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鸿鹄

  [摘           要]  作为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创新创业教育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开展项目驱动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就此展开论述,可供参考。
  [关    键   词]  项目驱动;高等教育;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6-0020-02
   自2012年教育部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项目至今,我国各高校都积极响应,相继开展了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创新创业课程,而目的在于填补高等教育在创新创业中的空缺。
   一、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教育的意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推动大学教育改革
   作为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创新创业教育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时代发展所带来的人才需求转变给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高校应该对创新创业教育提起重视,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已然成为高校毕业生的基本素养之一,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可以有效提高毕业生质量,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同时,高校还应为学生建立平台,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创新创业。
   (二)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在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人才需求转型的推动下,高校素质教育,尤其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的必要部分,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创新创业等基本素养的培养有重大意义。以往我国高校普遍采用注重基础理论的教育模式,在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上存在空白,因此高校要及时转变教育模式,将教育中心向创新创业进行一定的偏移。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可以培养出当今社会所需的新型人才,高校只有将创新教育融入传统高等教育中,才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个人竞争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促进高校创新发展
   科技与经济发展带来时代变革,高校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高校应意识到社会对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视以及高校教育从精英培养到大众培养的转变,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在教育中加入创新创业理念,调整教育模式,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教育重点,以推动高校创新的发展。
   (四)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改善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针对这一情况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推动学生自主创业的就业政策。高校通过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是对国家就业政策的响应,同时还能有效改善学生就业形势,并为社会创造更多工作岗位,对改善我国就业问题也有一定贡献。高校应响应时代号召,加大创新创业培养力度,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目前,我國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基本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但是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忽视了实践在教育中的价值。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传统学术人才培养不同,创新型人才要有较强的执行力和实践能力,要能够将创新融入实践,并为实际问题服务。所以高校要积极结合项目实践,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需要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要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创新。
   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应围绕具体项目,通过项目实践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参与到项目中进行创新创业实践,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有推动作用的创新创业项目可以在高校科研、竞赛或其他具体创新创业项目中选择,其中开放性项目比较适合在前期教育中进行铺垫,中后期则以较为容易实现的竞赛和科研实践作为主要的项目驱动,推进创新创业培养。
   要以项目驱动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各类竞赛是最适合学生实践的项目,如挑战杯、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创业大赛等,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参与,这是项目实践的绝佳机会。各类竞赛很好地填补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方面的空白,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规划执行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项目驱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决定性作用。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作为教育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需要提起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引导并与学生共同参与,要结合专业具体情况进行更多的教育实践,构建本专业的特色创新创业培养模式。作为创新创业主体和参与者,学生要转变自身观念,认识当代社会的人才需求,理解高等教育的素质和能力教育内涵,发散思维、积极创新,以能够得到更大的提升,增加个人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三、项目驱动下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实践项目的开展存在问题
   随着项目驱动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内的不断发展,各高校引入的实践项目也越来越多,但是在具体实施中,项目的开展依然存在问题。其中最显著的就是高校在实践项目上的保障不足,未能给学生构建出适合项目开展的环境,学生在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时容易受到场地或经济条件的制约,严重影响了项目实践效果。同时,项目无法顺利展开还会严重打击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创业会留有顾忌,从而无法达到创业教育的教学目的。部分高校采取的校企合作模式也存在一定问题,没有有效利用企业资源,往往只是表面合作,使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在项目实践下驱动,反而还因为项目实施的问题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二)学生缺乏项目实践能力    项目实践是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许多高校为促进学生参与各类项目进行创新创业实践,会在校内建立项目奖励机制。项目奖励机制一般都是针对学生项目申报和项目成果两方面,项目申报的奖励机制是学生申报项目和参与各类项目的主要动力之一。但这一机制也仅仅是使学生热衷于参与项目,而对项目实施过程则并不会产生什么影响,这就导致学生在申报项目之后容易因实践能力或专业知识中的不足而无法将项目向前推进。许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设置的理论课时较少,学生在不具备完备的项目实践能力时就直接进行项目实施,学生基础不足,在项目实践中的收获也十分有限,使项目驱动流于形式。
   (三)多数项目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创新创业教育应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在未来的项目实施中,无论是创新还是创业都是由学生自主进行。但在部分高校中,学生由于自身能力不足,无法独立或在学生小组中共同完成项目实施,多数都会选择有教师指导的项目。在此类项目中,学生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项目创新、组织等都是指导教师进行安排,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宗旨相悖。在少数情况下,甚至由教师直接负责项目实施,学生在团队中则只是挂名,完全失去了项目驱动的意义。
   四、如何开展项目推动的创新创业教育
   (一)从兴趣入手,推动学生开展创新创业
   在高等专业教育的影响下,部分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没能跳出思维定式,忽视了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的主动性,对创新能力培养造成了一定阻碍。为更好地开展项目驱动的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可以考虑从学生兴趣入手,以创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主动进行创新和实践,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参与度的同时激发学生潜力,有效提高项目实施质量。
   (二)重视能力培养,保证项目实施
   学生的综合能力会直接影响项目实施质量和教学效果,为避免上文所述问题的出现,高校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保障学生项目实施的外部条件。首先,能力培养,为使学生能够在项目实践中有足够的创新和规划能力,教师可以在初期教学中给学生布置较为简单的任务,由学生独自或组队完成,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为学生未来的实践打下基础。其次,构建项目实施的外部条件,要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适当增加这一部分在教育资金的比重,同时加强和企业的合作,为学生项目实施构造所需的经济条件;要在校内搭建创业平台,统合校内资源,为学生提供项目支持和保障。
   (三)促进团队合作,共同实现目标
   无论是校内项目的实施,还是未来创业,团队合作都是不可或缺的。促进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一大重点。教师需要让学生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做好团队分工和组织,使每个成员在团队中发挥的作用都能尽可能地放到最大。学生所要学习的不仅是能力的取长补短,还需要学会如何维持团队中的关系,保证团队整体的稳定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团队发挥出“1+1>2”的效果。
   (四)重视项目过程带来的收获
   创新创业教育中项目实施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相关的能力素养,因此,在项目实施中,过程才是能够带来最大收获的,重视过程才能在项目中获得更大的提高。学生要能够理性看待项目的失败和错误,在失败中吸取经验,同时不因失败而受挫。在项目实践中,学生要重视实施过程,而非结果的成败,结果带来的荣誉是有限的,只有过程的经验才能带来能力上的提高。
   综上所述,高校应积极顺应时代变革,开展创新性人才培养,以项目驱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素养,为学生今后在社会中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刚,刘树伟,石晶,等.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6):94-96.
   [2]卢兴光.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1):94-97.
   [3]霍凯.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分析及阐述[J].智库时代,2017(6):131-132.
   [4]续进.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考试周刊,2017(96):192.
   [5]李慧娜,平源.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創业教育模式设计[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S1):184-186.
  编辑 赵瑞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23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