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任性孩子性格的形成及教育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周琛

  【摘要】孩子的任性性格多半会对未来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带来不良影响。详细探讨了任性孩子性格的形成原因,后针对性地探讨了教育任性孩子的策略,以期为研究任性孩子性格的相关学者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任性性格 教育策略 心理反抗期
  一、任性孩子性格的形成分析
  1.遗传因素
  根据心理学来分析,人的性格一般被分为多血质、抑郁质、胆汁质、粘液质等四种类型。因为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有的孩子的性格天生就是兴奋类型,表现情绪的方式比较强烈,被人们称作“有个性”。所以,遗传因素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性格,如果在后天的学习生活中不对其进行引导和改良,孩子的性格就会变得比较任性。
  2.心理反抗期
  一般情况下,孩子在两岁到三岁之间就会产生心理反抗的现象,会具有非常强烈的独立意识。如他们更希望自己拿勺子吃饭,自己穿内衣和外套,自己上下楼梯,自己的东西不给其他人碰,任何事情都会以自我为中心。稍有不顺心、不满意便会大哭大闹,家长无论怎样劝导都无济于事,直到家长妥协,孩子才满意。可以看出来,造成孩子任性的原因有多种,有来自外界的,也有来自孩子自身的。家长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及时发现孩子性格中的任性因子,并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纠正。如果家长认为孩子年龄还小,不必过于在意,那么孩子的任性性格将会变得更加厉害。一旦任性的个性形成,再想去改变是非常困难的。任性的性格将对孩子未来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带来不良的影响。
  3.后天养成
  虽然任性性格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遗传因素,但是,后天的教育和引导也会或多或少地对孩子的任性性格产生影响。首先,家长对于孩子的迁就、溺爱态度会促成孩子任性性格的养成。相关调查表明,独生家庭的子女和多子女中年龄最幼的孩子的任性率高达60%。因为在家庭中受到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百般宠爱,所以孩子会逐步养成任性的性格。其次,家长对孩子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会造成孩子的任性。有的家庭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同时不愿意多研究教养孩子的科学方法,对于孩子的管理和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会直接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这种情况下,无论家长的所说所做正确与否,孩子都不愿意接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任性的性格。有的家长不太关注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及性格爱好,将自身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认为孩子就应该绝对服从自己。这种做法不仅与科学、民主教育相悖,同时也与孩子的意愿相悖,最后直接造成了孩子任性性格的形成。最后,家长不太尊重孩子的人格导致孩子任性性格的形成。有的家长总喜欢讽刺和挖苦孩子,当着很多人的面说孩子的不对,可能这些家长说的话是对的,但是这种做法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即使孩子认为自己有错,但为了面子也无法接受家长的批评,长期的对抗为任性性格的发展埋下了种子。
  二、教育任性孩子的策略
  1.习惯培养法
  一方面,为了从根本上预防任性,就应该重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孩子的教养方式上,家长既不能过分溺爱,也不能简单粗暴,要拿捏好对待孩子的度,给孩子树立规范,在规范框架内同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要求孩子在对待任何事情上,都能够自觉地与家长的想法和要求保持一致。当孩子养成了懂规矩的行为习惯,便不会朝着任性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家长要有预防孩子任性的意识。孩子的任性不是突然爆发的,一般是有一定的发展规律的,当家长发现某些因素可能诱发孩子任性时,就应事前将预防工作做足。
  2.严格要求法
  孩子之所以任性,一般是了解了家长的弱点。有些家长怕孩子哭,孩子便一直哭;有些家长怕孩子在地上打滚,孩子就偏偏在地上滚来滚去。这时,家长就应该意识到是自己的迁就和妥协滋生了孩子的任性性格,对待孩子方面,就不能过分溺爱,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和做法,无论其如何哭闹,家长都应态度坚决,让孩子意識到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严格要求的过程中,家长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坚决,以便从每一次的对弈中,逐渐矫正孩子的任性性格。
  3.交往法
  群体活动中有一个非常基础的原则就是服从大多数人的意愿。家长应该尽可能多地让孩子同其他伙伴在一起玩耍,如果孩子在伙伴中还是保持任性的性格,多半会遭受到群体的孤立,为了和伙伴一起玩耍,孩子一般会迎合大多数人的想法,便会不自觉地隐藏自己的任性性格。除此之外,群体活动过程中,一些任性孩子的无理要求会直接给一些原本任性的孩子一些警醒,他们会从别人的表现中感受到任性的讨厌之处,为了让自己不那么讨厌,孩子也会逐步淡化和改变自身的任性性格。
  三、结论
  扭转和改变孩子任性性格的方法绝非以上三种,现实中还有很多策略可以尝试。这就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多留心和观察,同时不断学习科学的教养方法,探寻更多改变孩子任性性格的途径,为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傅瑜.浅谈孩子任性性格的形成与家庭教育措施[J].新一代:理论版,2012,(01):8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69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