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济南市历城区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学文

  【摘要】对济南市历城区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对未来历城区的全民健身工作提供可借鉴的依据,从而推进历城区社区体育的发展。
  【关键词】社区体育 发展现状 对策
  一、历城区社区体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居民社区意识薄弱,对社区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参与感不强
  由于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空闲时间较少,大部分中年人参加社区的体育活动的热情较低,中年人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工作忙、生活压力大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其所能支配的业余时间有限。中年人对于体育健身缺乏足够的重视,对体育健身功能缺乏了解,没有认识到健身对日常生活影响的重要性。积极参加活动的往往是老年人,因此活动形式比较单一,运动强度较小。
  2.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健身器械缺乏管理和维护
  目前历城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仍然无法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运动健身的需要。政府虽然在社区内修建了健身器械,但是健身器械与居民人数比例差距较大,对于球类等项目也缺少运动场地,场地设施成为了影响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因素。
  3.社区体育活动经费严重不足,缺乏社区体育指导员
  历城区社区体育经费没有固定的来源渠道,社区中小型自发的一些体育组织基本采取不收费的形式,而社区管理部门由于对社区体育重视不足,在这方面也没有投资。社区体育指导员在社区体育活动中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能够有效地促进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并且达到较高的质量,帮助居民更有效的进行体育锻炼,但是社区中普遍缺乏社区体育指导员,专业社区体育指导员数量更少。社区体育指导队伍配备与社区居民所需不相适应,表现在:一是体育指导队伍人员主要是街道办居委会兼职人员,没有接受過较系统的体育技能培训,服务质量不高。二是在目前现有的社区指导员人数条件下,没有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三是缺乏骨干性组织和骨干队伍,如社区体育服务自愿者协会和社区体育指导员等。
  4.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不完善,组织数量不多,组织活动少
  历城区社区体育组织类型不够丰富,数量不多,因此组织、法制等方面都有待完善。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强化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推进社区体育发展的关键所在。社区大型的文体活动能够引起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并从中产生社区意识和归属感。社区居民其它时间的体育活动多数以个人式、家庭式、朋友式、小团体式的组织形式进行,在这些组织形式下的体育活动几乎不会产生社区的意识。
  二、结论与建议
  1.加大社区体育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居民对社区体育的认识及参与意识
  十一届全运会刚刚结束,历城区要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广泛宣传,提高居民对社区体育的认识,了解体育锻炼对人的身心健康、身体发育、机能发展的促进作用,引导居民逐渐树立科学的健身理念,使其认识到体育是一种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时,与实施《全民健身条例》相结合,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利用体育的健身性、趣味性、娱乐性功能,形成有利于社区体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进来,关注社区的发展及社区体育的发展。
  2.增加社区体育经费投入,改善社区场地设施的建设
  有关部门例如分布在社区周围的学校,应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面向居民全部开放,加强管理,提高现有设施利用率。另外要强化设施的使用、管理和维护,改变过去政府投入少,日常无人管的局面,使社区体育的物质保障制度化、可持续化。
  3.加强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不是简单的人力相互利用,而是多方位的相互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不但使社区体育指导员的问题得到解决,而且在不断交流活动中,使学校里的先进文化,科学知识也得到有效传播。另外,将体育院校招收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充实到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去,发挥他们的才能,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和社区体育的管理工作。对于一些老年自愿者,社区应给予指导或定期培训,来帮助他们共同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
  4.提高认识,加强社区体育组织的管理与体制建设
  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社区体育的建设和各项工作,将社区体育纳入社区建设计划和社区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去,充分利用辖区内各单位体育人才、场地等资源,建立和完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强化组织管理。历城区社区体育目前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主要靠社区成员的自发组织。所以建立和完善社区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强化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推进社区体育发展的关键所在。体育行政部门和社区的管理者应对社区内的体育社团给予更多的关注,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更多的扶持,使它们尽可能多的开展体育活动,并加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参考文献:
  [1]卢元缜.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2]商林威.内江市社区体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69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