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认识论角度的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因此,要确保大学生在思政课堂上接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本文基于对马克思认识论的研究,探讨思政课堂关于认识论的接受情况,提出课堂教学的合理话建议。
  关键词 认识论 高校 思政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1认识的本质
  回顾整个哲学史,我们可以发现,人们最早是运用“眼耳鼻舌身”各种感觉器官去感知世界开始进入哲学思考的,形成所谓的世界观,这就是早期哲学的本体论阶段。在古代中国分别创立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道论,气论等;同样,在古希腊则出现了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源”,赫拉克利特“火是世界的本源”,毕达哥拉斯“万物源于数”等等论断,后来又出现了德谟克利特提出的“原子论”,以及柏拉图的“理念论”等。说到底,本体论是一种世界观,是人们观察思考世界形成的观念。但是,人们在观看世界的同时,还会对观察思考这种认识能力本身进行反思,这就形成了最早的关于认识的理解。例如庄子的“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其中就包含了朴素的经验主义的認识论萌芽。当然,古代对认识论的哲学思考还远未完全展开,虽然也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认识论的哲学论断,但是古代的认识论基本上还是是从属于本体论的,只是到了近代这种状况才发生根本的改变。由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人们越来越重视人的主体性以及人的认识能力问题,从而哲学实现了从本体论为中心向认识论问题为中心的转移。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之所以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因为它是从古代本体论哲学向近代认识论哲学转向的标志,这个命题的前提是“我在”,“我在”是一个本体论的问题,但是我怎么证明以及确认“我在”呢?这就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因此从笛卡尔开始,出现了哲学史的重要转向,即通过认识论来确立本体论。从而认识论问题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一跃成为了哲学的主要问题。众所周知,鲜花不会长在岩石上,任何伟大的思想家的思想都不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产生和形成了科学的认识论学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纵观中西方哲学史上的认识论,主观唯心主义者主张认识是人头脑里固有的、主观自生的;客观唯心主义者所主张的认识来自物质世界之外的某种客观精神,来自所谓神的启示,是天上掉下来的;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反射活动,所以又称为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由此可以看出,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在于,否定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否定物质决定意识,而过分地夸大了心的能动性和先验性。至少我们从未见过或者听过生而知之的圣人存在,而能够四岁让梨的孔融,我们也知道他是在父母的言传身教的影响下的举动,不然孔融也不会说出“我人小,所以吃小梨,哥哥大,所以吃大梨”这样富有生活气息的道理来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则在于没有看到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把认识简单化地等同于类似照镜子的活动,如果真是这样,恐怕人们对天体的认识将永远停留在十六世纪。也就是说,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既没有看到主体的创造性,也没有揭示出认识是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正是在扬弃了唯心主义能动先验论和旧唯物主义消极反映论的基础上,沿着人类思维发展的辩证法运动,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提出了既符合唯物主义又符合辩证法的“能动反映论”的认识论理论,即认识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思政课堂教学的衔接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十分看重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活动,因为我们的最终目标不只是认识世界,而是要改变世界,所以马克思更注重实践。那么在思政课堂教学中,我们已经不需要老师和大学生去创造新的理论,重新去认识,而是在接受已有理论的基础上去实践,将课堂的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那么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也是大学生站在巨人肩膀上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这门课,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个主题,以阐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重点,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全面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使用精选案例调动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帮助学生迅速、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点,克服抽象晦涩的理论对学生产生的学习压力,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加强学生的主体性,更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把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产生的新的实践理论讲授给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意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注重学生思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统筹思政系列课程,挖掘内在联系,转变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逐步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框架。
  因此,高校思政课的目的不仅仅是学理论,更重要的是在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之后,在建设美丽中国上进行改革和创新,这也正是思政课堂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顺毕.基于接受认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效果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6.
  [2] 王艳华,张宏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的思考[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87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