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析“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互联网已经在我国普及使用了,基于这种时代背景,本文分析了其对当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的影响,并就此提出诸如拓展网络交流途径,采用互联网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并构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评估机制,还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的应对策略,以期提高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关键词 互联网+ 高校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当前高校学生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了,随着微信、QQ、各类学习软件的开发及普及,学生们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娱乐中都会使用到互联网。这种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与传统时代产生了较大的差别,新时期大学生接收到的信息更广,更容易表达自我,对心理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师面临的问题。
  1互联网+时代背景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1.1积极的影响与作用
  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的交流变得更加的方便和实时性。这样一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通过视频、图片、短句子等多种形式实时传达信息给高校学生,实现结合互联网热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心理教育更加深入,实用性也更高。
  另一方面,互联网可以让高校学生更便捷的查找和接收信息。借助互联网,学生们能够实时的与其他用户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能够有效提高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吸收新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们形成积极探索新知识、自主学习的健康心理。
  1.2消极的影响与作用
  泛娱乐也伴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各种各样依托于互联网的娱乐工具,让大学生们很容易沉迷其中。比如微博控、抖音控、快手控、直播控等,多种娱乐软件占据了学生较多的精力,甚至在课堂上也无法集中精神学习。逃课、不想学习、宅男、宅女、等心理问题屡见不鲜,甚至出现不愿意和同学交往、交往恐惧症、自闭等心理疾病,影响到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2.1拓展網络交流途径
  许多高校学生对心理教育一直持有老旧的偏见和误解。当他们出现心理问题时,他们不愿意与同学倾诉,更不想要与心理老师交谈与寻求帮助,导致问题继续恶化,最后演变为心理疾病。然而,通过互联网的隐私性、开放性和虚拟性,高校心理老师可以拓展交流渠道。例如,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QQ群匿名联系、智能机器人等平台,为大学生们提供一个倾诉真实想法和排解困苦的平台。心理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从后台实时了解问题学生的心理情况,及时进行指导,针对性地处理和引导学生恢复心理健康。
  2.2互联网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过去线下的课堂授课形式的心理教育与网络时代新的教育方法相比,各有优点。为此,大学心理老师需要注意二者的协同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效果。由于传统的心理教育较易被时间、地点、学生状态等因素的影响,难以保证教育的连贯性,也不能符合大群体学生们的心理需求。
  基于此,互联网+背景下,可以将网络教育空间和丰富多样的网络教育资源引入到心理教育中,可以尽可能地符合大群体学生们的心理需求。例如,远程心理教育,改革了过去课堂中在指定时间、指定线下地点进行课堂授课形式的教学方法,能够让高校学生结合自己的需求,自主挑选听课的时间、地点、内容,提高他们听课的自主性与针对性,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教育效果。为此,大学可以将互联网与课堂教学进行结合,针对当前高校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和主要心理问题类型,依托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拓展网络远程授课,有效梳理心理教育网络课件,提升学生的心理教育效果。
  2.3构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评估机制
  当前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评估,需要结合互联网+时代学生的心理特点,依托于网络构建咨询与测试相结合的心理健康评估机制。和纸质测试问卷不同,运用网络进行健康评估,所调研得到的结果不仅可以用以针对问题学生进行单个心理辅导,还可以进行大数据统计,分析当前学生们的心理健康趋势,以及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这种评估机制所得出的结果更加真实、可靠。针对这些问题能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互联网+时代的心理教育,对高校心理老师有了更高的需求。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这种背景下,高校心理老师需要进行专业的互联网技能训练,深入了解互联网的特征和对学生带来的影响,紧跟时代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确保可以在心理辅导和教学中实现有效的教育目标。此外,在日常工作中,还需要老师能够深入到学生的互联网应用中,掌握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从而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3结语
  总之,高校心理老师需要充分了解互联网+时代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的积极与不良影响。在此基础上,熟练运用网络等技术平台,将传统心理教育与互联网进行融合,构建新时期的心理教育模式,实现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特征,有效解决心理问题的效果,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林蕾(1987.2-),女,汉族,湖北省武汉人,研究生,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思政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 冯郁馨.移动互联网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探索[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69(01):84-87.
  [2] 孙群博.微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经贸实践,2018(14):342-343.
  [3] 申雯.网络冲击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程改革探索[J].戏剧之家,2018(06): 148-14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88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