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前畜禽养殖模式变革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我国产业发展发生巨大变化及人们对畜禽产品质量要求的提升,传统的散养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我国畜牧业大而不强的因素众多,基层工作多年研究发现当前养殖与环境关系矛盾突出,饲养方式固化不变等因素尤为突出。
  关键词:畜禽;养殖结构;养殖模式;变革;资源化
  中图分类号:S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9)10-0045-01
  养殖工作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需要围绕着动物福利实施、环境保护、遵循自然规律来开展,才不会被大自然抛弃,这样养殖户的收益不单是来自饲养的动物本身,养殖户的收益可能还会有来自天然的回报。近年来国家层面倡导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模式都是在引导养殖户敬畏自然,合理保护自然资源。笔者以家乡所在的黄淮平原地区畜禽养殖模式为基准,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以下个人见解。
  1 调整畜禽养殖结构,大力发展草食家畜
  草食畜禽以饲草和秸秆为主食,用粮少,将植物秸秆等转化成可食动物性蛋白产品,既能缓解人畜争粮,减轻粮食带来的压力,又能丰富百姓肉食供应种类及质量。黄淮农区不同于草原牧区,农作物秸秆资源十分丰富,但利用率十分低下,大部分被焚烧掉,不仅浪费资源,而且造成了环境污染,因此农区要充分发挥农作物秸秆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牛、羊、鹅等以饲草秸秆粗饲料为主的畜禽品种,推动农牧业生产良性结合,提高种植户及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2 林下生态养殖
  林区或果区一般选择放养形式,主要以养鸡、养鹅等家禽为主。这里没有提到养鸭,因此笔者认为鸭用水量大于鸡和鹅,半散养鸡符合动物福利鸡群更健康,鹅又称为草食禽类林牧结合解决林下除草除虫问题生态可循环。也可采取林下搭建棚舍,实行半舍饲养。利用果园养鸡、养鹅,一般每10亩(1亩约为667 m2)果园可放养1000~2000只(山区果园500~1000只),观察林下草场生态,适时出栏,采取轮牧,深耕土地粪污变肥料。
  3 适度规模的种养结合
  淮河以北農区建养殖场。规划应遵循:适度规模分区饲养、分散建在非耕农地上。养殖场周围要有足够的污物消纳农地。经过多年经验结合全国第二次污染普查部分汇总,如果不经过任何处理,一年两熟地区1亩土地播种面积可消纳2~5头猪或者0.5~1头牛或者150只蛋鸡或者300只肉鸡的粪便。以猪场为例农区年出栏在1万头以下的生态猪场比较便于种养结合(1万头出栏,需要500~1000亩农牧结合消纳农田)。若规模增大,配套农地也需要增加,运输距离、途中污染、土地流转、生物安全距离、管道铺设等难度和问题会出现增多的情况。降低饲养密度,降低限位栏使用时间,要有充分利用舍外活动空间达到健康饲养。
  4 污物减量化、资源化、生态化处理与利用
  “先冲水后固液分离”方式增加污液量和处理成本,应废止。众多养殖场设计之初
  就已过时,造成后期管理费用粪污处理成本增加。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多年基层工作对比众多粪污处理方案,建议结合异位微生物发酵床粪污处理法综合设计养殖场。利用生物菌发酵迅速腐熟粪污把废弃物等转换为高品质的再生能源、去除粪便臭味、消除病虫害、杂草种子和富集养分,然后进入养殖场周边的消纳农田循环农业。
  5 向农业科研工作者问计施策
  养殖场要划定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适度养殖区和控制养殖区。养殖企业是长久大计,不应有短期投机心理。农业污染是国家三大污染之一,养殖污染处理是大事,淮河以北冬季较冷,众多沼气池效率低下、管理不善、废弃不用比比皆是,废水储存池占用土地、费钱费力臭味依旧,大区域粪污集中处理本身就漏洞百出。农业工作者综合良方良策,多实践多调查。
  黄淮农区人口密度大,耕地资源紧张,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粪污处理宜采用就近土地消纳处理,笔者认为从长远看,新建及改建养殖场要符合以下要求:一是规模适度、高标准建设。建设要符合动物防疫条件要求。二是要达到废弃物循环利用零排放。依据农地承载畜禽的总量,相应配套适当比例的生态果园、蔬菜种植园等粪污消纳田地。三是要总体利于生物安全防控。行政管理只能配合兽医防控疫病,不能决定地方疫病的发展。要以国家为依靠综合防控,不能因地方得失影响全国疫病防控大计。四是需提高生产经营者的素质、实行准入制度和加强监管。养殖业依赖环境,作为养猪户的改变应该围绕着各类农业政策去思考自己的经营模式和业务模式,如此才不会迷路,良好的生产模式可以起到以牧促农、以农养牧、农牧结合,达到资源有效循环利用、养殖废物零排放、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的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96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