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如何提升课堂质量 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实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教育教学的中心任务,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要想办法让课堂更加优质高效,从而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要充分体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多关注学生状态,多发展学生思维,多鼓励学生质疑,多走进学生心里,用师者的真心真情来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用师者的实心实意来成就学生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生状态;思维;质疑;沟通
  doi:10.1608 3/j .cnki.16 71-15 80.2019.08.016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08-0067-04
  当今素质教育进行得如火如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教学的重点,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渠道,课堂主体的改变并不是让老师退出课堂,而是需要老师高瞻远瞩地去组织引领课堂,真正让课堂“一切为了学生”,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高效的课堂。
  一、关注学生状态,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授课方法
  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带着“一桶水”来上课,更得吃透学生。教师要“授之以渔”,但要考虑是否为学生所接受,这才是检验课堂是否高效的最基本的标准。
  (一)了解学生情况,有的放矢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他们的知识储备与认知能力等方面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这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对的一个客观事实,一堂课的成功,关键就是教师接受这种差异化的现状并进行处理解决。在授课之前,教师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调查,或是通过以往的教学观察了解,或是进行一次学前检测考核,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教师还要做出教学预设,大胆预设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學生个体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多想几个让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名学生的状况,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游离在课堂之外,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主体活动中,课堂设计要全面考虑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欲望的特点,重视对他们好奇心、求知欲的爱护,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才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二)关注学生状况,因材施教
  想要学生更好地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就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存在感与归属感,这就需要教师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课堂设计要有梯度,给不同的学生创设展示的平台,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成功的情感体验反复几次之后,就会让学生融人课堂之中。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找到切人点,打开孩子思想的闸门,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提出问题要采用一些技巧,不应极难或极易。问题过难,会让学生惶恐,不知如何人手,丧失白信心,打击其积极性。问题过于容易,学生不需任何动脑思考的过程就能同答,则是浪费课堂的宝贵授课时间,学生也会懒于思考,丧失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上要下一些功夫,利用问题的系统性、难易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设计,不仅要使学困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学习,也要给学优生提供攀岩高峰的机会。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注意“因材施教”和学生的“可接受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认可和发展。另外,在学生同答问题的时候,教师对学生应多采取激励政策,允许答案多种多样,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要用条条框框的固定答案去限制学生的同答。长此以往,学生对课堂学习会充满兴趣与向往,也会更加积极、主动、认真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课堂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既要让学生“吃饱”,更要让学生“吃好”。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如教师在面对低年段学生时,因为大多数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好动、急躁,课堂的教学手段就不能过于古板与千篇一律,要灵活多变才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对于一些晦涩难懂但还需要学生明白的知识与问题,可以采用直观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形式展示知识内容,利用真实、贴切的素材,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进行感受和解读,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还要有意识地组织一些相关联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从而达成课堂的教学目标。在激发兴趣的前提下,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还能培养学生能力,提升综合素养,使得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加相得益彰。
  二、发展学生思维,不断提升学生的观感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法,把课堂的时间归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更要增加学生白主学习思考的时间。教师作为主导,要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适时适度地启发引导,让学生有路可循,适当讲解教学重难点,留给学生更多思考与补白的空间,让学生多读、多思、多想、多悟、多说,使学习的主动权同到学生手中,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最基本要求。
  (一)观察感悟,小组探究,培养学生思维
  课堂上,教师应多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让学生慢慢学会探究钻研,从而提高学习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与聚合,在“导”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多提几个“你发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的问题,同时给学生留出相对充裕的时间进行观察感悟,其实有好多知识不是讲出来的,而是通过自身观察及感受悟出来的。老师要用智慧的语言让学生白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进而学会自己来学习,寻找学习的规律与方法,最终达到真正会学,真正学会。
  在观察感悟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可以是学生自己观察感悟,进行交流,也可以是小组合作进行交流,要让学生勇敢说出自己的发现与感受,允许学生在畅所欲言的环境中进行天马行空的表达。学生只要投入其中,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感兴趣,就会集中精力,积极思考,主动去探索求知,进行创新性发现,融入到课堂活动中。   (二)大胆放手,鼓励评价,发展学生思维
  教师应多让学生去观察感悟,也要抓住契机和时机,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而设定,还要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情景,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中提取所需的元素,允许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与感悟,并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与鼓励,让学生意识到很多问题条件不唯一,发现不唯一,感受更不唯一。教师不要束缚学生的思想,不要一味评论或是不断提醒。教师过多干涉往往会干扰学生的思考方向,让其随着老师的思路去解决问题,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想与发散思维,时间一长,老师便成了学生思考的拐棍,学生一旦离开了老师的指点就无所适从。教师要大胆放手,积极鼓励,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当思维被激活时,教师再适度地引导学生透过问题表象,洞察问题本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真正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正如教育学者在对培养新型人才的要求中所说:“要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做法非常好。其中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是值得教师反复思索的一句话,也用简单易懂的话语道出了新型人才具备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质疑创新的能力。
  (一)大胆质疑,发现问题
  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于大胆质疑,指出自己有疑问或是有不同想法与见解的地方,将发现的问题说出来,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问题是开启智慧的钥匙,是研究的出发源,发现问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发现了问题,便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白动自主地沉下心思考,不再是形式化地想一想,而是深入地进行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与见解,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求异火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质疑发现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能够大胆提出自己的疑惑才说明他们在不断地成長。培养这种能力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性地、有计划性地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所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开展一些竞赛活动或综合性实践活动,总之要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制定一些机制与标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并大力倡导过程中的创新质疑,及时鼓励评价,使学生们感受到思考的乐趣。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相关需要布置一些新奇、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与发现中来,无意识地融人到问题的讨论之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并且敢于质疑的能力。
  (二)创新思考,解决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让课堂充满问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景一方面可以促进师生共同研究,共同讨论,共同成长,另一方面这种互动的氛围也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并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创造氛围。
  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巨大动力,更是未来人才最应具备的能力。想要创新,就要敢于探究,对于问题的创新探究会促进学生思维的高速运转,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与欲望,在探究的过程中还会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信念。教师也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思考能力,对学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的点滴进取要鼓励,让学生有更大的动力,敢于创新性地解决问题。探究的过程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生生互动的过程不仅会点燃智慧的火花,产生更具新意的方法,让课堂一潭静水激起美丽的涟漪,更能提高学生思考创新的效率,还能够培养协同合作的能力。
  四、走进学生心里,沟通交流与学生拉近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情感是教学中的润滑剂、催化剂。如果没有情感,课堂就会变得如一潭死水,教学过程就会变得枯燥乏味,机械无效。
  (一)课堂上,营造温度
  有人说:“于永正教学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他的课堂白然亲切,达到了师生最完美的境界,动情之处会让学生潸然落泪。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种旅行的愉悦,享受语言的魅力,享受学习的收获,这应成为师生共同的信念,并为之不懈努力。课堂应该是率真、坦诚、诙谐的,精神应得到酣畅淋漓的舒展。老师在课堂上应尽量语气温和,尊重学生,俯下身与学生真诚对话,不情绪化教学,传递鼓励和欣赏,让课堂充满情感温度,营造一个信任、宽松的教学场。这样才能让师生对话畅通无阻,实现无缝对接。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水到渠成,润物无声。
  (二)课堂下,师生沟通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要想让自己的课堂吸引学生,除了教学水平过硬之外,还要有自身的人格魅力。心理学表明:融洽的氛围对于学习和生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仅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心理,走近学生,努力创设和谐的师生氛围,在课下,也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心中,学生才会更加信任教师,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去上课,以积极的态度去主动探索,将“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课堂外,家校携手
  教育是社会现象,而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基。无论课堂教育多么重要和不可缺少,也决不能代替家庭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所以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能力,还要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使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通过家校沟通,既能了解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能力表现,也能通过交流更直接地了解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教师改变自己的课堂教育方式方法。学校教育如果忽视家庭教育的影响,离开了家庭配合的学校教育,可能会因孤军作战而难以奏效;家庭教育如果与学校教育方向不一致,就会使学生不知所措,家庭教育也将举步维艰。因此,只有老师和家长及时沟通交流学生的课内课外表现,因势利导,查缺补漏,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结束语
  教无定法,贵要得法。课堂教学是一种多样性的、有着丰富内涵的创造性活动,教师在这个活动中不可或缺,教师要智慧地创造课堂活动,课堂教学中运用更多的教育策略,这样学生的能力才会得到改善提高,日积月累,必将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李燕.基于个体差异的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探索[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2]王秀婷漫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关爱明天,2015( 09).
  [3]薛玮.谈创新教育中创新学习任务书的设计与实施[J]学周刊C版,2010( 03).
  [4]王怀银班主任如何建立与学生融洽的师生关系[J]考试周刊,2014(21).
  [5]汪卫荣.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小学语文教学,2017( 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02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