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音乐院校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的融合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形势下,我国高度重视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音乐院校作为我国培养高素质音乐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也应提高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将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进行有机融合,能够使两者达到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目的,对全面提升音乐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从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入手,在分析当前音乐院校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所面临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几条有效促进音乐院校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融合发展的策略,希望能为促进我国音乐院校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的融合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音乐院校;思政教育;音乐教育;融合发展
  doi:10.16083/j .cnki.16 71-15 80.2019.09.01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09-0058-04
  目前,我国音乐院校在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这对音乐院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音乐专业人才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扰,因此,研究和探讨促进音乐院校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融合发展的有效策略很有必要性。
  一、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的相互渗透
  尽管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具有不同的着眼点,思政教育求善,音乐教育求美,但是善和美都是衡量人们精神生活的价值标尺,善为美的灵魂,美的本质是对善的追求,因此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思政教育需要音乐教育的滋养。古往今来,无数音乐作品以其特有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对于伦理道德的深刻思考。在今天同样需要用音乐的力量唤起人们对于道德的思考,从而不断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和道德修养。另一方面,音乐教育需要思政教育的支撑。真正有感染力的音乐,不但要具有美的形式,而且还应具有以道德為支撑的美的内涵。假如没有道德的支撑,音乐作品将缺乏升华精神、感动生命的内涵,甚至会产生一些负面性的影响。
  思政教育和音乐教育不但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同时还具有互相渗透的关系。首先,音乐对人的道德具有非常特殊的显现作用。音乐追求的美与道德追求的善是和谐统一的关系,音乐在追求美的同时也追求善,美即为善。其次,音乐具有教化、认知和情感体验等多种功能,其中,情感实现了道德与音乐的有效沟通,音乐利用培养情感达到了追求德育的目的。人们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间就会受到音乐的教育和感化。好的音乐作品能感动生命,触动心弦,在不知不觉中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丰富。社会关系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一定的社会关系是实现人的能力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在注重社会发展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人通过社会交往可以突破地域关系和血缘关系的束缚,使人的交往由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发展,进而建立起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关系。二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在自主活动过程中不断满足自身的现实需要,并且这些需要呈现由低到高的发展规律。三是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审美素质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四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即人的创造性、积极性、独特性和主体性的全面发展,人应当有鲜明的人格和个性,呈现和保持人的独特差异性是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显著特征。
  二、当前音乐院校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的困境
  (一)音乐学院思政教育的困境
  (1)学生信仰的迷失
  目前,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精神追求却较为缺失,作为个体的人们迫切地需要一种稳定的价值观念来作为自己的心灵支点,不断探寻精神的皈依。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学生理想信念迷失,找不到自己生活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他们渴望理解生活的真谛,但一些不稳定的价值观念又导致其对生活的最终意义产生怀疑,在善变的社会环境中变得无所适从,这种状态的实质就是信仰上的危机,也就是人生理想和精神信仰的失落。也有的学生会被一种混沌、冲突、矛盾的信仰状态所困扰,很难摆脱这种不良情绪的束缚,容易出现精神支柱的坍塌和倾斜。少数大学生中存在的“渴望堕落”、“躲避崇高”、“过把瘾就死”以及“玩的就是心跳”等思想,正是这种困惑、迷茫和无奈状态的具体体现。
  (2)功利主义的侵蚀
  首先,部分音乐院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过于强调德育功能的“功利性”和“外适性”,而不注重其“内适性”,只注重通过社会本位去塑造“重规范”和“社会需要”的人,思政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也有的音乐院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只强调知识的灌输,对学生道德情感的体验和道德需求缺乏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为:首先,在功能方面,个别院校将思政教育当作万能工具,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对思政教育的期望值太高,过分提高了思政教育目标的“标准”,以致远远超出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其次,思政教育的主体缺失,少数院校通过宣讲、规范和外铄手段取代心灵感悟和心性修养,以无条件服从的方式替代自由选择,不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需要。思政教育的要求、目标与学生的实际心理、品德相脱离,与学生社会生活的自足性需求的生命根基背道而驰。
  当前部分音乐院校在思政教育方面表现出的功利主义,主要原因在于思政教育过程中未运用审美和艺术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由此造成人文关怀的缺失。人文关怀主要表现为对人的人格、尊严、命运、价值的追求、维护和关切,对人的需求、地位、主体性、生存状态、生活条件的关注等。音乐院校思政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应当从审美和艺术的角度出发,积极塑造学生的人格和灵魂,给予学生温暖关怀,使他们实现全面发展。
  音乐院校开展思政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取相应的精神体验,终极目的是指向学生的幸福,展现对学生的真切关怀。思政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设立的情境下自主调整、构建自身的品德心理图式,逐步提高自己人格道德的过程。因此,只有对目前部分音乐院校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功利主义进行总结,使教学同归“大德育”的模式,突出思政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才可凸显思政教育的本真目的。   (二)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的困境
  (1)艺术性与功利性的冲突
  目前,少数音乐学院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存在艺术性与功利性相冲突的情况,使音乐教育与“美善和谐”教育的观念相背离,具体表现为:为了更好地追求名利,学校大力支持教师对音乐特长生的培养,家长、教师要求学生参加各种音乐考级、培训;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评比、比赛中获奖,教师不厌其烦地为学生筹备公开课、排练节目。比如,受“超女热”的影响,部分家长肯花大价钱,冒着让孩子荒废学业的巨大风险,也要让他们义无反顾地走明星路;为了追求功利,个别教师将音乐教学作为“训练技能的场地”,只重视音乐技能的学习和传授,造成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热爱的丧失,导致音乐教育与“美善和谐”教育理念相悖。总之,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个别音乐教师的审美功能淡化,发挥不了德育功能,学生不仅无法通过音乐教学体会到美感和快乐,甚至还会带来很大痛苦。
  (2)道德性与审美性的冲突
  一些人在谈论音乐教育时,往往与思政教育割裂开来,认为一旦将道德与艺术放在一起,就会大大减小音乐的审美价值。这种将音乐的道德性与审美性相对立的观念是错误的。真正的音乐是集道德性与审美性于一体的,两者之间并不是相互矛盾、非此即彼的关系。对于音乐这门关乎人的社会属性的艺术,我们应密切关注其是否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人和白然、社会的共同发展。如果音乐作品只重视装饰美、形式美,那将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因为人不单是生物人,而且是社会人,朦胧、宽泛的形式美和纯粹美很难展示人们希望了解的有关生活、时代、人生和生命的具体情况。另外,审美作为综合性的心理体验,需通过联想、认知等心理过程来实现,由此就会涉及道德领域。人是社会的人,无法离开社会独立地进行生活、思考,作为生命主体的人不单是美感的人还是道德的人,所以,音乐不可能离开道德因素而存在。
  艺术和德育是人們最本源的两种精神活动方式,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音乐应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符合道德的有关要求,同时人在将自身理想与对美的追求统一起来时,才可最终到达人生的巅峰。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只有将道德与审美很好地融合,才更符合教育的目的。
  三、音乐院校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的融合发展策略
  (一)教学原则
  (1)内容融合是基础
  将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进行很好的结合是传统思政教育的一种创新,同时也是音乐教育创新后的产物。思政教育具有非常复杂的理论体系,包含了特别丰富的内容,与此同时,音乐教育的理论体系也很庞大,其作为一个系统学科,具有浩瀚无边的知识,所以把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结合的形态也有多种,创新的空间极为广阔,这就要求音乐院校的思政教师和音乐教师共同进行课程设计,研究内容融合的有效方法,不断提高课程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2)手段创新是根本
  创新思政教育手段,通过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方式,借助网络平台、新媒体,更加形象、生动地把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例如:将音乐通识课程等公共课程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有益补充;借助微网络优势,设计开展音乐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微网络活动渗透思政教育内容,推动教学内容与网络载体的有效整合。教师可利用微信、QQ等平台,在课后给学生进行指导和解答,同时学生可通过发微信圈、编辑微博日志等形式将自己对活动的感悟总结出来,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巩固。
  (3)实践创新是重点
  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在音乐教育资源中巧妙地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红色文化等,体现思政课思辨性、思想性的特点,提高思政课的趣味性和人文性。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考察参观革命根据地、艺术博物馆等,进行社会调查,将教学实践成果作品化。利用微博直播功能或微信朋友圈将正能量视频音频、美图美文等信息实时发布出去,把价值观教育和课程内容全面融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还可带领音乐专业的学生到山区开展支教活动,给弱势群体带去欢乐,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专业水平,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融合机制
  (1)课程机制
  音乐院校应积极构建通识课程、音乐课程体系,在教学方面形成与思政课的互补。在音乐院校的教育教学系统中,艺术教育具有独特的教育使命和教育特征,应将艺术教育融人到音乐院校大学生的德智体美教育过程中,使其成为引领、传播、沟通真、善、美的桥梁和纽带。我国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也提到:公共艺术课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作为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是开展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还是高校进行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音乐院校在开展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要在掌握音乐教育规律,深入挖掘其价值的前提下,把思政教育很好地融人音乐教育之中,实现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的有机融合。
  (2)融合机制
  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的有机融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历经长时间的努力和坚持才能完成,这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涉及音乐与德育两个不同教育领域的融合,其融合对象较为复杂,需要从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等多个维度来实现。音乐审美精神是德育的灵魂,应当用音乐的美感规律构建起学生的德育体系,让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不断创新和追求音乐的美。音乐院校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的有机融合,需要结合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利用教学实践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红色文化等资源很好地融入到音乐教学资源之中,以更好地弥合思政课的思辨性、思想性特点。
  (3)实践机制
  音乐院校可通过开展课内外文化实践活动,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统一开展教学的思想和形式,把握坚持主导思想和创新教育形式之间的平衡点,对活动素材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防止出现千篇一律的活动,积极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高度重视实践活动的品质,对活动形式不断进行完善,积极打造文化活动经典品牌。例如,可邀请高水平的音乐团体来校演出,或者邀请音乐领域的国内外专家来校讲课,通过欣赏优雅的音乐表演艺术,解析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不断增强学生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陶冶学生的音乐情操。   (4)载体机制
  校园文化内涵丰富,是一种隐性的思政教育资源,校园公共艺术文化不但是有效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载体,还是实现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阵地。校园公共艺术是指校园里的自然、人文等静态景观,还包括校园师生共建的一些生活图景。校园公共艺术涉及校园物质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实用精巧的建筑物、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和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等,从中可以感受到高校浓郁的艺术气息,这对于高校师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于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艺术的启发,净化学生的灵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三)环境保障
  一是建设配套的教师队伍。音乐院校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院校教师资源的优势,构建思政教师与不同专业背景教师共同配合的育人模式,发挥育人合力,全面打造一支层次分明、结构科学、分工合理的教学师资队伍。
  二是建立多层次、多元化评价指标。科学的评价指标有助于对教学的融合过程、步骤关联、要素配合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进行推测和判断,促使教育工作向着更高、更有效的方向发展。因此,应结合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制定课程评价指标,把是否可促进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是否能提升受教者的道德思想素质,是否能促进受教者的身心健康发展和专业知识学习,是否能坚定受教者的信念理想等作为评价的重要考虑因素,对评价目标进行有效分解,将其转化为多个子目标,构建行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等方法,有效评判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价值及成效。
  四、结语
  总而言之,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的融合发展是音乐院校教育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音乐人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的融合发展,使德育教育实现了外在规范与内在约束的相互统一,为学生的音乐能力塑造奠定了扎实的价值底色,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满足了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使音乐院校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熊群荣.挑战与机遇:新媒体时代音乐院校历史观教育的基本策略[J]黄河之声,2017,(21).
  [2]胡艺华.高水平音乐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目标定位[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3]马兰.简析音乐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戏剧之家,2018,(13).
  [4]李花.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干预的协同[J].戏剧之家,2018.(3).
  [5]刘菲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育人机制研究[J].同行,2016,(11)
  [6]吴杰霞,浅析高雅音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俪人:教师,2015,(16)
  [7]曾清霞浅谈音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J]新西部:下旬理论,2014,(8).
  [8]李花,傅議萱,陈红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美丽价值观渗透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201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52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