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进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 AI)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的禽类传染病。1878年首次在意大利发现该病后,慢慢从世界各地都开始出现了各种由不同毒株而引起的禽流感,导致禽类生产性能显著降低,甚至引起死亡。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es, AIV)的暴发和流行给人类和家禽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健康危害及经济损失,有研究发现,不同种类的家禽对于相同亚型的AIV会产生不同的致病性,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AIV的亚型较多,并且不同亚型之间也没有交叉防护作用,阻碍了AI的防治进程。基于此,为有效应对禽流感病毒,分析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进展。
  关键词 禽流感病毒;致病性;免疫
  中图分类号:S855.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8.080
  1 禽流感的研究进展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 AI)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禽类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家禽和野鸟之间,存在多种表现形式,常见的临床症状有轻度上呼吸道感染以及急性致死等,高致病性AI被世界動物卫生组织确定为A类急性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1-2]。
  1.1 AI的发现
  1878年,Perroncito[3]首次报道在意大利鸡群中暴发AI的情况,最初怀疑是鸡瘟病毒,而在1901年,Centannic和Sarunozzi[4]两位研究者分离了该病的病原并对该病原进行了详细描述,直到1955年,Schafer[5]证实这种疑似鸡瘟的病原实际上就是现在的A型流感病毒。
  1.2 AI的分布
  AI在世界上分布广泛。美国就曾多次发生AI,造成大范围的禽类死亡和经济损失。1983年,美国宾夕法尼亚一产蛋鸡群突然死亡,且死亡率较高,经诊断和病毒分离鉴定后,确定为AI H5N2亚型[6]。澳大利亚历史上发生过多次严重的AI,主要发生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多是由H7亚型的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es, AIV)引起的[7-8]。墨西哥在1994—1995年暴发了一次严重的H5N2亚型AI,席卷12个州的大、中、小型禽场,范围较大且死亡严重[9]。英国在20世纪20年代也曾发生过AI,但以1979年暴发的火鸡流感最为严重,共有16个牧场中发病的火鸡全部被捕杀[10]。1992年陈伯伦等[1]首先在我国华南地区某鸡群中分离到一株低致病力的AIV H9N3。1997年陈福勇等[11]从北京某鸡场分离到H9N2毒株。1998年唐秀英等[12]报道从四川某禽群中分离到H4N6和H9N2以及H5N1病毒株。AI具有广泛流行、病毒亚型多、变异率较高、传染性强的主要特性,给许多国家都造成了重大损失。因此,控制AI的发生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
  2 AIV的研究进展
  2.1 AIV的分类和命名
  AI的病原为AIV,属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是一种有囊膜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其基因组由7~8个节段组成,编码10种蛋白质。AIV主要包括A型、B型、C型三个流感病毒属,其主要是根据核蛋白和基质蛋白的抗原性不同而加以区分,不同亚型的AIV针对的宿主种类和宿主范围不同,同时在致病性上也有很大差别[13]。在这三个属的流感病毒中,只有A型流感病毒具有高致病性的感染能力,能够引起宿主之间的转换,导致病毒流行[14]。A型流感病毒表面的囊膜主要源自于宿主细胞的脂膜。囊膜表面有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和基质蛋白2( Matrix Protein-2, M2)这三种蛋白突起[15]。A型AIV的HA被发现存在14种,NA有9种,分别以H1~H14、N1~N9命名[16]。
  2.2 AIV的组成和结构
  AIV粒子是由0.8%~1.1%的RNA、70%~75%的蛋白质、20%~24%的脂质和5%~8%的碳水化合物组成。AIV粒子具有多形性,其中最典型的病毒粒子主要呈球形,直径为80~120 nm,有些病毒最初分离时其形态呈长丝状,长短不一,通过鸡胚培养或者细胞培养后,再经后续进行连续传代,其病毒形态由长丝状变为球形。流感病毒的囊膜主要是由纤突、双层内脂膜和基质蛋白组成。在囊膜表面主要呈放射状排列的突起,分别为棒状的三聚体HA和蘑菇状的四聚体NA。基质蛋白是病毒粒子中含量最多的结构蛋白,其主要作用是维持病毒形态[17]。
  2.3 AIV的流行病学特征
  2.3.1 易感动物
  AIV的主要易感群体是家禽,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均广泛感染,一些野禽也属易感动物。家禽包括鸡、火鸡、石鸡、珍珠鸡、鹤鹑、雉、鹅等,野禽包括天鹅和燕鸥等都是AIV的易感动物群体[18]。
  2.3.2 传播途径
  AIV的传染源主要包括病禽的排泄物、分泌物及病禽尸体。当AIV的传染源污染到饮用水、饲料或者其他禽类能接触到的物体时,正常健康的易感动物就会通过直接接触或者间接接触而被感染,导致疫情不断扩大。目前来看,AIV的主要的传播形式是横向传播,但也不能否定没有垂直传播的可能性,呼吸道和消化道是AIV感染的主要途径。
  2.3.3 潜伏期
  AIV的潜伏期可以是数小时,也可以长达21 d左右,根据感染AIV的种类、感染的病毒量、传播途径以及当前感染动物的抵抗能力、动物机体的免疫能力、生存环境清洁级别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2.3.4 流行季节及致死率
  AI一般全年均可发生,但是据统计,冬春季发生较多。主要原因是由于AIV对温度比较敏感,在低温状况下抵抗力较强,但是在紫外线强的夏季,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病毒的存活时间相对较短。AIV的致死率主要取决于感染动物种类和病毒的致病性等,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为高发病率和低死亡率。   2.3.5 临床症状
  AI的临床表现主要根据感染禽类的品种、日龄、病毒毒力、感染程度、机体的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以及外界的环境等因素决定,不同情况下不同病鸡的臨床表现不同。最急性型AI的发生主要是由高致病力的病毒引起的,通常不产生明显症状,感染后会突然死亡。亚急性型通常是被中等毒力的病毒所感染,在动物体内会有4~5 d潜伏期,主要临床表现为精神沉郁,禽类体温升高,食欲减退,产蛋性能明显下降等;慢性型的AI主要是由低致病力病毒感染引起的,一般只会出现轻微的呼吸道症状,死亡率也较低。
  3 AIV的防治
  3.1 疫苗
  由于AIV基因组极易发生变异,且血清型众多,各血清型间也无交叉保护性,严重阻碍了疫苗的研制。在预防AIV的过程中,通过注射疫苗能够对禽类提供足够的免疫保护作用。通过非口服的方式接种低致病性AIV灭活疫苗,就会产生动物机体的免疫应答。
  3.1.1 包含完整病毒颗粒的疫苗
  包含完整病毒颗粒的疫苗最初仅仅在鸡胚中扩繁,利用化学方法灭活后,辅入佐剂,可进行免疫接种。这种灭活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反应,有效预防低、高致病性AIV的攻击。但是,灭活疫苗也存在部分缺陷,免疫效率低,不能诱导有效的黏膜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无法高效抑制呼吸道和消化道中的流感病毒[19]。
  3.1.2 亚单位疫苗
  以HA基因作为靶向的亚单位疫苗具有多种使用形式,例如,将HA基因插入到不同病毒载体,如鸡痘病毒重组病毒[20]。鸡痘病毒重组载体的HA疫苗具有很好的免疫作用,尤其是现在广泛应用的H5鸡痘疫苗,已经进入商业化生产,对鸡痘病毒的预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1]。
  3.1.3 DNA疫苗
  DNA疫苗是一种包含HA基因的裸露质粒,并通过真核生物的启动子进行启动表达的新型疫苗。接种裸露的质粒DNA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肌肉注射和基因枪接种。DNA疫苗能够快速有效诱导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22]。最近也有研究提出,以疫苗接种的方式进行AIV防治,能否完全保护禽类动物免受AIV的攻击,尤其是高致病性的AIV。细胞免疫作用能够降低AIV病毒复制的能力,在动物感染早期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阻碍病毒的复制,但在感染病毒一段时间后,这种免疫应答才能被检测到,所以这种形式的应答似乎不太能够全面阻止病毒的入侵[23]。
  3.2 AI的防治
  目前,对于AI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最佳的办法就是预防为主,同时要注意观察,尽早进行诊断,一旦发现相关疫情或疑似疫情,及时上报,并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及时、严格对病鸡群进行隔离、捕杀、销毁。如果发现致病力较弱的毒株导致的禽流感要及时使用相关药物,同时添加一些抗生素药物,降低疫病感染的死亡率和继发感染等,禽场要及时带鸡消毒,一天一次或一天多次,连用7~14 d,阻断AI水平传播,必要时也要对鸡群进行隔离和封锁[17]。
  4 结语
  AI的发病率很高,流行范围也较广泛,严重影响了家禽生产性能。而且,这种病毒不仅能从家禽传染到人,而且也可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染,并引起眼结膜炎。控制AI将是一项长期任务,应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防范措施,减少养殖业间不同动物的接触和传播,以期达到对流感病毒更早更好的预防和控制。
  参考文献:
  [1] 陈伯伦,张泽纪,陈伟斌.禽流感研究I.鸡A型禽流感病毒的分离与血清学初步鉴定[J].中国兽医杂志,1994(10):3-5.
  [2] 于康震,付朝阳,崔尚金,等.我国禽流感防制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学报,2001(1):103-106.
  [3] Perroncito CE.Typhoid epizootic in gallinaceous birds(Epizooziatifoide nei gallinacei)[M].Torino:Annali Accademia Agricoltura,1878.
  [4] Centanni E.,Savonuzzi E.La peste aviaria I & II,communicazione fatta all’accademia delle scienze mediche e naturali de Ferrara,1901,9 March and 4 April.(b)E[J].Centanni,’Die Vogelpest’, ZentbL Bakt.ParasitKde,1902:145-152.
  [5] Sch?fer W.Vergleichende sero-immunologische Untersuchungen über die Viren der Influenza und klassischen Geflügelpest[J].Zeitschrift für Naturforschung B,1955,10(2):81-91.
  [6] Suarez D.,Senne D.The link between the live bird markets and the Pennsylvania H5N2 avian influenza outbreak of 1983±84[J].Avian Dis,2000.
  [7] Selleck P.,Arzey G.,Kirkland P.,et al. An outbreak of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in Australia in 1997 caused by an H7N4 virus[J]. Avian diseases,2003,47(S3):806-811.
  [8] Westbury HA.Special issue, four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vian influenza, 1997 proceedings||History of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in Australia[J].Avian Diseases,2003(47):23-30.   [9] Villareal CL,Flores AO.The Mexican avian influenza  (H5N2) outbreak[J].Avian Diseases,2003(47):18-22.
  [10] Alexander DJ,Lister SA,Johnson MJ,et al.An outbreak of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in turkeys in Great Britain in 1991[J].The Veterinary Record,1993,132(21):535-536.
  [11] 陳福勇,夏春.禽流感A/鸡/北京/1/96(H9N2)株核蛋白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1999(2):51,53-54.
  [12] 唐秀英,田国斌,赵传删,等.中国禽流感流行株的分离鉴定[J].中国畜禽传染病,1998(1):2-6.
  [13] 宿甲子.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与非感染鸡和鸭IgLV遗传多样性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14] Holmes EC, Ghedin E , Miller N ,et al.Whole-genome analysis of human influenza A virus reveals multiple persistent lineages and reassortment among recent H3N2 viruses[J].PLoS biology,2005,3(9):e300.
  [15] Boehm T, McCurley N, Sutoh Y,et al.VLR-based adaptive immunity[J].Annual review of immunology,2012(30):203.
  [16] Webster RG, Laver WG, Air GC,.Molecular mechanisms of variation in influenza viruses[J].Nature,1982,296(5853):115.
  [17] 肖运才,毕丁仁,李自力,等.禽流感病毒夹心ELISA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及应用[J].中国兽医学报,2005(6):12-14.
  [18] 张士罡,裴凤.禽流感流行特点及防制措施[J].今日畜牧兽医,2009(3):42-44.
  [19] 陈全姣,金梅林,陈焕春.禽流感疫苗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4,24(4):34-38.
  [20] Taylor J,Weinberg R,Kawaoka Y,et al.Protective immunity against avian influenza induced by a fowlpox virus recombinant[J].Vaccine, 1988,6(6):504-508.
  [21] Webster RG,Kawaoka Y,Taylor J,et al. Efficacy of nucleoprotein and haemagglutinin antigens expressed in fowlpox virus as vaccine for influenza in chickens[J].Vaccine,1991,9(5):303-308.
  [22] Manickan E.,Karem KL,Rouse BT.DNA vaccines—a modern gimmick or a boon to vaccinology?[J]. Critical Reviews in Immunology,1997, 17(2):139-154.
  [23] Rowe T,Swnyne DE,Bender C,et al. Comparisons of highly virulent H5N1 influenza A viruses isolated from humans and chickens from Hong Kong[J].Journal of Virology,1998,72(8):6678-6688.
  (责任编辑:刘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94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