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钢琴曲《邀舞》的情感把控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钢琴曲《邀舞》是德国钢琴家韦伯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钢琴独奏作品。本文从乐曲的曲式结构、情感发展脉络、情感把控的有效方式三个方面来探讨,以期准确演绎作品的时代内涵和精神。
  【关键词】曲式结构;情感把控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一、乐曲曲式结构
  全曲的曲式结构如下:
  乐曲分为六个部分,篇幅较长,织体、旋律变化丰富,速度有明确的要求,三个乐段都遵循呈示——发展——再现的结构发展原则,每个乐段都可以单独成为小乐曲。
  二、乐曲情感发展的脉络分析
  引子部分。由低音开始的演奏,为男士发出邀请,诚恳且期待。紧接着女士回答半推半就,平淡简单。第二次男士再邀请,更加积极、热情,女士基本答应了邀请。随后是二人的对话,你一言我一语,准备迎接接下来的华丽舞姿。
  第一乐段由两个主题构成。第一主题热烈强劲,音乐粗犷雄壮,分解和弦式的上行与轻盈活泼的下行形成对比。第二主题轻盈连贯,音乐辉煌典雅,右手级进式跑动和左手四分音符的相辅相成。从ff处开始是由低音向上级进地进行,似饱满的低音弦乐器演奏,音乐果断,一气呵成。随后是第二主题及第一主题的再现。这一乐段乐思完整,情绪高涨中又活泼灵动,渲染了浓浓的舞蹈氛围。
  第二乐段,音乐亲切嬉戏,双手完成四个声部,高声部用顿音来演奏,似弦乐器的拨奏,旋律线连贯悠长,低音和内声部以和声作为支撑,表现着一对对舞伴优雅尽情地欢跳。从pp处表达了男士和女士深情地对话,随着短小乐句的下行和内声部的重复音使音乐渐渐平静下来,回到了第二乐段的主题。这一乐段轻盈流畅,温文尔雅,是典型的圆舞曲风格。
  第三乐段,音乐情绪奔放热情,右手附点的节奏表现着舞蹈旋转力量充沛,音阶式的上行以及和弦短促的爆发,可以想象出欢快热烈的舞蹈场面。x. x x节奏动机贯穿其中,接下去是采用第二主题的音乐表现手法流动婉转。渐弱之后引出了全曲华彩片断,是采用第一主题的表现手法,是全曲唯一转调的段落,由降D大调转入C大调,右手八度加和弦演奏,音乐较第一主题的首次呈现,更有气势、更辉煌。
  接下来回到降D大调,是第一乐段的重复及变化再现,将第一主题、第二主题静止再現后,是第二主题的变化发展,以及第三乐段旋律的移调发展,音乐再次回到第一主题,紧接着采用模进方法,不断扩充、不断发展,把音乐推向高潮,在颤音处慢慢平静下来,最终结束在两个主和弦上。尾声的音乐语言和引子相似,男士的低沉旋律和女士的高音呼应,男士致谢,女士回礼告别,结束全曲。
  三、演奏者如何进行情感把控
  这首钢琴作品,属于中等程度的乐曲。演奏者如何更好地诠释乐曲内涵,准确地进行情感把控,需要仔细分析乐曲,研究乐曲的表现手法、技术训练课题、风格把握以及整体的把控几方面。
  (一)表现手法
  全曲以节奏型x. x x为典型的节奏动机。主要出现于第一主题和第三乐段的音乐发展中,体现了圆舞曲三拍子律动所赋予的乐感,第一拍的重音点要十分准确,表现出舞蹈有节奏的快速旋转。第二个表现手法是四声部的突出两外声部旋律的发展手法。旋律富有歌唱性,舒展宽广,以四小节为一个乐句,结构规整,表现出翩翩起舞的高贵气质。第三个表现手法是右手快速跑动和左手四分音符的配合,出现在第二主题和第三乐段以及再现段落,要求乐句有起伏变化,干净清晰,轻巧华丽,委婉流畅,是乐曲演奏的难点之一。纵观全曲音乐表现手法,节奏上的动机贯穿,旋律的歌唱与舒展,跑动乐句的活泼灵动,展现了华丽的技巧和奔放的感情。
  (二)技术训练
  八度训练:八度弹奏需要掌关节适度的绷紧,从上落下,肘发力或大臂发力直接的触键,手臂力量自然落下,手腕要很好地支撑和传送力量。八度练习主要出现在第一主题的分解和弦式上行,和第三乐段ff处的大臂的运用,以及左手八度在第一拍节奏的把控上。音色要坚定饱满,力量通透大气。
  手指的跑动能力:先慢练练好指法,利用转动手腕逐渐的加快。力量通顺,手腕转动自如,音色明亮,不要用手臂小臂以及掌关节压死声音,触键点要集中,指尖抓牢贴键。音乐随着音符的走向而做出渐强渐弱的变化。
  多声部的训练:主要是第二乐段里四个声部突出外声部旋律的练习。旋律声部有休止符但音乐是连贯的,指尖触键要集中饱满,内声部和声作支撑,贴键直接地“推送”下去,外声部和内声部力度要有层次,声部清晰,主次分明。乐句对称,结构严谨,音乐进行要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双音的训练:主要有六度、三度的双音练习。要求双音整齐,略突出高声部,运用双音的旋律进行中,指法要使用恰当,手腕运用自如,不能松懈也不能僵硬。
  踏板使用:踏板要根据纵向的和声节奏及横向的旋律线条做不同的变化处理。根据力度不同,可以采全踏板、四分之三踏板或二分之一踏板,音响要清晰又连贯。
  (三)风格把握
  风格是一首音乐作品所具有的鲜明的时代特征、个人创作特征,审美特征等,要演奏这首作品需把握好作品的风格特点,正确演绎作品的情感内涵。韦伯(1786-1826),德国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指挥家。他出生于一个戏剧之家,对德国民间音乐、风俗习惯有深入的体验。他12岁开始写作歌剧音乐,27岁开始任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常年在欧洲演奏和指挥。33岁创作了这首钢琴独奏曲,具有华丽的技巧和管弦乐效果,带有戏剧性,开创了“演奏会圆舞曲”的先河,开辟了浪漫主义的发展道路。韦伯生活的年代是拿破仑战争开辟的时代,是张扬个性、崇尚自由、充满诗意的时期。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随之而发展,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叙事诗等文学的发展影响着艺术的发展及表现。音乐逐渐有标题化、性格化、文学化的发展趋势。《邀舞》这首标题作品将圆舞曲体裁加入到音乐会曲目中,把舞蹈场面理想化,华丽的炫技、丰富的音色具有沙龙性质,然而内心情感的自我刻画并没有肖邦圆舞曲那样深刻。
  (四)整体把控
  演奏这首作品需要明确该作品的整体连贯性,注意各乐段之间的衔接和音乐情绪的转换。激发想象力,要有画面感。各段的风格、速度、力度、音色的对比差异,要有宏观演奏上的把控。情感、力度、音色、情绪的调节,不仅有利于提高驾驭作品的能力,也有利于作品完整性的呈现。在演奏这一作品时,要注重细节和整体的关系,演奏技术要为音乐表现服务,情感自然流露,不生硬,不浮夸,多阅读当时的文学作品,有效地表达乐曲的情感,才能准确演绎作品的时代内涵和精神。
  这首作品有结构均匀完整的古典主义的音乐形式美,也有多样化和对比性的音乐表现美,还有自然表达和民间纯朴的音乐风格美,更具有表现社会和民族性的音乐美。
  参考文献
  [1]张前.音乐二度创作的美学思考[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
  作者简介:王飞宇(1979—),女,太原学院音乐系,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教学、音乐理论教学。
  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2017年度规划课题,“音乐表演与欣赏活动中情感把控的音乐效应研究”(项目编号:GH——1707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00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