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白洋淀上游农村污水及处理现状调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研究旨在为未来以雄安新区为代表的白洋淀下游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生态保障,以白洋淀流域上游农村污水为主线,通过对农村生活生产方式、农户污水改造意愿、农户污水改造能力进行调研,探究影响污水整治的主要因素,提出白洋淀流域上游农村污水处理有效建议,减少上游乡村地区污水源头。
  [关键词]雄安新区;白洋淀上游;农村污水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白洋淀流域上游河系跨3个省级行政区,遍布32个县。上游流域农村多位于贫困山区,农村人居环境总体水平较低。在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卫生环境等方面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仍然有较大距离。沿岸河流受垃圾、污水等人为污染严重,白洋淀淀区水质受其直接影响。近年来,白洋淀湿地水污染严重,资源匮乏,生态功能下降,面临日益萎缩的局面。2019年1月3日,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快弥补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强农村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
  本文旨在探究影响污水整治的主要因素,提出白洋淀流域上游农村污水处理有效建议,减少上游乡村地区污水源头。唐河是汇入白洋淀的“上游九河”之一。唐河流域流域面积广,流域内村庄及人口众多。唐河自发源地起途经8个县,全长302公里,流域面积4993平方公里。唐河沿線有两处排污口,分别位于望都县郭村和田庄乡。常年以来,由于污水处理深度不够,综合整治不当,污水排放不达标,严重影响唐河河流水质。唐河上游穿过太行山区,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流经区域内村庄众多,地形复杂多样。可选调研样本丰富,调研数据代表性强。本次我们选取了唐河流域的涞源县、唐县、曲阳县进行调研。共设计发放问卷120份,通过入户调研和随机访谈两种形式,共取得有效问卷108份。
  2 白洋淀上游农村污水处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污水排放类型
  厨余水、洗衣用水和洗浴用水占农户排水的比重最大。农民排放的各类生活污水每个指标的浓度都很高。厨余废水、洗衣水和洗浴用水中总氮和总磷浓度无显著差异,但厨余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浓度一般高于其他类型污水。洗衣用水中悬浮物浓度一般高于其他污水,平均浓度为1401.20 mg / L,厨余废水和洗澡水分别为1026.00 mg / L和682.40 mg / L。生活污水的这些含量特征表明我们要严格把控生活污水排放标准,加大生活污水的处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
  2.2 污水排放方式
  农村居民对于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方式存在不规范、不科学的现象。调研村民中40%的村民直接将生活污水排在院子外,28%的村民将污水排放到渗水井中。调查发现村内并无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但是由于农户生活污水水质差别较大,存在地表的污水直接影响农村人居环境舒适度并且通过渗水至地下,部分生活污水被排放至渗水井中渗流至地下,最终影响沿岸河流河水水质。导致河流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农村人居环境较差。
  2.3 污水排放改造意愿
  在污水排放改造意愿中,愿意进行污水排放方式改造的村民占比52%,仍有39%的村民不愿进行改造。由于改造资金、改造意愿等方面会影响污水排放方式的改进,这就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在政策及资金方面给予支持。
  2.4 污水治理现有机制
  村内污水处理系统不完善,现有机制无法长效运行。通过实地走访发现大部分农民由于家里没有安装排污管道,直接将污水排放到院子外,导致污水无处合理排放。有的村户安装了排污管道,但是排污系统并不健全,污水倒入自家排污管道之后,并不能将收集的污水最终送至污水处理厂。甚至出现村民随意排放生活污水现象,河水污染严重,上游生态环境恶化,下游河流水质受到严重影响。
  首先,由于所在村镇缺少长期的资金支持,污水处理设施在维修阶段经常停滞不前,设施因不能得到及时维修而逐渐被停用。其次,农村地区缺乏常规健全的环境保护机制,污水处理设施缺乏专业人员看管及维护,设备损坏及老化现象严重,导致污水处理效果降低并且缺乏专业效果评价,不能及时改进更新。因此污水处理专项资金缺乏及专业人员匮乏是污水处理系统无法长效运行的两个重要原因。
  3 白洋淀上游农村污水处理的对策及建议
  3.1 污水处理应遵循“一低一高”原则
  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过程应坚持“一低一高”的原则,污水改造费用降低,污水处理系统的实用性提高。结合农村居住地分散,污水改造财力有限的情况,要因地制宜开展工作,要建立运行成本低,实用性强的污水处理系统,因此要借鉴相关的国内农村污水处理典型案例经验。
  3.2 生活污水处理“因地制宜”
  以“因地制宜”作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基本原则。依据白洋淀上游农村分布现状,将靠近市镇污水处理管网的村镇直接接入市政管网,在距离市政管网较远的村镇,可根据村民聚集度划分建立多家联合式、分片式污水处理系统,使得村镇都能有适合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各地政府应将责任落实到位,公开经费使用明细,加强政府及人民对污水处理设施的定期监管汇报工作,保证污水处理设施从建立到运行维护取得良好效果。同时应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其中大部分生活污水经化学处理可再次利用,不但节约水源还去污环保。
  3.3 水污染处理机制长效运行
  各地可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积极吸引鼓励第三方治理的水污染处理机制。将择优选取拥有经验及技术实力的企业,委托其进行建设治理。政府全程监督。完善地方法律法规,明确细化各部门职责,保障污水处理设施在建设、维护、运行、监督各方面的有效运行,将水污染处理纳入长效机制中。
  3.4 完善管理机制,创新扶持政策
  运用互联网监督污水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县、镇办、村(社区)三级“网格化”逐层监管机制,日常开展上级检查、群众监督、个人自查、社会媒体曝光等形式督查,进而实现全方位、广覆盖监管,将不符合要求的地区整理记录并限期整改。建立多元化污水管理模式。加快推进运营试点,逐步实现污水垃圾处理多元化、市场化经营管理。实施典型带动示范引领,将污水处理机制运行效果好的地区作为样板,开展学习表彰大会,抓点带面,推进工作。明察暗访常态化、规范化,定期将检查结果公布并通报、督促、整改、严格追究问责,年度纳入政府考评机制。
  4 结语
  白洋淀流域上游农村污水不仅影响流域内河水水质、生态环境,也影响白洋淀下游流域的河水水质,影响未来雄安新区的生态环境。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综合考虑,进行流域综合整治。将短期策略与长期规划并举,从短期着手采取具体措施处理亟待解决的问题,从长期考虑引导农村生活方式转变,落实多元化参与主体治理、责任监督等机制。只有综合考虑,眼光长远,社会各方齐参与,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参考文献]
  [1] 贾圣武,杜宝军,田琪.河北省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与对策[J].资源环境,2011(23).
  [2] 曹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长效管理机制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5(10).
  [3] 鞠昌华,张卫东,朱琳,孙勤芳.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环境保护,2016(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05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