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生模式:一种创生知识的教学改革新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预见式行动研究”注重预见未来、不断创新,适合需要预见未来并创新的研究生在教师引领下参与教学,进而创生知识。师生基于“预见式行动研究”协作教学能够创生知识,形成了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即“创生模式”。“创生模式”的“本性追问”是“以学为本”,“价值诉求”是“创生知识”。在运用过程中应优化创生模式,弘扬其创新性,超越其局限性。
  关键词:创生模式;创生知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9-0039-03
  《礼记·中庸》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见式行动研究(Anticipatory action learning)是面向未来的行动研究新范式,特别注重预见未来、不断创新,是研究生课程开发的路径选择[1],适合需要预见未来并创新的研究生参与教学创生知识。教师引领研究生参与教学,师生基于“预见式行动研究”协作创生知识,其是一种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即“创生模式”。下面从模式选择、模式阐释、模式优化三个方面来论述。
  一、模式选择:满足教学过程中创生知识的需求
   研究生教育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研究性,而研究生培养就是研究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的过程[2]。研究生,顾名思义,应该是会“研究”的学生,因此,研究生应该具备开展研究和创生知识的能力。
   (一)实践困境:教学中难以创生知识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重点课题“我国研究生课程现状调查与建设研究”课题组的调查表明,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课程设置与科研能力的需求有偏差,与科研过程脱节严重;前沿性知识缺乏,组织形式单一,教学资源不足,教学环境封闭;课程学习观念淡薄等等[3]。“中国博士质量分析课题组”的调研发现:我国已步入博士教育大国行列,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基本建立起了较完善的博士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博士培养质量提升,相关群体对我国博士培养状况基本满意,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需求相比,我国博士生教育也面临严峻挑战,如少数单位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把关不严、博士生创新能力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差距较大等等[4]。社会上,一些研究生课程缺乏创新性。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在讲台上自我感觉良好地“独白”,而讲台下的学生鲜有回应。一些教师的教学内容陈旧,脱离现实生活、相关行业及社会,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步伐,更别说反映学科的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了。一些研究生的课堂纯粹是传授知识,很少启迪学生思考,鲜有创新知识。有些研究生教师和学生未能形成学研共同体,难以协同创生知识。一些研究生难以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一些研究生缺乏创新意识,在教师的引领下都难以创生知识,更别说独立创新了。
   (二)出路选择:师生协作教学创生知识
   研究生教學的利益相关者有教师、研究生、管理部门及用人单位等,需要平等对话。恰好,预见式行动研究的参与者广泛,可能会出现不同群体之间、不同个体之间、不同认识论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也许存在认识间距,需要通过对话达成共识。预见式行动研究拥有典型性的研究方法“对话未来法”(Conversations about the Future)[5],其强调行动者与研究者形成共同体,面向未来对话,倡导践行知识。基于“对话未来法”,“预见式行动研究”能更多地吸纳利益相关者参与,能更好地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更切合现实需求,更长远地预见并建构未来。我们选择注重“对话未来”的预见式行动研究开发课程,能更好地融合多元观点,能更多地吸纳行动者与研究者在始终“对话未来”的循环“过程”中协同进行教学。
   研究生要立足前沿创新,需冲破思维定式等。但构成这些的逻辑支点制约思想和行动按既定路径进行。唯有深入世界观,改变逻辑支点,创建更合理的支点,新的思想和行动才生效。此外要创新很难,研究生也许出现无意识的畏难情绪等。无意识一般连自己都难察觉,要借助隐喻才能觉察。预见式行动研究还拥有另一典型方法“原因层次分析法”(Causal Layered Analysis),其独特之处在于能触及一般的分析法难触及的世界观和隐喻层,彻底消解思维定势和畏难情绪等,从而使预见式行动研究更有效地实现创新,更彻底地变革时弊[6]。不过,进行哲学反思和解构隐喻是有难度的,需要教师引领和有经验的研究生“传帮带”。原因层次分析法能超越平面式分析法,以下立体四层分析学习困难的成因并提出对策。在原因层次分析的“现象描述”层,可通过音像描述分析法、作品分析法和反思日志等描述研究生正遭遇的困难,预测将遭遇的困难,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在“客观原因”层,主要分析培养方案和教学设计,以及其他制度的不足,分析预见式行动研究方案的不足,分析学生自身的客观原因。在“世界观”层,主要引导学生用哲学反思来解构自己的思维定式等的逻辑支点,并重构合理的逻辑支点。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反思日志来分析学生人生观、世界观或价值观方面的不足,通过理想教育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实现做人和做学问一体化。在“隐喻”层,主要通过分析学生的反思日志、表情和姿态语等解构无意识的消极情绪,通过优秀学生交流分享成功经验,鼓舞其他学生攻克难关,通过共同体的互助关爱来促进其成员共同进步。
   总之,师生基于“预见式行动研究”协作创新是突破以上困境的出路。师生基于预见式行动研究协作创生知识,即师生在行动和研究整合的活动中形成教与学的共同体,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等立足前沿“做中学”,在对话未来的过程中创生知识并践行,其是一种创生知识的教学改革新模式。
  二、模式阐释:本性追问与价值诉求
   哲学已经影响了课程与教学的每个重大决策,将来仍是每个重大决策的依据。卡西尔使文化哲学作为当代哲学形态登上了历史舞台,认为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7]。文化的核心成分是知识[8],所以,创造文化也就是创生知识。“创生模式”是一种师生基于“预见式行动研究”创生知识的教学改革新模式,以“文化哲学”为理论基础,“本性追问”是“以学为本”,“价值诉求”是“创生知识”,其的本性追问与价值诉求是贯通一体的。    (一)本性追问:以学为本
   学习是人与文化整合的本体,呼唤“教育以学习为本”。教育以学习为本,是指教育要以学习主体的学习为根本,应开发其学习潜能、满足其学习需要和优化其学习活动[9]。我们运用“创生模式”进行教学改革也应该“以学为本”。
   1.师生主体以学为本
   师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两类人,师生以学为本形成学习共同体,超越了各执一端的“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走向“以学习为中心”,在学习中共同实现与文化的整合。师生主体都以学为本,有利于师生围绕共同的目标基于预见式行动研究协作创生知识,能充分激发人的学习本性与潜能,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效。
   2.教学内容以学为本
   在当代教育领域,凸显的基本价值是满足基本学习需求[10]。师生基于预见式行动研究创生知识,教学内容是以学为本的,研究生在教师引领下选择专题开展预见式行动研究,伴随专题的进展更新学习内容,创新知识体系,并在课堂上分享经验及教训,还提出建议供同学参考等。所学内容既包括系统性的理论知识,也包括创新性的研究主题和方法,还包括师生的实践知识等,这些教学内容是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的,最能动态满足学习需求。
   3.教学环境以学为本
   “创生模式”的教学环境是以学为本的网络化合作活动学习环境。网络化合作活动学习使师生组成超越时空的学研共同体,根据具体内容采用多种策略与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在互动合作的学习活动中收获知识和经验[11]。基于“创生模式”教学,教学环境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自我之间等多层面互动的网络化合作活动学习环境。
   (二)价值诉求:创生知识
   文化哲学倡导以价值认识方式诠释事物的重要性[12]。课程和教学的价值在于传播知识和优化生命等[13],运用创生模式改革教学的价值在于师生创新知识同时优化生命,实现创生。
   1.教师创生知识
   教师是多重角色的统一体,在多种活动中创生知识。教师促进研究生学习,对其的学习进行预见式行动研究,是促进者、研究者和教学管理者。教师与学生协作,在预见式行动研究中边学习、边研究、边创新、边践行,是学习者、研究者、创造者、行动者和促进者。教师带领学生用预见式行动研究改革教学,是改革者和研究者。教师用原因层次分析法剖析或引导学生剖析不足的同时,也促进自己的教学,还是研究者。
   2.学生创生知识
   学生在教师、同伴和自我引领下创生知识。一是教师作为教学管理者,引领学生选择专题“做中学”,创生并践行知识。二是学生在预见式行动研究中与同伴形成教与学的共同体,边行动、边学习、边研究,互为促进者,互相借鉴经验,互相引领着对方创生知识。三是学生自主用“原因层次分析法”深入分析不足的成因,解构不良的思想观念和情绪等,重构新的逻辑支点,形成更合理的新思想和行动等,自主创生知识。
  三、模式优化:弘扬创新并超越局限
   教学改革的创生模式具有鲜明的创新性,但也存在局限性。我们在运用创生模式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弘扬其的创新性,超越其的局限性,不断“优化”创生模式。
   (一)弘扬创新:拓展应用
   创生模式是一种师生基于“预见式行动研究”协作教学进而创生知识的教学改革新模式。本文只列出以下创新性。我们在运用创生模式时既可以弘扬这些创新性,还可以在拓展应用中体现更多的创新性。
   1.教学主体创新
   在一般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没有主动地参与教学。在创新性时代,要求研究生也参与教学。师生基于预见式行动研究协作教学,行动者与研究者同一,师生是学习者、行动者、研究者,是教学主体,要与其他相关人员协商教学。师生协作教学的过程就是创生知识的过程。这样的“教学主体”与“师生学习者”同一的课程,教学过程与科研过程同步,更能动态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实现了教学主体的创新。
   2.教学方法创新
   研究生培养的突出要求是创新,创新需要冲破思维定式和畏难情绪等的束缚。预见式行动研究的方法“原因层次分析法”颇具创新性,能深入到一般的分析法难以触及的世界观和隐喻层,彻底消解思维定式和畏难情绪等,更利于创新。师生基于预见式行动研究开发课程,用原因层次分析法反思教学改革和自己的预见式行动研究,教师还反思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并引导学生反思,学生互相促进反思,这样的创新性教学方法促进学习。
   3.教学目标创新
   基于预见式行动研究开发课程,教学目标是不仅要创生知识,而且要践行学研内容,从而优化生命。学习者在预见式行动研究中边学习、边创生、边反思、边改进,践行自己和他人的學研内容,做到学习和生活一体化、做人与做事一体化,优化了生命。教学目标是阶梯型的,可以根据个人基础、兴趣和进展实施弹性调整,更能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
   4.教学设计创新
   教学改革的第一阶段是“教学设计”。预见式行动研究注重利益相关者“对话未来”,规划的方案更具有“预见”性。教师和研究生要立足前沿,预见学科发展趋势和未来社会需求等。基于预见式行动研究开发研究生课程,能更长效地规划未来,使课程更具有生成性和创新性,能更好地促进学习者满足未来社会的需求。
   5.教学管理创新
   学生不仅在教师领导下学习,还互相领导和自我领导学习:学生分小组,轮流当组长,开展小组内的合作活动学习,分享专题学研的经验与教训等,互相领导同伴学习,有利于教学相长;学生还自主制订研究计划并对自己的学习实施预见式行动研究,在“做中学”中自我领导学习,不断完善。这样多元化的教学管理更利于共同体的发展。    (二)超越局限:灵活创生
   1.师生主体方面
   要引领学生参与教学创生并践行知识,需要教师富有人格魅力,学识渊博,这促进教师不断提升自我。同时也需要学生善于研究,研究能力弱的学生较难创新,需要教师和有经验的学生用原因层次分析法帮助其消解思维定式等。基础差的学生与水平高的同学相比,容易出现焦虑或沮丧情绪等,可以启发基础差的学生:个人基础不一样,不要太注重与他人横向比,可以同自己纵向比,自我不断完善就好。
   2.教学内容方面
   创生模式注重学生交流分享学研内容参与教学,要避免过多交流导致知识学习不系统。考虑到研究生已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可以让其自学,弥补不足。学生选题不一样且水平有差异,有些学生觉得交流的内容不太符合自身需要,可以对其加以引导:研究生的学识要广泛,可把交流当成是拓展知识面的好机会。有些学生觉得交流浪费时间,可以对其进行启发:与师生之间相比,同学之间的学研经历更相似,水平更接近,同学更能相互体会心态等,交流利于相互借鉴。
   3.教学环境方面
   运用创生模式进行教学需要营造以学为本,学研与生活融为一体的环境,要求师生在预见式行动研究中形成教与学的共同体。而形成共同体,需要师生持久地参与合作活动。针对此,研究生导师可以引领所带的研究生等,通过“传帮带”形成教与学的共同体。专业相近的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等的引领下形成共同体。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建不局限于时空的多元交互的教学环境,促进共同体成员之间,共同体与其他人之间的对话和合作[8]。
  参考文献:
  [1]邓永超,苏雄武,杨玉浩.预见式行动研究:研究生课程开发的路径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3-5.
  [2]王忠伟,陈鹤梅.论研究生培养中的课程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9):14-17.
  [3]张祥兰,王秋丽,林莉萍.影响博士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课程因素调查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5):6-9.
  [4]中国博士质量分析课题组.中国博士质量究竟如何[N].光明日报,2011-05-10.
  [5]蔡泽俊,左璜,黄甫全.预见式行动研究:一种面向未来的行动研究新范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2):26-31.
  [6]邓永超,黄甫全.原因层次分析法:预见式行动研究的有效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14(6):21-28.
  [7]卡西尔.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87.
  [8]邓永超.基于“预见式行动研究”的创化模式[J].高教探索,2017(1):33-37.
  [9]曾文婕.文化学习引论--学习文化的哲学考察与建构[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48.
  [10]黃甫全.当代课程与教学论:新内容体系与教材结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6,26(1):6-14.
  [11]陈思宇,黄甫全,曾文婕.新兴网络化合作活动学习的三大类型及其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3(7):51-56.
  [12]曾文婕.论文化哲学的方法论意蕴[J].南京社会科学,2012(8):138-140.
  [13]黄甫全.让学校成为学习的天堂--校本学习研究引论[J].教育发展研究,2008(10):37-4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05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