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循环经济背景下农村垃圾分类治理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垃圾问题日益凸显,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分析了浙江省推进垃圾分类进程的各种实践,提出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模式。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村;垃圾分类;治理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14-0081-01         中国图书分类号:X799.3         文献标志码:A
  1  浙江省垃圾治理的发展历程
  ①1987年开始试行垃圾分类。以杭州市的花园南村和花园北村为试行点,将垃圾分为有机垃圾和无机垃圾。②2003年揭开了全省垃圾分类的序幕。政府作出建设生态省和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策略的重大决策,明确提出了“让垃圾分类回收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③2012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实施意见》。④2016年浙江的垃圾分类经验在全国推广,意味着浙江绿色发展实践再次走在全国前列。⑤2019年浙江省发布垃圾分类治理的实施方案,要求到2019年底,社区、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覆盖面达65%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回收率达40%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85%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2  浙江省农村垃圾分类治理的经验
  2.1  建立有效机制
  金华首创“二次四分法”,具有农民可接受,财力可承受,面上可推广,长期可持续的特点。杭州的“桶长制”与“执法长”以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方法入户宣传、督导激励、纠偏等,解决垃圾治理问题。丽水首家“垃圾兑换超市”制定积分评比制度,充分调动了农民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垃圾分类的意识。
  2.2  创新垃圾分类模式
  桐庐县对农村的生活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经统一管理、生产、包装后,成为“世外桃源”牌有机肥,然后对外销售,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龙游县的“贺田”模式以衢江区的“建设—经营—移交”BOT模式为核心,实现了垃圾的“源头分类可追溯、减量处理再利用”。分发给村民的垃圾袋都有独立编码,有利于相关人员提供指导。BOT模式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建设,是集垃圾收集、清运、维护于一体的农村新型生活垃圾清运模式。绍兴市制定了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时间表,发展“零增长、全覆盖”的垃圾治理新模式,推出了“垃圾再生馆”“干湿分离、定点定时”“智能分类”等理念。
  3  农村垃圾分类治理的对策
  3.1  营造“互帮互助、互督互进”的垃圾分类环境
  开展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的教育工作,帮助农民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以电视、广播、报纸等为传播媒介,以歌曲、小品、戏曲、书籍手册为传播形式,将垃圾分类和丢弃的方法结合乡村特色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谣或顺口溜,扩大宣传范围[1]。
  垃圾分类知识涉及的范围较广,要大力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逐渐为人们普及环保思想,引导村民树立循环经济理念。例如在农村街头巷尾的墙上、路边设置的公告栏、宣传栏等绘图宣传,指导村民进行垃圾分类[2]。
  3.2  推进垃圾分类立法
  建立并完善电子化制度,让软约束逐步“硬起来”。让污染者受到惩罚,让执法者有法可依。实行有效的奖惩机制,让村民感受垃圾分类带来的好处。
  3.3  利用循环经济发展“垃圾”生态产业链
  创建共建共享机制,以“政府+企业+社会团体+集体+村民”的投资方式提高农村垃圾分类治理的效果,以“青山绿水、清新空气”为目标开展生态乡村旅游业。例如衢州市的桃源七里景区通过科学处理垃圾,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还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3.4  发展垃圾处理循环经济,坚持垃圾回收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运用“互联网+”解决垃圾分类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实现线上、线下与信息流、物流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陈立雯.农村垃圾分类治理和挑战[J].中华建设,2018(10):12-13.
  [2]毕珠洁.长三角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典型模式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2018,26(5):8-11.
  [3]郭春光.黑龙江: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J]..城乡建设,2019(13):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29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