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马仑头金矿成矿地质背景成因分析及找矿标志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福建东坑火山盆地边缘陆续发现东际、大药坑、王母山、马仑头、上山岗等5处中、小型金矿床,富美、小药坑、城关、前际、钟厝、后山、留元、岭源、叶田等9处金矿点、矿化点,该区域属政和上山岗一带金银成矿远景区,作为福建省重要的金银多金属重点勘查区之一。根据已发现矿床研究地质特征、成因分析及找矿标志,为下一步该区域找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成矿远景区;成矿带;地质特征;找矿标志
   马仑头矿区在区域上位于北东向政和—大埔深断裂带与北西向浦城—宁德断裂带交汇部位,北东东向泰宁—政和金银成矿带东段,东坑火山盆地的北西边缘;区内基底变质岩广泛出露,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多期次的构造、岩浆活动为金多金属等成矿元素的活化、迁移、富集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1.成矿带区域构造
   工作区位于政和—大埔断裂带北段东侧,受区域性构造影响,区内构造以断层为主,断层活动强烈,主要有北东向和北西向,近东西向少见。(1)北东向断层:北东向呈大致平行相间排列,断层两旁岩石因受挤压而破碎,常产生断层角砾岩、构造透镜体、小扁豆体,硅化等蚀变也较普遍,为压性—压扭性断层。断裂的发育为区内矿液运移及沉淀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及空间条件。(2)北西向断层:北西向断层近于平行分布,构成断层带,宽280m~560m,带内次级断层发育。断层带在走向上具有往北西撒开,往南东收敛;同时断层强度还具有自西往东渐弱,且次级断层由较密—稀疏的特点。断层倾向以南西为主,是区内矿化(构造)蚀变带金矿体的主要控矿、容矿构造。
   2.成矿带区域地质特征
   该区区域上出露:中—上元古界马面山(岩)群东岩(岩)组和龙北溪(岩)组变质岩系,震旦系稻香组浅变质岩,侏罗系梨山组和兜岭群园盘组、南园群赤水组、白垩系石帽山群黄坑组、寨下组的沉积—火山岩系。矿区出露地层为侏罗系南园群赤水组下段(Jch1)和白垩系石帽山群黄坑组(Kh)火山岩及第四系(Q)。
   3.矿床地质特征
   矿区出露地层为侏罗系南园群赤水组下段(Jch1)和白垩系石帽山群黄坑组(Kh)火山岩及第四系(Q)。
   侏罗系南园群赤水组下段(Jch1)仅见于南西矿段北西部,岩性为英安岩、流纹英安质凝灰熔岩、熔结凝灰岩夹少量薄层砂岩。白垩系石帽山群黄坑组(Kh),据其岩性组合特征,分为下段(Kh1)和上段(Kh2):白垩系石帽山群黄坑组下段(Kh1):小面积出露于北东矿段北部和南东部,岩性为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粉砂岩、凝灰质泥岩。厚度>50m。白垩系石帽山群黄坑组上段(Kh2):是区内地层主体,岩性自下往上为火山角砾岩、安山质(岩屑)晶屑凝灰岩、英安岩、英安质(岩屑)晶屑凝灰(熔)岩、流纹质(岩屑)晶屑(角砾)凝灰(熔)岩,构成不完整的中-中酸性-酸性熔岩-凝灰岩韵律层。呈厚层、巨厚层状,厚度>233m,呈喷发不整合覆盖于该组下段(Kh1)之上。第四系(Q)主要分布于南部,为残坡、冲、洪积的松散堆积物,厚几十厘米至20m。
   4.矿床构造
   工作区位于政和—大埔断裂带北段东侧,受区域性构造影响,区内构造主要为断层,断层以北西向为主(F1、F2、),次为北东向(F18),近东西向少见。F1:位于工作区北西部,长>1500m,破碎带宽≥1m,破碎带及其附近岩石破碎,具硅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等。产状:30°/NW∠75°,结构面平整,并见斜擦痕。断层性质为逆断层。断层北西侧为侏罗系南园群赤水组下段(Jch1),南东侧为白垩系石帽山群黄坑组上段(Kh2)。F2:位于工作区东部,长约1400m,破碎带宽0.5m~2.0m,间见构造透镜体和构造角砾岩,结构面呈舒缓波状。产状:10°~26°/SE∠60°~83°,其性质为逆断层。断层中部被北西向断层带切割。破碎带及其两侧,具硅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断层南段为金矿化体的控矿构造。F18:位于矿区西南部,大部分在探矿许可证外,长1500m,破碎带宽2m~5m,结构面不甚平整,间见碎裂岩和花岗斑岩(γπ)脉贯入。具硅化、绢云母化,叶腊石化、绿泥石化、褐铁矿化。产状:275°~285°/NE∠68°~85°,其性质为正区内北西向断层活动强烈,呈大致平行相间排列,成组出现,带内次级断层发育。断层强度具有自南西往北东渐弱,并由较密—稀疏的特点。近于平行分布F3-F17等17条断层。自南西往北东有F16、F17和F3-F15,其中F16和F17分布于采矿区南西部(即龙潭溪西侧),F3-F5主要分布于采矿区内,F5-F15出露于采矿区北东部(即北东矿段);断层一般长300m~2100m。产状:走向276°~340°,断层倾向南西侧(即采矿区及其南西矿段)往北东倾为主,北东侧(即北东矿段)往南西倾为主,倾角56°~85°;结构面呈舒缓波状-微波状,性质为逆断层,是区内矿化(构造)蚀变带金矿体的主要控矿、容矿构造。
   5.矿床地质特征
   矿区经前期地质工作,共圈定工业品位以上金(银)矿体33个,按矿种分为金矿体24个,金银矿体9个;按矿体出露位置分为采矿区金矿体6个,金银矿体2个;北东矿段金矿体18个,金银矿体5个;南西矿段金银矿体2个。同时圈定边界品位以上工业品位以下的金矿体33个。矿体部分出露地表,部分为隐伏矿体。均产于白垩系石帽山群黄坑组(Kh)火山岩中。各矿体均受断层构造或岩石层间裂隙控制,其产状与断裂、裂隙产状基本一致,走向均为北西,倾向南西为主,部分北东,倾角较陡。
   各矿体均受断层构造或岩石层间裂隙控制,其产状与断层、裂隙产状基本一致,走向271°~336°,倾向北东,倾角55°~85°;矿体长20m~440m,厚度0.80m~18.07m,斜深20m~88m,分布范围为35线~48线之间,分布标高为141m~452m。其中赋存于F3断层的矿体有Au1、Au1-1、Au1-2,均沿着断层破碎带分布;赋存于F4断层的矿体为主矿体Au2及DAu2,位于断层破碎带中,Au2矿体规模最大;Au4、Au4-1、Au4-2矿体沿F5断层下盘旁侧分布;Au3、Au5矿体受F3-F5断层间次级断层(裂隙)控制。从核实区内矿体分布特征分析,从南西到北东,自Au1-Au4-1具有雁行斜列分布的趋势。
   6.矿床成因分析
   矿床成因类型为中低温热液交代型金矿床,矿体呈脉状、细脉状,赋存于断裂破碎带内,并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容矿围岩主要为碎裂岩、构造角砾岩。围岩蚀变有硅化、黄铁矿(褐铁矿、针铁矿)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等热液蚀变。矿石具明显的硫化物—金建造;同时具脉状、团块状、角砾状、斑杂状构造,显示其热液矿床的特征。
   7.找矿标志
   (1)矿体出露地表后经氧化形成红褐色铁帽,为找矿直接标志。(2)断裂破碎带中硅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叠加并存时,可作为寻找矿体的直接标志。(3)黄金重砂异常与土壤化探异常重叠,同时后者具明显的浓集中心时,可作为寻找矿体的间接标志。
   参考文献:
   [1]岳来群,黄春鹏,张克尧.福建省金礦床成矿时代特点[J].地质与勘探,2002,38(04):17-21.
   [2]刘才伟.福建政和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及成矿作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6.
   [3]福建省闽北地质大队.福建省政和县马仑头矿区金矿详查地质报告[R].2004.
   [4]胡荣华.福建政和王母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J].福建地质,2009,(28)2:92-100.
   [5]刘永发.福建政和东际金(银)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析[J].福建地质,2010,(20)1:21-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70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