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沈艳

  【摘要】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过程。现今,每位教师都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而不注重课前预习的指导以及预习效果的检测,预习流于形式。课前预习的误区越来越大,学生不能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教师在预习指导上不够重视,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本文将从预习的重要地位出发,通过详细阐述预习中出现的缺陷,正确认识现今的预习现状,特别是课前预习的情况,从而帮助学生掌握自主预习的策略。教师还需通过个别抽查、课堂检查等方法,保证预习效果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指导;效果检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有效预习的策略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把学习当成乐趣,才会主动学习、乐于学习,这是学习的第一步。教師在这一阶段需要做的就是在学生对学习这一概念还很模糊的时候,慢慢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这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使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成为有思想的读书人。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所谓求知欲,就是学生自身潜意识里想要学习、寻求知识。“启发就是形成空穴。”这里的“空穴”就是学生通过外在的启发、刺激,心理上出现了缺陷。学生一旦出现这种空穴式的缺陷,就会产生一种欲望,极力地想要填补这种空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出现这种空穴,产生求知欲,从而能自觉地学习。例如讲《鸟的天堂》这一课时,如果导入新课时说:“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巴金的散文《鸟的天堂》。”这样生硬的导入就不会引起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如果换成这样的情境导入:“我国南海之滨的广东,有世界著名的风景区——天马河岛,那里有一株五百多年的榕树,独木成林,覆盖了整座小岛,林中栖息着成千上万的鸟儿,那里是鸟的世界,鸟的天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巴金的散文《鸟的天堂》。”这样学生就进入了教师编织的情境当中去,心中激起了对鸟的天堂的好奇和渴望。教师的语言导入,既生动形象,又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一举两得。
  3.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正面的典型事例,并及时进行表扬,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如我们现在提倡改作业评优、良、合格等级,而不是打分数,这就是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遭受挫败感。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以学生成绩为主的评价标准,实现多元化的评价准则。评价不单单只是教师评,学生也可以互评,家长同时也参与进来。学生通过这种多角度的评价,渐渐正确认识自己;通过这些多方评价激励,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二)指导预习方法
  1.读、思结合,做到心中有数
  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通常只会要求学生预习某篇课文,而没有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在预习课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至少要读三遍。第一遍是默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同时将不认识的字或者以前学过但现在仍然陌生的字词通过查字典的方式了解它们的读法和意思。第二遍读是在学生已经克服了生字词的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课文,全面把握课文的大意。第三遍读是质疑,学生在读了三遍课文后,仍有一些不懂的地方,这时教师提醒学生应在这些地方做重点标记,方便学生在正式上课时做到心中有数。
  2.巧用符号与工具书,提高预习能力
  预习中的重要一环就是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我们要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那么不可避免的需要指导学生注重运用有效的阅读方法,这样预习起来才能事半功倍。阅读不只是眼睛和思维的运动,要眼脑手并用,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增加阅读的效率。
  (1)巧用标点符号,做好课前笔记
  因为课文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所以在学生第一次读课文时,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生字,或者是以前学过但是现在已经遗忘的字词,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第一时间用符号“○”圈出这些词。在课文第一遍读完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的方式,查出已圈生词的读音并当即写在课本上。同时,对于比较难理解的生词,应该在字词的旁边写上标注,注清楚其意思、用法,方便在第二次阅读时能很快地理解字词。
  教师指导学生给文章划分段落,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当学生拿到一篇课文时,很自然地会在文章的自然节头处用“1、2、3……”等编号分段。在学生读懂文章大意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大段画上//,给文章分层。学生在把握文章整体的意思后,根据文章的思想感情、时间发展顺序等,给文章分层,方便学生深度理解课文。
  (2)摘抄优美语句
  我们知道人的记忆是有遗忘性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遇到好词、好句、美段以及典故时,教师应指导学生用笔摘抄下来,做到不厌其烦。这样,才能在学习过一段时间后,快速准确地进行积累复习。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将听、说、读、写分开训练的局面。特别是语文的学习,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语文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学生长期坚持地去积累、应用。语文学习的提高总是潜移默化的,这与自身不懈努力的积累是分不开的。所以,摘抄在这一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巧用资源,查找资料
  学生会不会用工具书,有没有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这直接影响着学生预习的效果、自学的水平。所以,教师应该注意教学生使用工具书并形成习惯,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为自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遇着生字词,习惯等着教师的解答,这是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的一个典型。长此以往,渐渐磨灭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求知欲。实际上,学生在遇到不懂的字词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去查工具书,而不是让学生自己猜,更不是直接给出答案。学生可能一次两次还不习惯,但教师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终有一天会养成主动查工具书的好习惯,为有效预习打下基础。
  二、预习效果的检测与反馈
  教师在布置完任务后,一定注意及时检查反馈。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后,只有通过及时检查才能从中获得准确、全面的反馈信息,这给教师辅导、矫正提供了依据。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及时评价,使学生能够明白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足需要改正,哪些地方做得好需要保持。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进度、预习效果,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做到预习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统一,让预习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预热。
  (一)个别抽查
  教师检查最常用、最普遍的方法就是实施个别抽查。例如:在课间,教师找几名同学用谈谈话、翻翻课本、看看练习本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也从他的同桌那里侧面了解他的预习情况,综合所有的意见,正确评价他的预习。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以正面肯定的态度为主,充分鼓励、赞扬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其预习的积极性。最后,教师提出几点改进意见,希望他在稳步发展的过程中能有所提高。这时,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会大大提高,将会自觉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接下来的预习。
  (二)课堂检查
  课堂检查从一节课开始时就已经进行了,可以说它贯穿一节课的始末。一节课可以用3—5分钟的时间交流课前预习的成果,学生交流已经学会的知识、仍待解决的难题、自己的思想感悟等。这时,教师应该记录下学生的预习情况,将教学计划做一些相应的调整,避免出现学生已经学会的知识,教师当新知识教授的局面,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课的最后留出3—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做简单的梳理和总结,肯定部分学生的预习方法,并在课堂上交流,使同学间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璐琳.中学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策略探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
  [2]张惠芹.教师的语言艺术[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01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