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互联网+”给传统的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医疗卫生领域,医患关系紧张,矛盾升级,社会逐渐形成应用型、技术型的医务社会工作人才的缺口。高校承载着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任务,在扩充人才数量、提升专业人才队伍质量方面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信息技术与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尝试建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给高校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帮助医务社会工作更顺利的融入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从而获得长远化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8(b)-0179-03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Medical Social Work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LI Xu, LIU Chu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Province, 030001 China
  [Abstract] "Internet +" has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edical social work personnel. In the medical and health fiel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is tense, contradictions escalate, and the society gradually forms a gap in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and technical-type medical social work tal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rry the important task of transferring talents to the society, and play a vital role in expanding the number of talent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Combin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the traditional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rying to construct a new talent training model,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alents training in medical and soci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elping medical social work to integrate smoothly into China's medical service system, and thus achieving long-term development.
  [Key words] Internet+; Medical social work; Talent training
   在2018年國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出台“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也曾明确指出医疗机构要建立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设立医务社工岗位等。国家已经非常重视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但是目前仍以传统的医务社会工作培养模式为主,远远不能适应现在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医务社会工作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校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该文就信息技术与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尝试建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给高校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帮助医务社会工作更顺利地融入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从而获得长远化发展。
  1  国内高校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现状
   21世纪,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国家致力于让人民“病有所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传统的生物医疗模式已渐渐落后于人们的需求,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受到推崇,此模式强调在心理和社会方面对病人的帮助,医务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有效手段应运而生。
   医务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舶来品”,在我国发展处于一种起步晚、认可度低、发展慢的状态,还没有被社会大众熟知和认可。目前全国大概仅有8所医学院校开办了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如首都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泰山医学院、齐齐哈尔医学院等[1]。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尚处于萌芽时期,新生事物发展的本质是上升的,发展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我国医务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同样难逃规律。在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国高校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形成了“学徒式”“理论式”和“交互反思式”三种模式,其中以教师授课、学生听讲的单向式教学模式—“理论式”影响最为深远。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渐渐落后于社会需求,显示出诸多弊端,如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不准确、教学方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实践与教育脱节等。各高校只有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摸索、改进才能促进医务社会工作的良好发展。
  2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新型医务社会工作人才体系的构建   2.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医务社会工作是指综合运用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医务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医务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生活的职业活动[2]。医务社会工作者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区别于护士和行政人员而独立存在,是将社会工作专业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与基本医学知识相结合,把社会工作的知识、技术应用于医疗服务体系,更好地为社会服務的专业人员。高效的人才培养应科学准确定位医务社会工作。
   医务社会工作因其工作环境而区别于其他类型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依据社会的需求而定。在目前医院大环境中,医务社会工作发挥作用的主阵地在医患沟通方面。医务工作者除了需要熟练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技巧以外,还需要系统掌握医学基础知识,熟悉医疗服务系统[3]。要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在出现医疗纠纷时及时采取合法的手段有效进行医患沟通。
  2.2  转变教学理念,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者也。教师是高校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直接参与者,其教学理念的更新是专业培养直观重要的一环[4],教师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教师曾是权利的代表者,象征着绝对的知识和权威。“互联网+”时代,网络将社会各阶层人士集中于一个平台,几乎做到了资源共享。网络储量越来越大,知识的传播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学逐渐失去了对知识的垄断地位[5]。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是平等、合作型关系。教师的角色应该由主导者向引导者、组织者转变。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医务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者,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应做教育领域的苦行僧,以身作则,不断增强自身素养,如积极进行学术研究、参加社会实践、在医院进行医务社会工作实习等。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可采用“小班教学”以及“讲授型”与“案例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堂中将专业知识与当前发生的社会热点相结合,以学习积极性分组,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应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梯队与督导梯队相结合,学校应致力于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双证”教师。不能完全依赖国外,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本土化医务社会工作,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将教育与实务相结合,提炼总结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模式。除了理论教师之外还应配备实务教师、医学顾问、社会政策以及人际沟通方面的老师。完善教学评估体系,明确教师职称评定细则及奖金制度,规范教学管理,严格教师考勤制度,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
  2.3  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注重课堂教学的多样化
   高校的课程设置大抵相同,除了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规定的十门专业核心课程以外,设置一些医学基础课程和心理学课程,再加上公共课,就是目前我国高校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的所有课程了[6]。仅上述课程的学习远达不到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对人才能力的要求。课程设置应该呈现多元化、层级化的特点,要突出医务社会工作特色。除了学习最基本的核心课程以外,还需要了解社会学、医学、护理学相关专业知识。采取“订单化”的人才培养方式,针对合作医院的需求对实习生进行专才化培养,医院医生来给学生上课,介绍相关医疗场域,及时传达相关实践需求,帮助医务社会工作更快融入医疗体系。
   “互联网+”时代应积极发挥其优势,让学生更多的接触所学书本外的知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潮流,网络教学平台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应用逐渐广泛。在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国内外的先进培养方案、学习经验,引进多样化、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采取点播式的教学方法和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可在慕课(MOOC )、微课、尔雅((Erya)等在线学习教学系统自助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还可以在思开(Sakai)、泛雅(Eanya)[7]等与志趣相投的人进行互动。通过音频、视频带动学习,同时组织专家、专业督导参与课程与实践的讨论,线上通过远程的方式线下开展活动,两者相结合以增强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其科研能力,发展“产一学一研”一体化道路。
   在“互联网+”背景下各高校联合办学,加强合作。通过网络了解各学校的优缺点,两校可采取共同招生、交换培养的方式,也可安排老师定期互换授课,双方互惠互利。
  2.4  培养实践能力,提升实践教学品质
   “互联网+”的优点是信息传播速度快,整合效率高。医务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实务性很强的专业对实习要求较高,要求对学生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首先,明确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必须理论与实务并重,在教学过程中要制定相应的实务课程规划,建立设施完备的社会工作实验室,要把重实务寓于多类型、多领域、多方式之中。其次,高校应与综合性医院合作,联合办学。整合学校和医院两者的资源应用于医务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高校充分借助互联网资源与先进设备等,和医院进行合作制定合理的人才实训计划,建立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到医院进行专业性实习。同时要保证实习时间,安排学生在正规大型医院进行两个月以上的实习,培训期间必须保证高效率的督导,实习学生及时和同事交流经验,从而培育出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的医务社会工作者。如此,不仅能够给实习生提供更加专业的培养和完整的服务,也能让他们在实习的期间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就感,增强专业认同。最后,可倡导基础医学类专业开设医务社会工作学科,如护理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相关临终关怀以及小组工作等方面的技巧,推进医务社会工作的影响。
   在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应明确“有所为有所不为”,特别是人情与专业伦理发生冲突时,应清晰果断地作出决定。同时实习过程中,明晰专业界限,医务社会工作者职责区别于行政人员和护士。
  2.5  链接资源,多方面促进发展    首先,政府层面要重视医务社会工作,在医疗卫生体制内加大管理者对医务社会工作的重视,有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各高校应积极配合政府工作,开设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加大学生对该专业的认识,了解其意义所在,从而為社会输送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其次,大众媒体应增加对医务社会工作的宣传,如通过电视新闻和互联网等媒介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渠道。《米花之味》这类以社工为题材的电影可迅速提高社会工作的知名度,可尝试拍摄医务社会工作题材的电影。使普通的人们群众对医务社会工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接纳医务社工,在有需要的时候配合工作。最后,医院自身方面,加强医务社会工作部门建设,积极开展与医务社会工作有关的活动,例如针对某个疾病的小组活动、对患者进行临终关怀的个案活动以及医患沟通的活动等,让医务人员和病人看到医务社会工作的成效,增加对医务社会工作的认可度。“互联网+”使多方资源整合成为可能,高校与NGO组织合作培养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在医务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过程中,NGO可提供相关社会调查和实习经费,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运用专业知识为社会作贡献。
  3  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互联网+”的时代变革及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各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为社会发展培养出具有较高水准与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安芹,王艳艳.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基于社区工作者访谈[J].教育教学论坛,2014(25):228-229.
  [2]  鲍文琦.医务社会工作[J].中国医院,2016(8):7.
  [3]  许原植,王卫平,王国祥,等.我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5-59.
  [4]  周林波.本土化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9(12):42-44.
  [5]  李潭.“互联网+”背景下理工院校经管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8(2):46-49.
  [6]  于增艳,付伟,王玉花.高等医学院校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齐齐哈尔医学院为例[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24):3411-3412.
  [7]  桂舟.Sakai环境下当前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104-107.
  (收稿日期:2019-05-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33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