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马玲玲

   摘 要: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热门话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诸多关注。河南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拥有113个国家级和728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文章着眼于河南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分析其取得的骄人成就和存在的实质问题,以期推动此项工作的持续发展,让精彩纷呈的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其作用,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并助推河南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资源强省的迈进。
  关键词: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传承利用
  注:本文系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型文化业态的融合发展研究”(18A630028)研究成果。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社会的进步史也是文化的发展史。河南地处中原,古称“天地之中”,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悠久的历史为其璀璨文化的产生、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当下的河南正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从一个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在这样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河南丰富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状况日益受到各界的广泛重视。
  一、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取得的成就
  经历了五千年风风雨雨的中华民族,拥有世界上很多国家难以企及的,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为了保护好文化遗产并积极促进其传承与发展,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在全国上下掀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中,河南走在了前列。根据相关数据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河南拥有豫剧、少林功夫、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等11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愚公移山传说、洛阳水席、开封盘鼓、大辫戏等728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同时拥有国家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127个,省级代表性传承人832个。这些数据充分显示了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就,而极具特色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多种有针对性的抢救保护工程
  为了保护传统文化,守护精神家园,2012年12月,由河南省文化厅主办的“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正式启动,经过两年时间紧锣密鼓地实施,基本理清了河南稀有剧种的生存现状,收集整理了1890多部剧目剧本和1557部曲谱,建设了一批稀有剧种展示场馆,复排、拍摄了103部传统剧种,并且编辑出版了29册“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系列丛书,对河南稀有剧种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015年3月,河南省文化厅启动了河南省传统美术抢救保护工程,建立了河南传统美术档案及数据库,组织拍摄94项省级以上项目,建立传统美术专题展示馆68个,编写3册“河南传统美术”系列丛书,举办多种培训班,培养了一批传统美术人才。2017年2月,传统技艺抢救保护工程启动,对省内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内的传统技艺类项目进行调查摸底,为每个项目建立一套纸质和数字记录档案。另外,我省还有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通过录音、录像等极具综合性和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对一些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全面系统的建档、记录。所有这些抢救性工程都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着文化的血脉,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得到较好的保护与发展,就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我省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情况,采取了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对于传统工艺的传承,依托高校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比如,河南省首批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河南木版年画技艺培训班,于2016年4月在郑州轻工业学院举办,通过理论、实践、考察三个模块的系统培训,帮助传承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提高艺术素养、现代设计意识以及品牌推广能力。之后还相继举办了剪纸、陶瓷烧制技艺、泥塑、雕刻等培训班,通过提升传承人的艺术能力,使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对于需要“口口相传、人人相传、带徒授艺”才能传承发展下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开展传习活动。一方面,制定传承人培训计划,分批次对传承人进行培训和扶持。比如,2017年11月,中国非遗传承人群河南地區四剧种研修研习班在河南艺术职业学院举办,大弦戏、大平调、淮调、二夹弦四剧种的传承人通过在高校研习,锻炼技艺,提高演出质量,助力稀有剧种的传播与发展。另一方面,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让精彩纷呈的传统文化在校园中播撒启蒙的种子,使其在广大青少年心中开花结果,进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中的传承。
  (三)举办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时间的沉淀传承下来的宝贵资源,只有让它们真正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才能继续“活”下来,传下去。当下社会,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为了让大家真正地认识、接触、感知、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省近年来陆续举办了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2017年3月,“河南省稀有剧种传统经典剧目展演”在省会郑州举办,太康道情、宛梆、大弦戏、四平调等18个稀有剧种进行了集中展演,既为人们奉上了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也让稀有剧种走进了大众的视野。2018年4月,“豫见茶乡·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在信阳举办,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武术等进行了精彩展演,来自全省各地区的70多个以非遗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为主的项目进行了集中展示。2019年6月,“豫见河南 出彩中原——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河南博物院举行。中原大鼓、赵庄魔术、宋室风筝、孟津剪纸等动态展示项目,以及“追梦”“耕耘”“收获”三个主题板块的静态展览项目,都让观众近距离地接触和感受到了精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以上只是众多活动中的代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全世界重视的当下,河南省各地每年都会举办极具地方特色的展示活动,真正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   二、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任重而道远,在取得骄人成就的背后,也同样存在着需要正视的问题。
  (一)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保护与利用工作形成了挑战
  河南是文化資源大省,在已有的11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728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有一些传统的、极具地域特色的项目正在受到外部纷繁复杂环境的影响,逐渐失去它们生存的原生态土壤。就像我省的29个稀有剧种,从农耕时代一路走来,农村的高台是它们的展示领地,师徒的口耳相传是它们延续至今的途径。但是当下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它们的生存受到了直接的威胁,虽然有一些剧种,如宛梆、太康道情、柳子戏等在抢救过程中重新焕发了生机,但很多仍然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同样的,受到众多新兴文化潮流的影响,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再埋头去学习精细的传统工艺,导致一些存活在民间的传统技艺处于后继无人的窘境。
  (二)重申报、轻建设现象影响了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开展
  随着全球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逐渐加深,我国从国家到省市层面都有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措施,当然也包括资金扶持和奖励等。在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陆续公布的的积极影响下,全省很多地区都对申报工作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花费很多功夫精心筹备,踊跃申报。可是,一旦进入了国家级或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初洋溢的热情就会随之逐渐消退,所谓的保护工作也就慢慢放下甚至停止了脚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项目可能不会产生直接的利益,在申报成功后就被“束之高阁”,鲜少问津;申报者会积极学习申报的经验从而增加成功率,但对于保护与利用的学习明显不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评估体系建设较为滞后,不能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精准评估。所有这些都容易导致重申报而轻建设现象的出现,进而影响保护与利用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宣传推广不力降低了保护与利用工作的效率
  在当下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社会中,“酒深也怕巷子深”。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加大加强宣传力度,才能真正地引起人们的多方关注。在全省上下的积极倡导下,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重要节假日和热门活动中,集中展现在了观众眼前,但这只是短暂的亮相,惊艳之后有的项目继续悄无声息。所以,宣传推广并不是凑一时的热闹,而应该积极策划,寻找长远的、能够引起人们持续关注的宣传方式。就像驻马店正道小磨香油,通过在各大超市的销售,拓宽市场,让“驻马店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道小磨香油制作技艺”成功地吸引了用户的目光。
  三、结语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以其独特的魅力滋润着人们的心田,给人以精神力量。近年来,在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我省虽然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方面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既有成就的作用,积极探索解决现存问题的对策,就能使保护和利用工作再上新台阶,让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尽可能地展现其风采,进一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张妙.新媒体视野下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J].名作欣赏,2019(6).
  [2]黄耀斌.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5).
  [3]谷会敏.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中的作用[J].福建茶叶,2018(12).
  [4]王韬.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方式及策略[J].大众文艺,2018(12).
  [5]李欣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与实践反思[J].四川戏剧,2017(12).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636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