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传统文化在摄影创作中的传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孙怡华

   摘 要:随着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强,摄影创作已经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在摄影创作当中,要进一步展现我国摄影的艺术魅力,必须不断借鉴、吸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进而有意识地建立起能够影响世界观念以及摄影观念的意识形态,从而不断提升我国摄影艺术在国际摄影发展中的地位及影响力,提升我国摄影艺术的历史价值。由此可见,只有尽快建立、健全强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体系,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才能不断提升我国摄影艺术的地位,进而不断增强我国摄影艺术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基于此,文章以当前我国摄影艺术创作的发展现状为研究基础,探究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摄影创作中的传承,旨在进一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使我国摄影创作的后期发展能够获得相应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摄影创作;传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艺术发展也得到了充足的发展空间,摄影艺术创作也不例外[1]。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也日益增强,与此同时,摄影艺术创作也越来越喜欢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且随着这些具有浓重中国传统文化色彩摄影艺术作品的不断演变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摄影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也逐渐体现出来,摄影艺术创作已成为了现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新兴方式,是时代发展的鲜明体现。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摄影创作中的民族性体现
  在我国摄影艺术作品当中,借助于摄影媒介对现实事物进行二次呈现的过程,既属于一种艺术派别又属于一种艺术表现方式。通过相应的表现手法,将摄影创作者的摄影观念以及创作思维,传递给观众,从而向观众传达出创作者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一系列认知[2]。摄影艺术作品能够引发观众深层次思考,从而引起摄影者与观众之间的共鸣,进而更好地传递情感。不同于其他艺术展现形式,摄影艺术作品通过摄影方式将现实生活进行呈现,从而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更多可能性,进而突破了以往艺术作品的固有审美思维以及价值取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现如今我国摄影艺术创作中已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形成了密切联系,重多摄影作品中都含有丰富的中国文化色彩,且这些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摄影艺术创作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部分摄影艺术创作者偏爱文人画的体现,有的摄影艺术创作者则偏爱对精神气韵的体现。这些摄影艺术作品在展示的过程中则会独树一帜,展现其独有的魅力。这一結果则有效证明了摄影艺术作品的“民族印记”特性。在当前大多数的摄影艺术作品当中,虽已经引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但就其社会效应来看,并没有完全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意志、品质,且从这些作品当中也无法看到摄影艺术创作者的精神品质和民族气节,从这一点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在摄影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是远远不够的[3]!当前这些掺杂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作品只能说是一种商业化的艺术创作,这些艺术作品的创造者在进行摄影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一味地追逐利益最大化,追求时尚感,过于标新立异,过分依赖后期合成技术,反而忽视了艺术创作的初衷,忘记了创作的本意。
  但值得高兴的是,“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我们可以把握自己的道路,能够随时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适时改变发展方向,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道路,并结合时代发展需求打开一道带有浓重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精髓之门。进入这道大门,你会发现里面隐藏了一座座文化堆砌成的巨大宝山,在这里,各种事物争奇斗艳,让人应接不暇。在这里,我们能够感受到生命的真谛,发现人生的根本价值,找到对艺术的完美阐释,还能够无限接近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逐渐领悟并掌握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我国摄影创作的形态体现
  近年来,随着我国摄影艺术的不断发展,摄影艺术作品的质量以及数量都在慢慢提升。在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下,我国摄影艺术发展已经在市场导向性以及引领标向性上发生了重大改变,但究其根本来看,其发展趋势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即我国摄影艺术作品存在一定的模仿现象。而若想改变这种发展现状,势必就需要对当前的发展形式进行改变,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摄影艺术获得与西方摄影艺术等同的地位,才能在国际摄影发展历程上获得自己的话语权。而只有获得了自己的话语权,我国的摄影艺术作品才能在大众舆论上获得平等的话语权,产生自己的影响力,用自己的实力去展现自己的魅力。而实力则指的是一定数量的高质量中国文化摄影作品。与此同时,国家层面也应该予以大力支持,且这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短时间就能实现的[4]。
  在这个过程当中,数量以及质量是“形式”形成的基本要素,如果没有数量保证或质量保障,那么这个“形式”只能是镜花水月,纸上谈兵。而当大量的优秀中国文化摄影作品不断涌现,我国的摄影艺术创作观念也随之改变,然而若各推广机构未能跟上世界发展步伐,或者是管理措施不到位,则势必影响到我国摄影艺术的发展。而策展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则使得我国摄影艺术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使我国摄影艺术大踏步向前,并逐渐赶超了国际摄影发展的步伐。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摄影创作中的文化自信体现
  随着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其思想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已经对世界范围内诸多民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近几年,在许多媒体的报道中,“中国文化”一词已经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可见“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是多么巨大。那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被中国文化影响的艺术大家,例如:
  20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画家张大千曾经拜访过毕加索,在拜访过程中,毕加索拿出了许多自己临摹齐白石的作品,并认真感叹道齐白石是东方一位了不起的画家!并坦言道:“我不敢去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这足以说明了毕加索对齐白石画作的高度认可。与此同时,毕加索表示道:“在艺术世界中,中国是第一个艺术大国,其次就是日本艺术,但日本艺术又源于中国艺术,所以多年来,有一点令我十分困惑——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中国人(东方人)来巴黎学习艺术。”很多西方的艺术大家都很钦佩我国的艺术大家——齐白石,这足以表明了齐白石作品的艺术价值,也进一步体现了中国元素在世界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著名的法国艺术家亨利·马蒂斯是一位十分善于吸取各派优点的画家,他曾经对东方地毯以及北风景色的配色法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需要注意的是,马蒂斯的艺术作品不但融合了东方的艺术技法,而且还通过多元化艺术表现形式丰富了自身的绘画语言[5]。著名绘画艺术家吴冠中也曾表示20世纪的西方艺术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之父”波尔曾于1937年来我国进行访谈。波尔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物质在原子层次上有着两重性的特性,即粒子性以及波特性。波尔认为,物质是通过不相同的表现方式来展现自己的,物质的存在就是一个矛盾的融合过程。某天当波尔接触到我国的阴阳五行思想的时候,他十分震惊,他没想到自己多年来所精通的物理技术竟然同我国几千年前的圣人智慧如此吻合。波尔表示:“中国古代文化精髓同西方科学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至此,波尔便深深爱上了中国文化,并且波尔在选择自己的爵士纹章的时候也选择了中国的阴阳极,他还在爵士纹章上刻下了“对立即互补”的字样。
  上述案例充分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毕加索对齐白石绘画作品的高度评价,不但是对中国绘画艺术作品的高度肯定,与此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肯定。当一位画家走到了其艺术发展的巅峰阶段时,他便能清楚地认识到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水墨画已经走到了世界艺术的发展前沿。而禅宗以及阴阳学说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禪宗思想对美国近现代的艺术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经常会为艺术作品的展现手法和创作思维而感到惊讶,令我们想不到的是,在西方先进的艺术创作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创作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除此之外,阴阳五行学说也让“量子力学之父”波尔十分惊叹,可以说是西方科学家多年的研究只是为中国千年前先贤的智慧做了验证。
  其实,从世界历史发展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例如我国古代钱币的设计,其外围是圆形,而中间则为方形,在这个基础上,国外一些先进学者学习了我国这一精髓,进而丰富为了其民族文化,但我国却“放弃”了这一文化精髓,一直盲目追逐西方文化,殊不知许多西方思想的前身就是中国文化。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国人,首先应做到的就是尊重历史,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端正自身态度,潜心研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创造出一条富有自身发展特色的艺术发展之路。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如今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当代社会摄影创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随着摄影艺术发展潜力的不断增加,摄影艺术的创作空间也得到增加。为了能够增加摄影作品的竞争力,我们必须吸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扩展创作思路,创新创作手法,改善创作模式,从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摄影艺术发展之路,进而为我国摄影发展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左江桥.弘扬中国传统先进文化发扬中国传统光辉文明:浅谈风水师的职业道德与修养[C]//北京乾圆国学文化研究院.《乾圆国学》杂志第一期,2016:6.
  [2]朱燕燕.浅谈中国传统文化[J].读书文摘,2017(2):29.
  [3]林哲玥,何毅妮.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梦[J].语文课内外,2019(4):323.
  [4]邵雁泽.浅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J].卷宗,2017(36):260.
  [5]张以德.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之书法[J].商情,2018(52):296-297.
  作者单位: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636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