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民间美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途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叶

  摘 要:攀西彝族民间美术作为攀西彝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载体,反映着攀西彝族独特的民族风俗与文化信仰。在乡村发展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文化创意与经济创新发展相结合的当下,攀西彝族民间美术能通过彝区乡村生态环境建设、彝区乡村文化创意与经济创新及其民族文化认同等,多层次、多途径地融入彝区美丽乡村建设。
  关键词:攀西彝族;民间美术;应用途径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党和国家建设、发展我国乡村的重要政策方针,强调乡村发展要注重生态、生产、生活、人文的协同发展。攀西彝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能够从有形的物质层面与无形的精神层面融入彝区乡村建设,促进彝区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在我国目前的乡村建设中,传统民间美术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甚至直接关系城镇化发展的文明程度。大到城镇建筑、村落等空间聚落的视觉形态,小到承载着乡土记忆的美术样式与符号;有形的是本土美术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意设计,无形的是内在的文化认同、归属和创造;普遍的是与民间美术息息相关的民俗生活,个性的是充满文化特色的差异和优势。”[1]攀西彝族民间美术在美学观念与美学形式上都特色鲜明,独树一帜,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现实社会生活中,可以结合现代攀西彝区乡村建设进行创新应用,促进彝区乡村和谐发展。
  1 攀西彝族民间美术现状
  攀西彝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民间美术,如毕摩画、漆器、服饰、民居建筑、银饰、雕刻等。这些民族民间美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被应用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由于传承创新上的不足,没能很好地结合彝区乡村建设进行创新应用。首先,对攀西彝族民间美术的研究较多注重理论研,较少有把彝族民间美术研究与彝区乡村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的研究。其次,攀西彝族民间美术在彝区乡村建设中受现代多元文化的影响,出现被边缘与闲置的情况。再次,目前的攀西彝族民间美术在传承方式上较为粗放,其传承方式较多是对传统民间美术的简单复制,缺少结合时代生活的创新应用。
  2 彝区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
  攀西彝区的生态环境要保持彝族特有的民族美学特征,在攀西彝族乡村建设中创新应用极具攀西彝族特色的毕摩画、民居建筑、雕刻、漆器、服饰等民间美术,以攀西彝族特有的民间美术元素及其美学理念来传达彝族乡村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
  第一,毕摩画是由彝族祭司毕摩画在纸张、树皮、石板、木板、竹简、兽皮、骨头等载体上所作的原始图画,表现题材涉及自然万象。在彝族传统观念中,其意义极为丰富,是彝人表达情感意愿,与神灵沟通的一种方式手段。如今,毕摩画在彝人的观念中正逐渐失去其丰富的原始象征意义,但毕摩画独特的绘画观念与绘画表现形式引起了现代艺术家的重视。在现代彝区乡村建设中,可以结合现代抽象美术进行创新设计,把毕摩画广泛地应用于彝族乡村的室外景观设计以及各类相关的装饰设计中,凸显彝族乡村乡貌的民族特性与现代性。
  第二,《元阳县志》载:“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壮丽、资源丰富的山区,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层层,村后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种,多数村寨都有一条水沟从中流过。”目前,攀西彝族乡村建筑在建筑形态与建筑材料等方面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并没有完全保留和传承彝族传统建筑的样式,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新的社会环境与生产形态必然催生新的建筑样式。然而,无论什么样的建筑形式都应该以人文本,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彝族乡村建筑风貌所体现的应该是人与自然、民族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的统一。
  第三,攀西彝族服饰作为一种活的民族文化载体,“承袭了彝族先民服饰的风格特征,种类繁多,异彩纷呈,不仅有性别、年龄、盛装、常装的区别,还有婚服、丧服、毕摩服、战服等专用服饰,作为一种地域物质文化,集中体现了攀西彝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特点、生活环境、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等”。[2]目前的彝区乡村,只有在节庆日人们才会穿戴传统彝族服饰,平日很难见到,彝族乡村由于失去彝族服饰的装点,很难凸显其乡村的民族特征。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可把彝族服饰元素融入现代服饰,把民族审美与时尚审美相结合。其次,可以把彝族服饰元素如蕨岌纹、火镰纹、云纹、彩虹纹、锅庄纹等结合现代彝乡生活进行创新设计,以彝族服饰元素显示彝族乡村风貌。
  另外,也可从不同的层面将彝族漆器、银饰、雕刻等民间美术工艺及其样式创新融入彝区乡村生活日常用品设计的方方面面。攀西彝族民间美术形态具有原始美术的特征,要将攀西彝族民间美术以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样式融入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赋予彝族民间美术新的審美价值与实用价值。
  3 彝区乡村经济创新发展中的应用
  攀西彝族民间美术的创新设计是一种文化创新,也是一种创意经济增长模式,通过文化创新来促进经济增长,文化产业创新是乡村经济创新发展的新方式。
  第一,通过对攀西彝族民间美术文化创意创新,开发具有攀西彝族民间美术特色的彝区乡村旅游工艺产品,形成新的乡村创意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彝区乡村经济创新发展。攀西彝族的传统服饰、漆器、毕摩画、银饰本身是很好的工艺美术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内涵与美学特色,但由于缺乏设计创新,缺少文化创意品牌,对旅游消费的带动并不明显。攀西彝区乡村可以根据自身乡村的不同民族美术资源来进行创意创新设计,形成自己的乡村文化创意品牌,促进彝区美丽乡村的经济文化发展。
  第二,攀西彝族民间美术可结合彝区乡村土特产品进行创新设计,促进彝区乡村的经济发展。凉山彝族区的土产有苦荞茶、松子、花魔芋、牛肉等地方特色产品,然而这些商品的包装形式大多简单粗糙,设计上缺乏创新创意,地方企业没有意识到现代社会生活消费观念的转变,忽略了消费者商品消费中所包含的精神文化需求与价值,由此忽略了彝族民间美术在商品包装设计中的文化价值。彝族民间美术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民族特产的包装设计中,从民族文化视觉上提高商品的文化品位,赋予商品民族文化意象,推动彝区土特产商品销售,促进彝区美丽乡村建设。
  4 彝区乡村民族文化认同中的应用
  攀西彝族民间美术承载着彝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观念与人生信仰,其符号体系是彝族人民对自身民族文化记忆认同的依据。在攀西彝区社会发展中,越是深刻地认识传统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并创新性地把传统民间美术融入乡村建设及日常生活,越能加强彝族自身的文化认同。
  首先,在彝区乡美丽村建设中,要进一步加强对攀西彝族民间美术的理论研究,充分发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探究其文化内涵的现实价值与意义,同时把各种传统民间美术与彝区乡村的现实社会生活相结合进行创新应用。
  其次,注重攀西彝族民间美术在地区不同阶段美术教育中的学习推广。例如,西昌学院所开设的民族刺绣、民族图案、漆画等课程就很好地植入了彝族相关的民间美术,促进了彝族民间美术的保护传承,同时使彝区人民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更加了解,也更有利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建立。
  总之,攀西彝区美丽乡村建设,要充分发挥彝族的民族文化优势,整合创新民族文化资源,以文化创新促进乡村的和谐发展。攀西彝族民间美术文化资源丰富,且最能反映攀西彝族的文化特征。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文化多样性发展受到广泛重视,文化创意与经济创新、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地域民族文化与时尚文化相结合的当下,民族民间美术文化资源已经作为新的创新途径被人们关注。注重对攀西彝族民间美术的创新发展,并把攀西彝族民间美术多途径地融入彝区美丽乡村建设,对彝区乡村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潘鲁生.城镇化进程中的传统民间美术研究[J].美术观察,2014(10):107-110.
  [2] 苏晓燕.凉山彝族服饰文化与工艺[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3] 王若鸿.浅谈民间美术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示意义[J].美术大观,2010(07):116-117.
  作者简介:杨叶(1985—),女,四川成都人,美术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666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