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反馈”要点的充分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徐述霞

  摘 要:教学始终是一个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即由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教师依此的教学反馈共同构成的提升教学效果的过程。在这里,“反馈”的存在与否及其出现频率的高低将影响,甚至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尤其体现在小学启蒙阶段的抽象性数学教学中。本文便就此“反馈”要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详细阐述。具体阐述方向为学生课中、课末、课后、形成反馈四者,及教师教学调整、梳理、补充、深化反馈。以最大限度上保障学生学习程度的透明与教师教学走向的针对性、明确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反馈;运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11B-0090-02
  真正的教育必定是师生双方良好互动的结果,教师能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内容、方式等方面做出调整,以弥补学生短板、深化学生理解,同时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良好的反馈促成教学的良性循环。
  以此为要点,小学数学教学对其的运用则可从问题之课中反馈、总结之课末反馈、作业之课后反馈与测试之形成反馈,及其对应的教师教学反馈四者出发,以形成完善的反馈链,促进教学质量的逐步提升。
  一、问题之课中反馈与教学调整反馈
  按照科学的教学环节链,关于某一课或某一节知识点,教师获取的来自学生的第一次反馈便是在新授课堂教学中,通过师问或生问产生的反馈。经此过程,教师了解到学生对于新授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从而及时对教学思路、教学方式做出调整反馈,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使其能够在课堂中获得高质量的认知和思维扩充。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同时提出学生容易忽略的问题,以问题促思考、促反馈。
  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一单元中“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节的课堂教学中,我先让同学们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预习,以锻炼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要求学生发现问题,并以组为单位提出质疑,进而获得初步的反馈。如其中一组代表在整合组内疑问之后,提出“在课本生活垃圾例子描述各类垃圾所占总垃圾百分比的饼状图中,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分数表示,而不用分母相同的分数表示,这样更方便整合计算,也能单纯依据分数形式知道各类垃圾所占百分比,而像两个数的大小,我们无法快速地进行判别”的问题。同时,这也是多数组的共同疑问。
  对此,我将教学重点从“通分、化简”转移至“分数繁、简表示形式”上,对此问题做了包括生活实际用途在内的回答。同时,在解答同学们的所有疑问之后,又针对易忽略的细节向其提问:“在对分数加减法计算结束后,还应该计算什么?”同学们对此不知所云,我便提醒:“逆运算检验正误。”如此,通过生问和师问进行师生双向反馈互动,能让我知道同学们的疑问点、疏忽点,从而调整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二、总结之课末反馈与教学梳理反馈
  在课中新授之后,便是课末的总结环节。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总结,能够整合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理解与记忆。但在此,学生反馈凭借对学生自我反思的促动与能够给予教师关于知识整体掌握程度的反馈优势,会对传统教师引导下的总结大大赋值。而在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与能力得出总结之后,教师便能够根据缺漏,指出学生的思路错误,进而给予新的梳理反馈,以完善学生的知识建构。
  我们还以上述《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一单元中《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节的教学为例,在按照上述方式教学之后的课末总结环节,我先让同学们依据自己的理解尝试条理化梳理、总结本节内容。从学生的总结结果来看,大多数皆只提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即分母不变,分子加减进行计算,将得数化简,进行逆运算检验。对此,我了解到同学们已然掌握了本节的基础、重点内容,但与此同时,忽略了在课堂中提到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模块与分数在生活中的实际使用属性。对此,我进行了梳理反馈,即按照前后逻辑的顺序,将此处提到的三部分内容,按照异分母分数与生活、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顺序进行了排列,完善同学们对此节内容的掌握,并使其学会了总结。
  三、作业之课后反馈与教学补充反馈
  在课堂之新授与总结两大环节结束后,便是课后布置、批改作业的过程。这对于科学完善的知识教学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针对知识运用的习题或实践任务,始终不同于单纯的理论知识,前者更多涉及具有多因素和可变的生活情景,需要学生通过多向思维进行整合看待与对知识的适时、灵活利用。
  而教师对学生作业成果的了解将促进掌握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之外的欠缺认知与能力,进而进行教学补充反馈、深化学生数学认知与思维。
  在《位置》一节的教学中,课堂上对“数对精确表示位置”等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之后,在我布置的课后作业中,则有一道涉及东南、西北、东北、西南等八个方位的另一种位置表示法以表示风向的题目。对此,大部分同学在判断风向时,皆将判断原理理解为“风的往处”,而非风的来处,即风的来向,将西北风判断为东南风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道涉及经纬度的题目,同样采用数对的方式标识特定点的位置,但是由于同学们还不具有关于地球的知识,无法想象和理解经纬度的具体说法。对此,在同学们学过的“数对”知识基础上,我向他们补充了两种判定位置的方法,并初步引出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与位置表示形式。通过教学反馈完善同学们关于“位置”认知的同时,有效拓宽学生视野、活跃其思维。
  四、测试之形成反馈与教学深化反馈
  在特定课程的知识新授、总结与作业教学之后,便是扩展到所属单元教学阶段,乃至整个学期的形成性测试评价环节,即形成反馈。以在整体知识重点的参考标准下,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与学习成果,进而根据反馈结果给予教学反馈,如单元总结、查漏补缺、知识经典运用场合归纳等,以此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
  在《三角形》一单元的测验中,我将本单元的所有重点内容渗透进了试题中,以全面检验同学们的知识掌握情况。我统计完测验结果发现:同学们对于“为什么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问题仍然不能进行很好地阐释,这说明学生忽略了教材中给出的“两点间距离”的概念。我将此与“沿直线从教学楼走到餐厅,绕道教学楼前面的小池塘去餐厅”的两种步行选择类比,以促其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原理。
  除此之外,我还针对其对最后“谈谈你对三角形的认识”的附加题解答中的共性问题——条理逻辑混乱,表述不全,做了单元梳理总结反馈,以深化同学们对此单元内容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从课中提问、课末总结、课后作业与形成测验四个完整的教学环节中对学生反馈的催动、教师反馈的针对性给予,将大大推动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与质量提升,因为其符合教学互动本质的规律,能够引导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孙娟.略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反馈[J].求知导刊,2016,(13).
  [2]杨波.小学数学课堂导学策略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6,(41).
  [3]陆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饋探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3,(10).
  [4]范建成.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小学数学课堂重构[J].教育科学论坛,2019,(32).
  [5]孙丽华.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33).
  [6]李昌慧.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初探[J].名师在线,2019,(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24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