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院校人才培育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工匠精神与职业院校人才培育在本质内涵、价值取向和实践内容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关联耦合性。目前,职业院校人才培育依然存在制度不完善、教育教学理念落后、校企合作未形成有效机制等问题,需要通过构建立体式课程体系、创设情景式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外化式制度体系,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构建富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体系,推动“工匠精神”内化于行,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育质量。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院校;人才培育机制
  [作者简介]季昌勇(1981- ),男,江苏常州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江苏  南京  210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江苏省教育厅课题“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SJSZ176)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23-0051-04
  一、工匠精神与职业院校人才培育的关联耦合
  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追求,是一定人生观影响下的职业思维、态度和操守。在本质内涵、价值取向和实践内容等方面,“工匠精神”与职业院校人才培育具有高度关联耦合,是职业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优良基因。
  1.本质内涵一致。职业院校人才培育旨在培养学生精雕细琢、不断精进的创新意识、思维和精神,这也是工匠精神的内在特质和核心要素。一方面,工匠精神表现出追求完美和极致、精益求精,对产品的细节有很高的要求,而职业院校人才培育不仅关注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还讲究精细化培养,重视学生的内涵发展和职业素养提升。另一方面,职业院校人才培育和工匠精神的培育都需要在横向结构、纵向结构上通过“政府—社会—职业院校”上下互动、多元主体协作培养。前者包括制度、经济、文化、教育教学等多个向度,后者包括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和内部精神理念。
  2.价值取向一致。职业院校人才培育旨在使学生成为一名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养成对自己的学习高标准、对未来的工作严要求的习惯,为现代服务业、基础产业和艰苦行业、现代制造业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服务理念、服务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湛制造工艺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而工匠精神的具体化表现是大国工匠,大国工匠代表着制造业强国技术技能人才的最高水平,表现出以人为本、精心打造、制作以及不断突破自我等优良品质,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和服务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因此,在现代价值取向上,工匠精神与职业院校人才培育不谋而合。
  3.实践内容统一。从实践层面上来说,职业院校人才培育与工匠在不断完善工艺的过程中形成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相一致。职业院校根据未来工作岗位的生产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旨在让学生形成吃苦耐劳、注重细节、敢于创新、独立自主的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需要在政府、学校、企业、教师等各方的科学引导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合作资源,不断增强校内外实践活动的锻炼与学习,将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相结合。要根据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推进校企深度融合,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逐步向工匠精湛技艺靠拢,进而培育出优质高效的人才。
  由此可见,在人才培养和日常教学过程中,职业院校融入工匠精神,不但能够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还能增强职业院校学生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能够为国家提供更多高技能、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符合我国选拔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标准。
  二、职业院校人才培育现状分析
  1.课程体系不完善,校企合作尚未形成有效机制。课程设置是职业院校人才培育机制的关键一环,关乎学生职业素养的生成。而目前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缺少前瞻性、内容陈旧,专业课程与岗位要求相差甚远,学科课程多,课程比例失衡,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缺少关联,与就业岗位相关的课程少,尚未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另外,职业院校人才培育需要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承担,实行校企合作是人才培育的有效途径。但目前由于“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校企合作仅限于学生定岗实习,深层次、高水平的校企合作难以真正开展,职业院校对企业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难以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同时,企业参与人才培育的积极性不高,企业角色形同虚设,校企合作有效机制尚未形成,导致企业参与合作意识淡薄,缺少互利共赢的发展动力,忽视了学生入职前和职后的教育培训投入、岗位迁移与职业上升规划,严重阻碍了职业院校人才培育的有序开展。
  2.教育教学理念落后,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新时代,职业院校的责任和使命应是培育“大国工匠”,旨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培育高素质的人才。但目前很多职业院校部分教师对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认识有限,没有充分意识到工匠精神与培养大国工匠的现实意义,教育教学理念落后,很多职业院校片面地追求“速成”和“政绩”,工匠精神的培育被排斥在职业院校人才培育之外,导致职业院校人才培育质量不高,脱离了社会需求。同时,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重在对人的精神塑造、知识浸润和心灵开发。但目前在人才培育模式、教育方法创新等一系列育人过程中,职业院校一般只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育,忽视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只注重学生技术、技能的“高、精、尖”,过分强调职业教育的“职业性”,陷入了对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想的极致追求中,忽略了职业教育应具备的人文性和思想性,严重地影响了职业院校人才培育质量的提升。
  3.人才培育制度不完善,对学生行为内化引导不足。要想使工匠精神成为学生的职业精神,并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育中,职业院校就必须建立起完备的人才培育制度体系,深刻认识到工匠精神背后的制度力量。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还尚未解决与普教沟通、职业培训等衔接问题;因学历受限,很多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缺少规划,择业时处在“低人一等”的窘境中;职业院校行政管理不统一,社会职业培训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执行,职业资格证书滥用、培训不规范,缺乏相应的学分互认机制,导致人才培育质量难以提升。另外,很多职业院校虽然改进了人才培育模式和方案,却忽视了对学生自身行为内化的引导,仅仅停留在较浅的说教层面上,并不能获得学生的内在认同,严重地阻碍了人才培育质量的提升。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院校人才培育机制构建
  1.建立完善的立体式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完善的立体式课程体系有利于培育学生精益求精、永不放弃的意志品质,使其产生职业归属感和认同感。构建完善的立体式课程体系应与时俱进地完善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中。立体式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专业技能课程、思想政治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心理素质课程。专业技能课程能够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率先垂范、以行化人,将岗位应具备的操作技能、程序准则、行为规范等融入其中,使学生体会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思想政治课程能够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工匠素养,强调根据学生认知行为的发展特点,通过举办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授课内容,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如案例分析、专题讨论、宣传著名工匠人物的先进事迹、講座交流等活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要根据学生各自的性格特质和兴趣爱好,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引导学生认知适合自身职业发展的方向,提升学生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认知、规划能力。心理素质课程是从培养学生学习工匠般的心理素养入手,增强学生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使学生面对困境逆流时,拥有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勇气、决心和担当。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灵魂。职业院校应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着力强化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的培育,使学生在职业技能得到提升的同时,牢固树立精益求精、敬业守信的职业态度,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
  2.创设情景式实践教学体系,深化校企合作。首先,在实训过程中,应坚持将道德理论与个人事迹相结合,要求学生掌握行业标准、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将“情景设计”确定为实现教学体系的表现方式和关键环节,以提升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将现实环境与角色定位相结合,依照“教材解析—情景设计—角色塑造—互动评价—总结提升”五个环节的逻辑顺序创设情景式实践教学体系,将典型案例和学生感悟相结合,将传授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真正创造高效劳动价值的“工匠型”人才。一方面,职业院校应以教材为“剧本”,在遵循人才和工匠精神培育双重规律的基础上,设计师生、生生双重角色“剧情”,并在角色中升华态度和情感,在认知规律中完成人才培育目标。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分析、挖掘教材内容,围绕着工匠精神展开教学实践,使工匠精神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工匠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认识、感受工匠精神的能力。如针对动手实践有一定要求的专业,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建设实践基地的方式,鼓励学生用专注、探究、持之以恒等品格对待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积极践行工匠精神。其次,通过仿真实训工作室的建设,以及校企双方共同成立奖学金、创业扶持基金等形式,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理念下,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组织学生通过定岗实践体悟工匠精神,增强学生职业体验,培养其职业情感,如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模拟大赛,以提高学生的创业和就业质量。
  3.构建富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实现文化育人。文化与教育水乳交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而校园文化是一所院校无形的根基。构建富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实现人才培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在学校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校园景观和硬件设施的建设应体现出学校特色和职业精神,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受到文化熏陶;校企实训基地的建设应呈现出企业文化、经营理念、价值观等,增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其次,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发挥校企联动作用,分学校、学院、专业、班级,有层次、递进式地开展校园活动,聘请行业专家现身说法,营造学习工匠精神的氛围,树立优秀榜样。如可举办“行业领袖成才”汇报会、征文活动、辩论会、“我心中的职业观”座谈会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价值;可举办或参与职业技能大赛,提升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与价值的认识,培育他们勇于拼搏、超越自我、精益求精的精神。
  4.完善外化式制度体系,推动工匠精神内化于行。首先,职业院校人才培育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能将工匠精神的培育由空洞的口号变成切实的践行。一是完善教职工、学生管理制度,加强文明校风建设。树立校园文明先进集体与个人典型,以榜样的力量培育文明校风,增进全校师生践行文明行为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二是完善学生自我管理制度,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育质量。自我管理能力是衡量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实践中,引导学生养成自觉遵守行业(岗位)职业标准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践行工匠精神。三是将工匠精神融入学风建设。严厉惩罚与批评学风不正、学术不端的个人行为,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其次,职业院校管理者与教师要崇尚、践行工匠精神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工匠精神,推动工匠精神内化于行。从职业教育的时代使命和发展要求出发,重新理清和审视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使教育回归到人才培育、立德树人的初心,力戒功利化、浮躁化,将过去片面强调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转向重视培养工匠精神和全面发展的工匠人才。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不应以工具理性思维将人视为器物来打造、训练,而应以自身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具备良好的工匠精神;应用生动的实例诠释大国工匠的道德观、职业观和工作观,大力宣传和弘扬各行业、各领域技能大师的成就和事迹,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大国工匠”的难能可贵和工匠精神的价值所在,推动工匠精神内化于行。
  [参考文献]
  [1]陈萍.企业如何参与职业院校课程开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8):75-80.
  [2]崔宏.新形势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性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117-118.
  [3]董显辉.工匠精神视野下的工匠之师培养探析[J].职教论坛,2018(2):86-90.
  [4]董晓岚.工匠精神引领下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苏州市职业大学数控技术专业为例[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8(11):60-62.
  [5]王国雄.中国智造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7):92-96.
  [6]张旭刚.高职“双创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5):28-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75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