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原因及对策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他们长期奋战在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在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承担着重要角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重要作用。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的承担者,存在职业倦怠会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减轻、消除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是一项长期而艰辛的工作,需要国家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同时也需要辅导员自身的不懈努力。希望能够缓解或消除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19)33-0085-03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特殊组成部分,其职业角色与一般的大学专业教师有明显的区别,他们主要承担大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心理咨询、生活辅导、社会实践及就业指导与服务等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息息相关的工作,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培养和发展、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但是,经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对辅导员岗位职责界定不明,使辅导员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沦为“学生的生活保姆”,只要是和学生有一点关系的工作,首先想到的必然是辅导员。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巨大的心理压力使许多辅导员深感疲惫、消极应付,工作热情也在逐渐减退。长此以往,职业倦怠现象必将越来越严重。
   一、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内涵及表现
   (一)职业倦怠的内涵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Fredenberger)首次提出“职业倦怠”这一名词,也称“工作倦怠”,国内通常翻译为“工作耗竭”“职业枯竭”等。主要用于描述个体在面对过度工作需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衰竭的现象。他于1974年在《社会问题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职业倦怠》的文章,这篇文章不仅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也为他赢得了“职业倦怠症发现之父”的美称。
   而在20世纪80年代后,对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有关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不断增多,研究对象和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同时还形成了许多有关职业倦怠的测量工具,职业倦怠的含义也更加明确,其中被后续引用最多的是心理学家马斯拉奇(Maslach)的定义。1981年心理学家马勒斯(Maslach)等人提出职业倦怠由三个核心成分构成,分别是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低。
   在高职院校的特定环境中,辅导员由于面临复杂的工作任务、过高的工作强度、较低的工作待遇和职业出路不畅,且在其职业价值和社会地位缺乏社会的认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失衡、情绪衰竭,对工作产生厌倦、低成就感的消极职业状态。
   (二)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
   辅导员作为一种助人的职业,特点是属于典型的跨边界的角色服务提供者,经常处于必须同时满足高校、家长和学生需求的位置上,特别容易受到角色压力,产生职业倦怠,其主要表现总结为以下几种。
   1.疲于奔命,情感枯竭
   辅导员的工作量繁重,主要体现在部分高校对辅导员岗位职责界定不明,作为直接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高校各项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者,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心理疏导、违纪处理、宿舍卫生、就业指导、党团建设等凡是跟学生有一点关系的工作都是辅导员在其中进行协调、处理。不得不在校内各部门之间奔波,基本上沦为“学生的保姆”,而其本职工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却根本没时间去从事。繁重、琐碎、疲于奔命的工作状态使辅导员对工作越来越厌倦,对学生毫无耐心、缺乏爱心、冷漠,每当学生有事找辅导员处理时就非常的厌烦,态度简单粗暴,三言两语把学生打发走了。工作热情消退,情绪急躁易怒,整个人感觉不到工作的乐趣。
   2.前途渺茫,心理失衡
   有些辅导员在工作中会因为得不到领导的理解、得不到同事的认同、得不到学生的支持而与领导关系紧张、与同事发生纠纷、与学生形成对立。从而使自己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出现思维迟钝、反应缓慢、记忆力衰退等心理机能失调,乃至形成嫉妒、愤懑、抑郁、妄想等不良情绪,表现为整个人愤世嫉俗,心态失衡。
   3.工作态度消极、敷衍、得过且过
   职业倦怠的产生导致部分辅导员对本职工作失去了兴趣,对工作态度消极、敷衍,抱着混日子的工作态度。这样就会出现辅导员对工作对象失去爱心和耐心,缺乏宽容。一旦出现问题时,就会小题大做、反应过激、牢骚满腹,只知道不停抱怨、推卸自己的责任,而不去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毫无工作责任心。排斥工作,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缺失,工作态度消极,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
   4.超负荷工作,生理耗竭
   辅导员平时扮演各种角色,如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联络员(发各类通知)、消防员(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咨询师(学生日常提问)、推销员(学生就业)、指挥员(组织各类学生活动),简直无所不能。多种角色的转换给辅导员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使辅导员心理焦虑,从而导致身体出现各种问题,如失眠头疼、腰酸背痛、肠胃不适、食欲不振,影响辅导员的身体健康,这些不良症状会引发其神经和身心疾病。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共发放问卷106份,回收106份,有效率達100%。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辅导员男女比例失调,男女比例为3∶7;已婚与未婚比例为6∶4。
   2.待遇满意度比较低,不满意的占45.4%,基本满意的占27.3%,满意的占18.7%,非常满意的占8.6%。
   3.有机会重选职业还愿意做辅导员的仅占28.5%,问题比较严重。
   4.女性、已婚、有孩子的辅导员倦怠情况比较普遍,程度也比较严重。
   5.研究生比例占84.9%,本科生占15.%;职称普遍较低,教授0%,副教授8.2%,讲师66.3%,助教25.5%。
   6.产生倦怠的主要原因:工作待遇低、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职称评审困难,发展前途渺茫;社会认可度低,社会价值得不到体现,部分高校考核体系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职业本身的压力大。
   三、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辅导员面对的学生较多,工作涉及面广、应对的管理部门也比较多,地位待遇却偏低,从而会使工作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整天疲于应付,职业倦怠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一)工作压力大,任务繁重、琐碎
   根据辅导员工作的职责与任务,辅导员担任的主要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多与学生交流,深入学生内心,及时了解学生心理、思想动态,做好正确的引导教育。但据研究发现,辅导员的精力基本上被日常琐碎繁重的工作任务消耗,事务性工作占用了辅导员大部分时间,在完成自己班级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要完成分派的专员工作,并协助各个行政部门完成布置的工作,是学校教务、学工、招就、后勤、团委等各个部门的“传声筒”“勤务兵”,是学生的“生活保姆”,各部门的评比和问责体系让辅导员每项工作任务完成得都要兢兢业业,压力巨大。学生任何事务也都找辅导员,手机24小时不能关机,一旦开学就基本没有休息时间,随时待命,长此以往,辅导员身心疲倦,影响工作的效果和自身健康。
   (二)职业发展、晋升空间有限,前途渺茫
   根据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辅导员在高校中虽然被认定为既有“干部身份”又有“教师身份”的两种身份。但发展道路非常有限,走“干部”道路,行政岗位非常有限,加上其他各种原因,辅导员很难竞争上岗。走“教师”道路,因为辅导员的时间大部分都被事务性工作所占用,科研能力薄弱,研究成果没有深度,职称晋升上受到很大限制。被调查的106名高职辅导员,教授职称无一人,副教授职称仅占8.2%,大多数都处于讲师和助教级别。一方面说明辅导员职称晋升困难,另一方面说明很多人不是把辅导员当成终身职业。职业发展、晋升的空间限制,使辅导员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出路,从而导致部分辅导员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工作,消极对待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和教育对象。对未来发展迷茫忧虑、职业定位不坚定、职业发展不确定、职业生涯规划不合理等,是辅导员存在的严重问题。
   (三)辅导员自身能力素质的欠缺
   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对辅导员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由于辅导员职业自身的特殊性,导致愿意把辅导员职业当作一生的事业来从事的人却极为少见。辅导员中很多都是高校研究生,大都把辅导员当作是一块跳板。还有一些辅导员是从社会上招聘的,这部分人员很多不具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基础的缺乏使辅导员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对学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缺乏敏锐性,反应迟钝。在对辅导员的调查中还发现辅导员的理论文化程度不高,在运用理论武器去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甚至还有一部分辅导员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不够坚定,缺乏大局观念,在工作中墨守成规,方法上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统筹谋划能力,对危机的干预能力不强。而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的缺乏会使辅导员的工作方式单一,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差,无法与学生顺利沟通,无法正确引导、说服学生,面对一些难缠的学生和家长的无理取闹常常哑口无言。更甚者,部分辅导员在解决问题时抓不住问题的实质,走弯路,即使忙到焦头烂额也没办法彻底解决问题。
   学生管理工作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政治思想素质高和组织、沟通协调、表达能力强的人员来承担。需要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项终身事业来做,培养专家型辅导员。
   四、辅导员职业倦怠对策分析
   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主力军,担负着培养国家建设者的重任。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和繁重性导致辅导员极易产生职业倦怠,从而影响国家后继人才的培养,对社会、高校、家庭、教育对象和辅导员本身都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因此,缓解辅导员职业倦怠,帮助辅导员克服职业倦怠,需要全社会、各个高校关心、尊重辅导员,为辅导员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同时辅导员自身也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养,学会缓解压力,克服职业倦怠。
   (一)做好辅导员角色定位,明确职责
   高校应该做好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规范辅导员的工作范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除了教学外其他很多工作都安排给辅导员。招生宣传、学生就业,学生活动,学生迟到、早退、旷课问题,学生宿舍矛盾问题,学费问题,学生违纪问题,入党入团材料准备,学生档案,学生成绩单打印,毕业证书贴相片、盖章、发放,学生心理问题,奖学金评比,助学金申请、认定,各种考证报名、实习问题的解决等,加上行政部门布置的各项任务,辅导员在高校除了上课少以外,基本其他所有事都要配合完成,一旦哪方面出现问题将受到指责,考核时受到影响。因此,辅导员一直处于各种事务工作中无法解脱出来,天天疲于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感觉能够完成各种事务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而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反而成了副业,更不要说去学习、提高自己了,从事科学研究更成了奢望。长此以往,辅导员被困在繁重的事务中,精神高度紧张,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职业倦怠。    因此,高校应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范围,哪些工作是輔导员要完成的,哪些工作是行政部门能够完成的,切实减轻辅导员工作负荷。另外,要对工作时间进行调整,适当给予时间进行调休,明确辅导员的职责与工作内容,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担,给予适当调休将有助于缓解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与工作质量。
   (二)切实解决工作难题,科学规划发展出路
   国家和高校要关注辅导员的出路问题,为辅导员提供发展方向,解决辅导员的晋升、收入、职称等实际问题,要让辅导员看到希望,才有前进的动力。国家可以对辅导员岗位的设置与聘任采取统一形式,如分级制。上海大学设立辅导员等级制,将辅导员职称划分为五个等级:其中五级相当于博士生导师级别,四级相当于教授等级,三级相当于副教授级别,二级相当于讲师级别,一级相当于助教级别。或者如华中科技大学辅导员级别设置:辅导员中3%比例为教授岗,25%比例为副教授岗,讲师和助教则根据实际发展需要设定。这两所高校关于辅导员的发展出路方向明确,辅导员工作有奔头、有劲头,才会把职业当成终身职业,才会有激情、有热情、有动力地开展自己的工作。国家和高校要着力改变“辅导员最高职称是讲师”的尴尬局面,让辅导员发展前景光明。
   (三)辅导员要加强自身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做好辅导员工作,辅导员自身素质要高、能力要强、具有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自己良好的专业素养、无私的奉献精神、健全的人格魅力真正用心去从事辅导员工作。做好教育、管理、服务大学生的任务。
   1.加强自身素养,做一个有魅力的辅导员
   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高校学生,在互联网时代,学生的信息接收能力强、知识面广、思维活跃、有个性,这就要求辅导员自身一定要具有完备的知识体系,加强自身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倘若辅导员知识结构简单、没有人格魅力,只会以空洞的说教和简单粗暴的工作态度去做学生管理工作,结果必然是失败的。没有让学生信服的能力,只会简单粗暴单一的管理方式,不仅无法顺利开展学生工作,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使辅导员陷入烦躁、焦虑、自卑、痛苦的工作中,从而造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产生职业倦怠。因此,辅导员要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提升自身素养,做有人格魅力的学生辅导员。
   2.端正心态,乐观自信
   职业倦怠症是在长期重复一种工作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倦怠症,属于心理症状,既然属于心理问题,就要靠教师自己去预防、医治。对抗机械、简单、重复性工作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多关注工作带来的社会价值。比如护士职业,护士不应该认为自己的工作只是机械地“打针”,而要想到自己的工作时为病人的健康提供保障,是负责为病人健康“看守大门的保安人员”;教师,应该首要关注自己的工作并不是简单地重复教授知识,而是在为伟大的祖国培育未来的接班人。“能够使他人幸福和成长,就是自己工作的价值”,这些教育理念不是简单的虚话、假话和空话,而是滋润我们心田的阳光雨露。通过端正心态、乐观自信寻找工作的社会价值,从卓有成效的工作中找到自信、快乐,从而减轻或消除职业倦怠。
   总之,要想减轻或消除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产生,需要社会、高校、辅导员自身的共同努力。我们既然选择了辅导员职业,也就意味着选择了责任和奉献,就应该全副身心地投入学生工作中去,提升自身素养,做好本职工作。社会和高校要解决辅导员的出路问题,让辅导员看到光明、看到希望,全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思想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
   参考文献:
   [1]刘沧山.中外高校思想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3]孙红.职业倦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王大胜.职业倦怠理论及干预方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2).
   [5]郭文斌.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初步编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6]魏梅霜.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10(4).
   [7]王国聚.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问题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
   [8]孙彬.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与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0.
  编辑 赵瑞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77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