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优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构建新时代生态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存在一定的生态失衡现象。如何优化教学模式,利用网络资源和慕课平台来实现“互联网+英语教学”,构建新时代大学英语生态课堂,是值得当前英语教师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模式 生态课堂 大学英语
  引言
  教育部(2012)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提出“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4年教育部高教司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作为工作重点,启动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应将网络课程纳入课程设置,重视在线网络课程建设,把相关课程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上,使课堂教学与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无缝对接,融为一体。” 2015年我国推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正式步入“互联网+”新时代。而“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正在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模式:据教育部2018年统计,2017年我国网络教育招生约229万人次,而在线生多达644万人次。以慕课为代表的新生态因子的到来必然会导致传统课堂生态系统失衡。本文立足大学英语课堂,旨在探讨如何优化教学模式来平衡教学环境、教师和学生这三大生态因子间的关系,构建新时代生态课堂。[1]
  一、生态课堂的内涵
  教育生态学概念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A·克雷明率先提出,由生态学发展而来,与心理学、社会学进一步结合,演变为一门新的学科。教育生态学视域下,课堂是一个由生态主体和教学环境构成的微观生态系统。生态主体为教师、学生、管理者等,教学环境分为教室、教材、师生关系、课堂气氛等。生态主体和教学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生共长、可持续发展。生态课堂不否定传统的课堂,而是重构课程理念、师生关系、实践范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种新型课堂。生态课堂是从生态学的视角来关照课堂,是课堂教学中人与环境之间动态平衡的良性发展的课堂。[2]
  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
  1.课堂生态主体重心转向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师占据绝大部分话语权。多媒体终端在教学中虽已被普遍运用,早期以其教学的趣味性和便捷性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但往后发展,也并没有摆脱传统课堂以老师为中心、课本为纲、“填鸭式”教学的魔咒。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或在课下利用网络平台建立班级群来发布课程作业和各种通知,不过是更新了“填鸭”的工具而已。教师处于课堂生态主体核心地位,而学生处于附属生态位,成为消极的知识接受者,师生生态位失衡。然而新时代教师的服务对象是数字化时代的“土著民”,他们从小就体验着数字化环境带来的种种便利。作为教师,如果不转变教学观念,就会逐渐被学生和时代所淘汰。[3]
  2.课堂生态环境失衡
  长久以来,大学英语课堂犹如一盆空间有限的小花盆,其营养仅来自教师和教材,与外部大环境相脱离,产生“花盆效应”。由于大学英语课程普遍存在上课人数多、大纲内容多而课时量紧张的问题,教师往往忙于教授知识信息,而忽略了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而实际上,课堂环境中各个子维度,如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课堂合作、教师支持等,都与教学效果存在相关性。这种失衡的精神环境实则降低了大学英语课堂效率,影响师生的共生共长。
  3.教学生态链脱节
  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单一化造成大学英语教学生态链脱节。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的传授只注重生态圈中的某一个点或一条线,比如仍然只对语法和词汇进行重点讲授,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学生态圈的系统性。而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也缺乏变化,并未从真正意义上的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来开展多样化教学设计和活动,缺乏对教学过程的有效监督。
  三、新时代大学英语生态课堂构建策略
  1.利用多媒体平台使课堂主体协同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要重新审视自身定位,从传统的课堂核心角色转变为学习主题及其过程的设计者、引导者与促进者。教师之间明确研究领域分工,交流工作情况,组建“教师共同体”,立足课堂实践,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范式做一些梳理和建构,创生具有“互联网+”时代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范式雏形。另一面,当代大学生是数字时代的“土著民”。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和学生一起主动拥抱新技术,创生“师生共同体”,学习利用多媒体平台上的新技术、新资源来创新整合多元生态因子,提高教学效率。
  2.利用慕课平台探索生态化教学内容
  慕课作为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教育课程,具有大规模、开放、共享和资源优质等鲜明特点,在构建新时代生态课堂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互联网+”时代,教师可以尝试把教学重难点存续在线上,精练成网课,供需要的学生反复、多次观看以消化;还可以调整教学时空,利用多媒体平台实行大课堂联动,把线上优秀慕课资源引入课堂,同时对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按实际需要做灵活调整,将教学内容置于学生成长的生态链上进行智慧设计。[4]
  3.混合式教学模式营造生态化教学环境
  构建生态课堂要努力打破“花盆环境”,激活课堂内外两个生态系统,有机整合线上线下课程资源。近年来,慕课凭借优质的教学资源及强大的师资力量成为教育热点。但同时, 以慕课为首的众多网络课程的高辍学率、低完成率等一系列问题也逐步凸显。因此,教师应对慕课等网络学习资源进行甄选和分类,建立适切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联动线上和线下两个课堂,让互联网真正为教学服务。在理想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利用数字化终端了解课堂情境;利用技术平台进行个性化学习,循序渐进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在交流展示中发现问题;在老师指导和同伴帮助下,进行基于问题的深度学习。通过课堂生态环境的改善,推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習方式的变革。
  结语
  共生共荣的课堂生态是一幅关联的、动态的、和谐的全景图。只有优化教学模式、采用有效的构建策略、智慧整合线上线下学习资源,才能顺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将课堂引入师生共生共荣,可持续发展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Bruff D. O., Fisher D. H., Mcewen, K. E., Smith, B. E.. Wrapping a MOOC: Student perceptions of an experiment in blended learning[J]. Journal of Online Learning and Teaching, 2013,9(2):187-199.
  [2]范国睿. 教育生态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3]刘俊玲, 曾薇. 慕课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考试与评价[J].大学英语(教研版).2016(5):112
  [4]谢书童, 黄巧玲. 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与行为数据分析—以集美大学为例.集美大学学报.2018,19(3):63-67.
  作者简介
  喻育芸(1985—),女,湖北武汉人,副教授,硕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03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