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广西桂砚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广西桂砚源自广西西部百色市平果县凤梧镇,此地比邻河池、南宁,周边居民多为壮族,历史上是土司管辖的羁縻之地,历史文化悠久深远,相较于广西东部却显得粗糙、落后,正因为此,这里少为外界关注,其中却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桂砚便是其中一种。
  桂砚,早在宋元时期,当地土司及地方知识分子、道公便就地取材制作桂西古砚,直到清末民国,仍是如此。这几十年来,因社会书写方式、书写工具的改变,桂砚鲜为人知。
  [关键词]广西;桂砚;传承;发展
  一、广西西部古砚的发展的历史背景
  唐宋以来,广西西部的百色、河池、南宁部分地区基本都属于土司统治的羁縻之地(府、州、县),到了明清,这一带地区有田州府、思恩府、泗城府、镇安府、庆远府等,府下辖大小不一的州、县,清初,多数府、州、县仍属土司管辖。今平果县境凤梧镇历属羁縻州,明清属思恩府,土司作为中央王朝的地方代理人,其内部联络与朝廷的联系及其子弟需学汉文化,需要笔墨纸砚。
  正统十二年(1447年),思恩军民府知府岑瑛在乔利塘流屯创办一所府学,这是广西西部土司地区官方创建的第一所学校,此后随着“改土归流”,官办学校日广,学生日多,地方知识分子逐渐增加,加之这些壮族地区历来崇尚巫道文化,道公用古壮文抄写经书等等,对砚的需求量大,地方闭塞贫困,除了少数上流社会使用国内名砚,大多数只好就地取材依葫芦画瓢制作砚,桂西古砚就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从现在出土、出水、家传的桂西古砚实物来看,桂西古砚用陶瓷、石灰石、砺石三种材质制作而成,这些砚多追求实用,工艺粗糙,少雕刻,显得简朴大方。笔者的爷爷作为当地道公,传下来的砚就是用当地砺石所制,无雕刻,跟邻近的上林土司(治所在今思林镇老街)家传清代砚(砺石材质)形状相似,只是小得多,工艺也不及土司家的精湛,而镇安府官用砚(石灰石)的砚额则雕刻有一龙—凤及云彩等,足见桂西古砚在不同的社会阶层显示出不同工艺水准,其中底层社会使用的砚有仿照上一层社会所用砚的痕迹。
  从桂西古砚的使用群体来看,桂西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文盲率达95%以上,使用砚的除了官方,还有民间中下层知识分子(包括秀才、道公)及私塾师生等,府、州、县一级的土司、流官有条件可能会使用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徐公砚等名砚,州、县多数人因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文化荒芜,等而下之者只能就地取材制作粗糙的砚,这方面缺乏史料支撑,只能从零星实物、口头传播及逻辑推理中学习交流。
  从桂西地区零星传世的古砚来看,存世的多是清朝民国砚,明朝的很少见。笔者爷爷留下的砺石砚,是就地取材制成的,下墨、发墨不亚于端砚,只是工艺一般;右江流域近年来出水一些石灰石、陶瓷砚,工艺也粗糙,有的甚至仅在石头上凿一个墨池,很难见到精雕细刻作品,远远落后于国内名砚工艺。
  近代以来,随着书写方式的改变,这几十年来地方几乎没有新造砚,亦少人问津,仿佛广袤的桂西地区从来没有出产过砚一样。
  二、如何挖掘桂西古砚文化为桂砚传承发展
  怎样挖掘桂西古砚文化资源,打造成今天的桂砚,古为今用,这是摆在眼前的问题。从整个广西桂砚文化传承来看,柳卅隋柳砚,桂林有白矾石砚,梧州也借临近广东肇庆端砚的资源优势开发出独具特色的砚,南宁则借壮乡首府之政治经济文化优势,兼而有之,辐射桂南,北部湾亦有灵山花石砚等自成体系,唯独桂西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存在空白,如能挖掘打造成系统化的“桂砚”文化产品,其文化、市场前景都将十分广阔。
  那么,挖掘桂砚文化,桂西这三市(百色、河池全部及南宁部分)有何资源优势?
  首先是历史文化传统资源,这方面已如上文所述。
  其次是制作砚的石材资源。笔者在广东师从中国制砚艺术大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端砚鉴定专家梁焕明从事端砚制作20多年,对制作砚工艺十分熟悉。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在祖传的清朝手抄道教经书《沐浴设戒》后页中发现,上面记载着当地土丘有石,石质地坚实滋润,其色纯黑生光,可作砺石,制砚。经笔者多次艰辛寻找,终于在一个土丘山脉的小溪旁找到石源,这些石材表面细腻光滑,上层石肉是发墨良好的砚材,下层是有观赏性的天然行云纹。笔者拿这些石源取样回来制作了几方砚,发现下墨发墨性能良好,拿给梁焕明等名家鉴定也称是制砚良石。
  此后,笔者继续寻找挖掘,又发现了多处类似石源,先后制作了云龙砚《凌云德音》,富有壮乡特色的《民族魂》,壮乡民族民风系列之《壮族三月三》《壮乡春早》《千年铜鼓万年歌》等一系列砚,统一命名为“桂砚”。其中,《壮族三月三》荣获2019年“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民族魂》荣获2018年八桂天工奖(旅游产品)银奖等。用此砚材制作的平果砚台系列还获百色首届旅游产品工艺品金奖,全國旅游产品大赛广西分赛区金奖。这一系列作品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评委认为平果凤梧石头材质做出的桂砚下墨快,发墨优良,比柳砚还好。
  最后,人才资源,即能继承传统开拓未来的制砚工艺人才,这方面据笔者了解,百色、河池外出务工从事制砚工艺的人才有数千人,仅平果县在广东肇庆从事端砚制作工艺的就有近千人,他们都是制砚流水线上的熟练工,有的还是工艺师,他们擅制砚,会在砚上随形赋意,雕云龙、瑞兽、花草、山水、人物等,有的人所雕浅浮雕作品精美细腻,深浮雕相互叠错,起伏变化的复杂层次关系,立体感强,质感独特,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本人在梁焕明先生的端砚厂担任技术总监多年,对端砚制作工艺颇为熟识,培养出几代制砚工艺师,零基础的新人也可培养成才,因此,桂砚如能开发,人才与工艺不存在问题。
  综上所述,挖掘桂西地区砚文化打造出新时代的桂砚文化产品,资源丰富,可操作性强。
  三、如何把桂砚塑造品牌、推向市场
  首先,要界定桂砚的内涵与外延,界定他的生产范围,形成一个具有地域文化色彩浓厚,专属名称“桂砚”要经得起历史与现实考验,把它塑造成独一无二文化产品(商品),要形成一个新的砚种类—桂砚,名正而后言顺,而后事成。
  其次,规模化生产。桂西地区砚文化挖掘推广,目前仅是笔者—人做一些尝试,虽已定名为“桂砚”,得到专家与市场的认可,但品类少,产量少,不成规模,难成气候。规模化生产需要前期投资,耗费甚大,仍需研究解决。
  再次,品牌化建设。桂砚要发展成一个地域文化产品,必须走品牌化建设之路,一个是工艺师品牌化,培养一批技术熟练、创造能力强的制砚工艺师,能制造出丰富多样实用性、艺术性、科学性融为一体的桂砚;另一个是产品品牌化,如果不形成品牌,只是跟传统一个作为实用性的砚,那它在现代社会里很难有销路,附加值也不高,市场信心与创造动力就会受到限制。
  目前,笔者制作桂砚得到了当地文联、二轻局、旅发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推介,但是要打造更大桂砚文化品牌,还需要地方政府的多方面支持。
  四、桂砚文化挖掘打造面临的问题
  在桂西地区打造桂砚文化产品,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是:(一)历史文化尤其是文献资料、实物收集研究方面尚是空白。(二)石材资源的深入勘探与开发问题,需要投入巨大的财力去开发,涉及种种问题需要地方政府协调支持。(三)平台建设、品牌建设及产品推广等系列问题。
  综上所述,本文以桂西古砚历史文化为切入点,简要论述了如何从桂西古砚传统挖掘打造成广西桂砚的诸多方面问题,对历史文化论证、资源发掘、开发经验、未来前景等做了试探性的论述,本人才疏学浅,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得到海内方家的指正。
  [作者简介]
  农逵,生于1975年,广西平果县人。雕刻制砚艺人,从艺24年擅雕云龙、瑞兽、花草、山水、人物等。师从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梁焕明,2016年“广西最巧工匠”提名奖,平果书法家协会会员、美术家协会会员,百色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广西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作品多次获省级、国家级奖项。作品《壮族三月三》获第九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
  (编辑:薄跃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48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