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早期佛雕艺术的审美演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佛教并不是我国的本土教派,其产生于印度,因此我国早期佛雕艺术受到印度佛雕艺术的影响较大。通过对印度佛雕艺术民族性的改造,使其逐渐演变为带有中国特色的佛雕艺术。虽然中国早期佛雕艺术发展充满了曲折性,但是其为后来佛雕艺术的成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早期;佛雕藝术;审美演变
  佛雕艺术东汉时以小型佛雕的样式传入我国,由于其模型较小,并不足以被大众文化认可和接受,直到北凉时期产生了洞窟佛雕艺术,此时其才真正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内。
  北凉的佛雕艺术几乎完全模仿了印度风格,但是其在我国佛雕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标志着我国佛雕艺术的正式产生。由于完全继承了印度佛雕风格,北凉佛雕展现出了宗教艺术本身的神佛性。此外,其作为外来的文化形式与我国固有审美产生了巨大的碰撞,其所具有的民族特性也被认作是一种神性。
  因此,我国的审美文化对印度佛雕艺术改造也会从这两方面进行,首先是去除掉来自外来民族文化的陌生性,让其回归民族,产生民族审美文化内涵。其次便是去除印度佛雕艺术所具有浓厚的宗教艺术性,使其往生活靠拢。这两方面是逐渐表现出来的,在佛雕艺术传入初期,去除其具有的外来民族特性,展现出自身民族内涵是最为迫切的,世俗性内驱力发挥出了主要作用,而艺术性内驱力则发挥其辅助作用,完成佛雕艺术本土化改造。
  北凉佛雕艺术兴起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是历史原因,其二是地理文化因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到东汉末年由于连年战乱,所构建的儒家伦理体系已然崩坏。战争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但是儒家学说并不能解释战争带来的生命茫然感,而佛教的传入正好契合了人们的思想,让人们可以在连年的战乱中产生新的精神依托。佛雕艺术作为佛教思想的先导,以具象的表现形式引导人们产生抽象的信念,从而让佛教思想便于传播。佛雕艺术从西域而来,其想进入中原地区就必须沿着丝绸之路先通过西域,因此佛雕艺术文化在北凉地区兴盛。
  北魏佛雕艺术的发展依然凭世俗性内趋力量推动,但是较北凉更为深入。而艺术性内驱力则发生了转换,其由形式因素转变为内容因素。这也十分符合古人对于外来文化的改造习惯,先从形式因素开始,将次要因素与民族审美文化内涵相融合,再延伸至主要部分。
  世俗性内驱力主要通过统治者干预体现,这—进程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灭佛与敬佛的转换,其次是法门主动向权力的靠拢。佛教讲究万事皆空,舍弃红尘,世俗所有事物都在抛弃之列,权利自然包括在其中。并且佛教势力日趋长大必然使统治者产生戒备心理,此实为灭佛之因。佛教作为外来文化,当传入另一地域时,其必然想保持最原始的状态,这就会与本地文化产生冲突。传入我国的多为大乘佛教,就是因为其较为灵活,可以与我国文化融合,并且其尊重世俗权力,此便为敬佛之由。
  北魏佛雕艺术的变动充分体现了民族艺术性内趋力和祖先崇拜仪轨的内在作用。印度佛雕艺术具有浓重的西域风格,而其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的羽人飞仙结合,从身体短壮、姿态笨拙转变为体态轻盈、身浮云气的形象,这种形象淡化了其所具有的神性。此时,佛教传^中国已有了一定的时间,但是其与本土文化还尚未融洽,但是中国文化已经表现出了对其认可的态度。尽管在内容因素方面还存在着冲突但是形式因素已经进行了审美文化内涵的改造。佛雕艺术向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演变迈出了第一步。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东晋佛雕艺术极为繁荣。虽然保存下来的佛雕较少,但是其形式多样,有着多种创新风格。东晋佛像雕塑石窟形制较小,盛行小型佛雕,且多以单尊造型为主。由于受到西域及北方艺术风格的影响,并且又在其中融入了自身的风格,从而形成了繁荣局面。单尊的佛雕对于经济实力的要求大大降低,此时土族也有了建造的能力,权力中心对于佛雕艺术的影响力便受到了削弱,士族的影响力有所上升,佛雕艺术可以被更广泛的建造。
  东晋时代审美趋向于张扬,因此佛雕艺术也就沿着张扬艺术性趋向发展,而此时形式因素与内容因素几乎占据了相同的位置,艺术的内趋力与世俗的内趋力都发挥了文化改造的作用,佛雕艺术世俗性的发展同时也使其艺术性更强。当以世俗的标准来理解佛的神性时,其便成了一种观念物,有效地去除了神性的神秘感和陌生感,取而代之的是亲切感。世俗性内趋力对神性的反动,使其艺术性的发展更进一步。
  北魏分裂后,北方又陷入了连年战火的状况。而南方朝代同样更迭频繁,经济政治动荡不安。虽然此时的君王多崇信佛教,但是政治形式动荡、经济局面的衰退导致佛教艺术也同样衰落。
  到了东魏时期,佛教思想有了极大的发展,此时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融合,更符合本土文化。所以在佛雕艺术衰退之际,佛教思想却广为传播。虽然佛教思想的繁盛与佛雕艺术衰落相背离,但是思想的繁荣必然会促进其方便法门的发展,也就表示佛雕意识只是暂时进入了冷却期,佛教思想的兴盛必然会使得佛雕艺术再一次繁荣。
  佛教思想的不断传入使得其打破了士族垄断的状况,逐渐走入大众视野,被广大群众所接受,佛学玄学化已成为历史。而佛教的大众化使得佛像体裁和造像形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普通大众开始了小规模的造像活动,并且由于连年战乱导致的经济衰退,大型佛雕造像逐渐减少。佛雕艺术的规模发展逐渐平缓,而风格上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多种新颖风格的佛雕造像应运而生。
  至东魏晚期,中原地区的佛雕造像依旧沿袭北魏风格,但是这种风格形式较为单一,在过多的实践中逐渐流程化,丧失了佛雕造像的艺术性。而且北魏士大夫的形象在普通大众审美下发生了转变,成了空疏无用的象征。此时,普通信徒的形象融入了佛雕之中。但是由于其所具有的北魏风格未完全消除,两种风格形象融合在一起,却没有很好协调,导致佛雕过多地丧失了神性,充满了世俗气息,神性过多地向世俗性回落,导致神性的本质也逐渐丧失。这一时期的佛雕艺术处于矛盾激荡的阶段,神性和世俗性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背离,但是却共存一体。
  北齐年间,佛雕审美矛盾减弱,其继续向大众靠拢。佛雕不仅仅是佛陀形象,而是出现了多种菩萨形象,并且雕像的姿态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出更多的闲适。经过北齐初期不成熟的探索,圆润疏简的风格逐渐形成。此时菩萨花冠形式繁盛起来,并且具有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我国早期的佛调艺术处于文化融合期,作为印度传入本土的外来艺术,其必定会与我国的审美风格和理想产生碰撞,但是在碰撞中会表现出复杂多变的审美内涵。而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这种审美风格的冲突会逐渐平缓,取而代之的是融合与转化,相互之间的融合加强,便会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门类。
  [作者简介]
  林汇,福建闽侯人,1993年师从柯加乐,后经林学威等多位大师指导授艺,博采众长,自成一家。2007年成立“汇宝居”工作室。以琥珀、翡翠、水晶、南红为载体,传承创意理念,擅长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以及各种侍女龙凤等雕刻。其作品供不应求,在行业内享有较高声誉。2013年蓝珀作品《五方财神(五件套)》荣获中国琥珀雕刻设计大赛“匠心杯”金奖;2013年琥珀作品《禅》荣获中国瑞丽第六届“神工奖”玉雕大赛铜奖;2018年蓝珀作品《五方财神(五件套)》荣获中国玉石雕刻作品“天工奖”铜奖;2013年琥珀作品《万象更新》荣获中国琥珀雕刻设计大赛“匠心杯”银奖。
  (编辑:李博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48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