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言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分析与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尽管现代科学技术非常发达,也有很多科学技术产品应用于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但是无论信息技术多么好,教师最传统的口头语言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只有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增强,本文就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语言艺术来实施课堂教学,展开研究讨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其他同仁参考学习。
  关键词:语言艺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39-0053-02
  引 言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教师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师而言,是与文字打交道最多的,而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因此,教师自身的语言素养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着重关注自己的语言应用艺术,并长久地要求自己,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做到以下几点,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和语文综合知识能力的强化。
  一、注重语言的引导性和启发性
  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对教学的过程性、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和启发学生,通过语言魅力、语言素养,制造一些悬念或者一些耐人思索的意味,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能够在课堂上专注地思考问题,丰富学生的思维,增强创新能力[1]。那么在诸多的教学方法中,其中最有效的就是引导式的提问,无论是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任课教师始终要把引导式的提问作为一个语言艺术的法宝,让学生始终带着问题去学习,如此才能学有所成,也能够一步步地达到教育教学目的。
  例如,在《乌鸦喝水》正式上课前,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引发学生复习: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雪地里的小画家》学过哪些知识和内容吗?此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简要地判断学生课堂知识的学习情况,并且对学生回答的具体问题给予简单的评价分析和引导,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都会被调动起来,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如此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程之中,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应该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了解和记录每位学生自身特有的学习特征及规律,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并且不断地优化,点对点精准地抓住每位学生的学习特征,再通过具体的问题设计,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参与课堂教学。
  二、注重语言的启迪性和生活性
  小学生有一些共同的思维特征,就是他们的思维相对开阔,同时注意力也容易分散。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进行适当的、有效的问题引导,避免在上课的过程中偏离教学方向。这样一来,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始终做到应用一些具有启迪性的语言,刺激学生深入思考,并且确保在思考的过程中沿着正确的教学方向来开展。同时,这能够很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挖掘学生语文学习的潜力,另外,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一个细节,就是在组织语言的时候最好使用清晰简洁的语言,因为这样的语言是一种艺术,艺术的美能够刺激学生的听觉神经,使他们在上课的过程中有一种享受感,而不会感到厌烦,因此教师就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以及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例如,教师在教授《小青蛙》时,首先可以安排一个任务,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简要地了解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在课堂上,教师要精心组织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勤劳动。’猜猜看,它是谁?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认识小青蛙的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就是,对几个常见的易错字的辨析。带“三点水旁”的字表示与水有关,谁还能说出带“三点水旁”的字?”教师展示一杯清水和一杯浑水,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我们发现,教師通过设置这样的问题,可以一步一步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注重语言的激励性
  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都很弱,缺乏对事物的判别认知能力,同时又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使用人生哲理、心灵鸡汤之类的语言。因为学生不一定能够接受,他们的思维、心智都没有完全成熟,稍不注意就可能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及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的语言艺术尤为重要,一定要注意在课堂中多引用一些鼓励性的言语来激发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甚至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怀,这样就能够给学生一种安全感和温暖。
  例如,在讲授《古诗二首》时,对于一些爱积极思考问题、思维活跃的学生来说,教师就应该通过语言的刺激来鼓励学生,“你很棒,朗读得真好,希望你下次还能继续保持你的热情哦,并且能够长久地坚持下去,在上课的过程中不断地挑战自己。”这也是一种语言艺术的表达。而对于一些性格偏内向、平时话语不多的学生,教师在上课提问后可以这样给予评价:小明同学其实也很棒,他平时的朗读都比较有感情,而且他性格很温和,所以我希望小明同学能够放声朗读,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加强和同学的沟通,我相信他一定会越来越棒。通过这样的客观性的评价并且结合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这样就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同时还能够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
  四、注重语言的肢体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语言不一定仅仅是通过嘴巴口头发出来的,还可以通过一些形象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其实这也是语言艺术性的另一种体验,有的时候这种肢体语言反而更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甚至可以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提升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例如,在教授《我是一只小虫子》时,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配合一些亲切、温馨的画面来引导学生投入学习,在朗读“若是变成一只小虫子,那该多有趣”等具有画面感的内容时候,教师可以用手轻轻地抚摸某个学生的头,或者用身体和手足配合,装作一只小虫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觉就像在电影院里看电影,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美,这种美具有画面感,这种温馨亲切的语言艺术会感染每一位学生,同时配合教师的体态语言,使得语文课的学习不再枯燥无味,而是让学生感受到它是一种艺术的美,是一种心灵的熏陶。
  结 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课程,其根本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语言艺术的熏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强化语文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积累、修炼自身的语言艺术,在课堂中运用自如,让一些巧妙的语言引领学生在自然亲切的语文教学中提升自我语言素养和语文的境界。
  [参考文献]
  张周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02):152+155.
  作者简介:孙娟(1976.7—),女,江苏盐城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69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