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培养的关键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优良品德塑造的最佳田地。因此,教师应提升自身能力,为学生树立积极榜样;灵活应用教材,丰富课堂内容,准确切入教学目标;加强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丰富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特点,创设有吸引力的课堂。文章从以上四个切入点探究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45-0082-02
  引 言
  在近年来发生的小学生不良事件、恶性事件中,以不良心理问题为主要原因的占据较大比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可以说,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阶段。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心理,可以为未来的成长成才奠定基础。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品德培养,从生活点滴和社会实践出发,完善教学体系,让学生获得更好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收获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行为模式,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提升自身能力,为学生树立积极榜样
  教师是校园学习的第一责任人,是知识与学生的媒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首先由教师发挥榜样作用,言传身教。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潜移默化地将这些观念渗透给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其次,教师还应当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努力扩充知识储备,强化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认知,钻研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与能力。
  首先,教师需要通过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走进学生,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教师在课间不妨走进学生之中,与学生“玩”在一起。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心理状态等,从而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案例向学生展示优良的道德品质,树立积极心理的模范榜样。例如,在教学“协商决定班级事务”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教师与同事和睦相处、共同完成某项教学工作的例子,向学生展示团结合作、互助友爱的优良品质;对待教学工作认真细致,课堂上充满激情和干劲。又如,在教学“做学习的主人”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自己教学工作的简单细节,在遇到困难时如何处理,向学生展示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克服学习困难、肯动脑筋的学习态度。
  其次,教师还需要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勤于学习和充电,多看、多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相关的理论和案例,通过钻研和实践提升教学质量,勤于总结和反思“教”与“学”,通过不断钻研和不停反思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完善教学风格。
  二、灵活应用教材,丰富课堂内容,准确切入教学目标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道具。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教材进行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1]。因此,教师应当认真研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找准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切入点,从教材中找到关键教学目标,运用心理健康事件的案例,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
  例如,在教学“安全护我成长”这一课时,教师需要钻研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并实施教学。首先,这一单元要让学生学习和了解基本的出行安全常识,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闯红灯、超载、翻越栏杆、酒驾等造成的交通事故的图片,让学生列举家长接送他们上下学时所需要遵守的交通规则,让学生意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其次,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溺水悲剧的案例,如湖南省邵阳市某村5名小学生在山塘游泳时不幸溺亡和黑龙江哈尔滨市某镇7名小学生在江边游玩,其中4人不幸溺亡的案例,教导学生谨记游泳安全常识:“必须远离未知的水域,游泳必须由家长带领,必须在规范的游泳场所游玩,游玩时要确保有专门的设备和保护人员。”最后,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火灾发生后的自我保护方法,如正确的报警方法、如何进行求救、掌握避难和逃生的通道和方法等,必要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火灾逃生模拟演练。总之,教师要充分、灵活地运用教材内容,将教材课文更好地展示给学生,再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丰富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进而将教材知识转变为自身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验中,达到教材教学的目的。
  三、加强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学阶段,学生较容易产生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如自卑心理、自私心理,这些都是学生缺乏自我认知能力的表现。其中,自卑心理往往由于学生经常处于落后地位,无法改变或赶上而产生的消极的自我心理评价;而自私心理则是与学生长时间所处的成长环境(如家庭环境、校園环境)相关所产生的心理。针对这两方面的不良心理现象,教师可以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积极的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并纠正。
  例如,在教学“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爱家人、关爱同伴,来纠正学生的自私、自卑心理。教师可以设计两个环节,让学生分组参加“说一说”和“做一做”。在“说一说”环节,教师让学生相互讲述各自家人间互相关心、陪伴和支持的事情,同伴间大胆交流自己没做到的事情,说一说自己今后要如何改进,并且同伴间要互相监督。在“做一做”环节,教师则准备一些角色扮演任务,如父母吵架了孩子如何让父母和好,外公、外婆不在自己和家人身边,如何关心他们等,学生分组领取并且小组扮演各个角色来完成任务。通过相互的合作和了解,学生之间拉近了距离,让学生互相成为同伴,也学会了如何关心他人,感受到同伴的关爱,进而克服自私、自卑心理。
  四、丰富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特点,创设有吸引力的课堂
  小学课堂因小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而具备了特殊性,其相较于初、高中课堂,更多地需要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亦是如此,“填鸭式”地告知学生要保持积极情感、形成乐观心态,学生很难理解,而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游戏等就可以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理解水平。
  例如,在教学“我们神圣的国土”这一课时,教师除了要完成课文本身的欣赏祖国美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这一教学目标外,还可以向学生讲述经典革命故事,如《长征》《牛司令》《朱德的扁担》《抗日小英雄王朴》等,让学生感受为了祖国统一先辈们所做的不懈努力,进而培养爱国思想。
  结 语
  总体来讲,在道德和法治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通过自身能力和榜样作用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产生积极心态;通过丰富的教材引入必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改变其自私、自卑心理,学会自信,学会关心他人;通过有吸引力的课堂,增加学生兴趣,提高课堂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率。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需要不断地实践、改革与完善,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形成健康心理。
  [参考文献]
  王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分析[J]. 好家长,2018(59):96.
  作者简介:滕燕(1984.10—),女,江苏盐城人,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22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