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街道广场绿地景观特色设计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街道广场绿地是街旁绿地的一种,是承载街道空间特色的重要载体,而目前街道广场绿地存在景观特色丧失与趋同的现象。从街道广场绿地的定义与特点入手,提出营造街道广场绿地特色的原则,并从铺装、水景、地形、园林小品与构筑物以及植物等方面分析营造街道广场绿地景观特色设计的方法,以期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街道广场绿地;景观特色;公共绿地
  街道广场绿地是我国绿地建设中一种新的类型,它随着街旁绿地建设的发展和市民实际需求应运而生,兼具广场与绿地的功能与优点,为市民提供了可以活动、交流的开放型空间,具有越来越高的人气。作为与街道紧密相连的空间节点,街道广场绿地是承载街道广场空间特色的重要物质载体[1]。特色是景观设计的价值体现方式,也是建设的灵魂,但目前很多已建成的绿地景观缺乏个性,存在特色缺失、景观趋同现象。随着城市居民审美和精神需求的提高,对街道广场绿地中景观特色营造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
  1 定义与特点
  1.1 定义
  街道广场绿地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属于街旁绿地的一种,在“绿化占地比例”指标上有≥65%规定,此外的其他内容未做具体定义。它不同于一般城市大型集会或交通广场,也区别于普通的街旁绿地,它应该具有一定尺度的集会、交流空间,但有更舒适的参与性和更丰富的空间变化,同时具有较高的绿化率。比起普通广场和公园,更加量大、面广,且兼具前者的优点。
  1.2 特点
  1.2.1 中小规模。它不同于大型广场或公园,一般都在城市道路旁边,或街道与建筑的夹心区域,因此面积不会很大。它随着街道的曲折变化以及街道与周边建筑的关系变化而呈现不同的形状,并不固定。但它尺度适宜,具有拓展街道的功能,与城市居民的关系最为密切。
  1.2.2 功能及要求复杂多变。由于城市环境的多元化,街道广场绿地的设计往往面临不同的限制因素和功能要求。居民区附近的街道广场绿地更倾向于满足居民日常需求,而商业中心附近的街道广场绿地则更多考虑商业广场的需求,更多情况下多种需求和环境背景交织,如何在有限空间内满足多种需求,都对街道广场绿地的景观设计提出了挑战。
  1.2.3 生态性与开放性兼具。它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开放空间,可以随意进入,为市民提供休闲、活动、交流和游憩的场地,绿地的有机组合和嵌入带来了更好的生态效益和活动的舒适度,也使得场地与周边环境有更好的连通性。
  2 设计原则
  2.1 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公共绿地设计的基本原则,也是街道广场绿地景观特色的重要来源。因地制宜首先体现在对设计场地范围内气候、地形、景观、人文、风俗习惯等元素的分析、取舍、深入挖掘和利用上,即为“因地”。根据和利用场地特点,组织各种景观元素,解决场地问题,甚至变场地劣势为优势的过程即为“制宜”。不同的场地特点、问题解决方案与景观营造手法共同构成了场地特色的基础,脱离场地或者场地问题的设计会失去设计的意义,所谓的特色也只能是形式的特色。
  2.2 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原则集中体现为尊重自然和生态规律,目前主要体现在新能源应用、场地雨水管理及植物景观营造上。新能源应用中,更多体现在对太阳能的应用上,通过单体小品或者太阳能蓄电系统的运用使得景观效果的维护耗能最小化、能源清洁化;在场地雨水的管理上,通过屋面雨水收集系统、雨水花园、透水性铺装、雨水调蓄池等生態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使得雨水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恢复景观设计的生态初衷,同时减轻市政排水的压力以及降低景观养护的费用;植物景观营造上,首先要尊重当地原有的生态群落,尽量保留场地中原有的大树,在树种选择上,多选用乡土树种,同时根据设计需要进行科学配置,创建起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和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2],在有限的绿地中实现最大的生态效益。
  2.3 美学原则
  美的体验和感受是构成设计特色的重要部分,大多数人对美的感受具有普遍性和共性,有一定的艺术规律可循。在街道广场绿地设计中,可以通过主与从、节奏和韵律、对比和统一、联想与意境等艺术表现形式处理和把控场地中空间开合变化、各个景观元素的表现以及场地整体的效果。美的形式参与到景观设计的各个环节,可以使街道广场绿地体现更高的观赏性,使得参与者通过以视觉为主导的美感,引发内心愉悦,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由于街道广场一般面积较小,且周边环境复杂,具体设计中需要避免过分强调设计的整体性造成的效果呆板,以及过分地强调变化造成的场地杂乱无章。
  2.4 以人为本原则
  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为人服务,以人为本才不会让设计陷入华而不实的境地。更多、更细致的人性关怀本身也可以成为设计的亮点和特色,比如亲子坐凳、老年人活动广场、儿童活动场地旁的家长休息区等。具体设计中,以人为本原则应该贯穿所有设计环节。从前期市场调研到具体功能及受众人群分析,从人口的位置及数量到标识系统的引导,从空间开合关系的分布到每个空间的尺度大小及具体布置,从公共性与私密性的结合到便捷的交通流线,从硬装材料的选用到植物种植策略的确定等,设计的推敲和琢磨都会升华为受众人群真切舒适的景观体验。
  2.5 地域文化融入原则
  地域文化的融入是设计特色的重要表达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的景观出现。从地域文化中提炼符号、图像、图腾等具有当地代表性的元素进行艺术处理,并在各个景观要素中表达,是常用的设计手法。在具体提炼过程中可以采用借代、抽象简化、夸张变形、元素重组、场景再现等方式,使符号兼具文化特征与现代审美特点。但这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文化体现不仅仅是扁平静止的符号,还可以在植物、水景、铺装、建筑等景观要素中以纹理、布局、颜色、尺寸等多重形式体现,不一定直接,但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广场的灵魂和内涵,使街道广场绿地更具凝聚力、亲和力和生命力。   3 景观特色设计
  3.1 铺装特色设计
  铺装承载着人群活动的底界面,随着景观行业及市民审美水平的整体提高,对铺装要求已经不再满足于基础实用,更多开始向美观、文化和品味层面的需求倾斜。具体设计中,材质、肌理、尺寸、颜色等要素的变化与组合可以创造出特色的铺装景观。首先室外景观中路面耐磨与防滑是基础要求,常用的材质肌理中,荔枝面、自然面、拉丝面等毛面石材更适合于大面积行走及活动空间;其次地面铺装的肌理可以弱化或强化空间效果,一般肌理越细腻,广场空间就越显得宏大,反之亦然[3];另外,铺装设计中面积较大时最好有跳色,避免单调乏味及视觉疲劳;色彩、材质等铺装的变化也可以形成对游人的导向作用,引导游人路线。比如广场中铺装的长边与游人的视线平行时,铺装给人快速向前之感觉,铺装长边与游人的视线垂直时,铺装能使广场空间在视觉上变的开阔。最后铺装设计还可以将地域文化融入,用图案、符号、色彩、文字、排列方式等文化符号和信息的融合,赋予铺装文化内涵,使之更有生命活力,也更容易给市民带来自豪与归属感。
  3.2 水景特色设计
  亲水是人的天性,水体作为景观组成要素中最“灵动”的元素,既能为街道广场绿地增添生机,又能调节小环境的空气质量,并且带来更多人气。水景景观的特色设计可以从水景的形式、与其他景观元素的配合、更多的参与性3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水景有多种表现形式,静可以通过湖泊、水塘、水池,镜面水景等形式表现,动可以通过溪流、瀑布、跌水、水墙、喷泉等形式表现,静的水面给人心灵平静之感,动的水面则会带来活跃的气氛,消除人们的紧张感;其次水景与坐凳、雕塑、植物、建筑、道路等元素的结合,往往会带来别致的效果,比如有倒影的水面、踏水而入的建筑、矗立于水中央的雕塑,这些结合既丰富了水景的特色,也带给市民更多的体验;此外,所有的景观元素都是为人服务的,水景亦然,栈道、汀步、水边台阶、钓鱼台等亲水设施,既提供了人与水亲密接触的机会,也发扬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3.3 地形特色设计
  地形是街道广场绿地空间的骨架,也是所有景观要素和空间的载体[4],它决定着园林基本景观效果,是美学要素也是实用要素。从园林范围讲,地形包含土丘、台地、斜坡、平地以及因台阶和坡道所引起的水平面变化的地形[5]。具体设计中,依托原有地形、最大程度保持原有地形形态是第一设计原则,这是对场地特色的尊重,也是经济性原则的体现。其中场地比较平坦时,地形主要用于阻隔干扰形成私密空间或者丰富大面积种植的景观效果。地形变化可以提供多元化的环境、改善局部小气候,为景观层次性和植物多样化的实现提供基质;另外,坡度是最常用的地形设计方式,具体设计中需要注意地形坡度对标高以及排水系统的影响,在满足设计效果的同时保证排水通畅,土面不受冲刷;此外地形变化会带来不同的视觉功能及心理影响,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城市景观中的高度相当于特权,而深度则意味着亲密[3]。具体设计中,可以根据功能与空间的需要进行广场抬升或下降的地形变化,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情绪和心理需求。
  3.4 园林小品和构筑物特色设计
  景观小品和构筑物体量较少,在街道广场绿地中数量也较少,但容易形成视觉焦点,焦点单体上小而美的设计可以凸显公园特色,提高艺术文化氛围。构筑物与园林小品在体量上有悬殊,但特色设计上有共通之处。材料的选择与当地文化的融入是影响园林景观小品和构筑物效果的重要因素。首先景观材料被运用在城市建设中时,既是城市特色的构成要素,同时也承载着城市居民对城市发展的记忆和理解,是构成城市地域特色的重要方面[6],越来越多批量化、模板化生产的景观装饰材料极大且快速地满足了大量的建设需要;同时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快速形成视觉效果和现代感效果,极大地丰富了景觀的质感与色彩,开辟了景观设计新可能,也对地域文化的体现形成挑战,为避免地域化特色缺失与景观一致化的问题,在材料平衡与选择是设计关键;另外,园林景观小品和构筑物设计中,文化融入景观的过程综合了形式、技术与设计思考的过程,应该具有独特与创新性过程,而不是机械的复制过程,设计中需要根据需要,做出新的尝试。
  3.5 植物配置特色设计
  植物配置特色一般可以通过植物品种选择和植物配置策略2个方面体现。在植物品种选择上,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增加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来植物,可以更好地体现地域特色和文化。设计中需要注意乔、灌、草的搭配比例以及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比例,兼顾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同时要注意花灌木和地被植物的选择与运用,以营造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在植物配置上,应保证植物配置方式与方案设计整体风格相同,配置的密度及层次的丰富程度要根据总体设计中空间开合关系确定,通过疏密、明暗、动静等变化,体现丰富的植物空间形态,给游客带来不同的心理体验。另外,植物设计也需要有重点,根据整体景观节点需求,进行有区别的景观重点打造。在配置效果上,要充分考虑植物的色彩美、季相美,考虑不同的树形,树叶及季节变化等,形成丰富的植物景观。
  4 结论
  街道广场绿地是城市公园绿地发展的产物,在城市中分布密度和利用率都比较高,设计特色的融入是市民的心声,更是景观设计的追求。我们应遵循因地制宜、生态性、美学、以人为本、地域文化融入等原则,通过铺装、水体、地形、园林小品与构筑物、植物等具体的景观元素的表达,实现景观、生态、人文的统一,使街道广场绿地成为富有魅力的城市公共空间。
  (收稿:2019-07-22)
  参考文献:
  [1]段皓严,张沛,薛立尧.基于共词聚类分析的国内外街旁绿地研究前沿比较及创新思考[J].中国园林,2019,35(02):69-74.
  [2]廖江华.关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问题的思考[J].现代园艺,2012(20):109.
  [3]杨任骋.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及功能[D].山西大学,2007.
  [4]苏锦霞.现代城市公园地形造景设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5]沈玉仙.从感知层面强化景观地形与人的互动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6]毛演韬,孙一卉,林义峰,等.城市广场设计中的地域特色营造[J].中国建材科技,2017,26(02):155-156.
  作者简介:宋艳霞(1989-),女,河北辛集人,硕士,中级工程师,从事景观设计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50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