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遗传算法对二维下料问题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切割问题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类问题。本文依据线性规划方程和遗传算法来研究矩形切割问题。对于复杂的二维下料问题,所需木板样件的种类样式增多,可采用遗传算法,改变木板切割的适应度函数,从而实现木板切割的利用率最大化。
  关键词:线性规划方程;遗传算法;二维下料
  
  矩形切割问题是二维切割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怎样实现木材最优化切割,使木板的利用率达到最高,是工业生产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随着传统算法的发展,各种智能算法的不断完善着矩形切割的方案。而本文是利用遗传算法探究在一块木板上的二维下料问题。
  一、单一木板切割模型的建立
  仅含一种约束条件:假设对一个长为3000mm、宽为1500mm的矩形木板进行切割,需要得到n个矩形原件P1(长为373mm宽为201mm)。不考虑木板的厚度,怎样切割才能得到最多的矩形原件P1,实现木板的利用率最大化呢?
  木板利用率与切割出的小矩形的数量成正相关。依据运筹学中的整数规划问题,可将切割问题分为横向切割和纵向切割两种方案。由于斜向切割会造成原料的滥用且讨论情况更复杂,所以不采用斜向切割的方式。通过构建线性规划方程组,以木板的长、宽为限制条件,得出使木板材料剩余面积最小的方案。
  根据木板的排放方式,建立整数规划方程组:
  
  式中:木板的长与宽分别为L、W;P1原件的长与宽分别为l1、w1;m表示将P1原件的宽w1沿着木板的L方向排列的个数;b指P1原件的长l1沿着木板的W方向排列的个数。运用LINGO软件对方程组求解得:m=13,n=1,a=0,b=4.即目标值z=44888,但并不是最优方案。
  分析求解结果得,P1原件的宽沿着木板的长排列最多可排13列;P1原件的长沿着木板的宽排列最多可排4行。此时木板的长边剩余387mm,宽边剩余8mm,所以可再放置一个P1原件的长边。故仍可以排放7个P1原件。综上所述,在木板上切割P1原件时,当切割59个P1板时,木板利用率为98.3%,达到最高利用率。
  二、多元木板切割模型的建立
  两种约束条件的切割方案:现多考虑一个矩形原件P3(长度为406mm,宽为229mm)。由于矩形原件P3的切排样方式不定,加深求解的难度。针对NP类问题可建立有关遗传算法的数学模型进行求解。
  構建一个函数:
  k(x)=1x0
  0x<0(1)
  由于切割原件在排放时受到木板尺寸的影响,且每个原件之间的排放互不重叠,依此建立如下方程:
  k(xli-xrj)+k(yti-ybj)+k(xlj-xri)+k(ytj-ybi)1(2)
  式中:第i个原件排放在第j个原件后面,且i<j恒成立。为了限制矩形原件排放的长宽范围,还需满足:min(xli)≥0,max(xri)≤W,min(xbi)≥0,max(yri)≤L。其中:xli、xri、ybi、yti分别指第i个原件的左侧、右侧、下侧和上侧。
  (1)遗传算法的建立:
  首先初始化种群,对各个矩形原件采用符号编码,将两种原件命名为1、2。原件既可横排也可竖排,取横排为正,竖排为负。下面以P1、P3原件在长为635mm,宽为610mm的木板上的排放为例,p={1,1,2,2}表示底层竖排一个原件P1,再横排一个原件P1,第二层先横排一个原件P3,再竖排一个一个原件P3。
  其次构建适应度函数。将木板利用率作为函数,得到适应度函数方程:
  H(p)=h(p)LW=∑niliwiLW(3)
  式中:H(p)表示算子,指编码为p的个体的面积,ni为标号为i的原件的出现次数,li、wi分别表示标号为i的原件的长与宽(这里的i与方程(4)约束条件中的i有区别)。其余参量均取默认值。
  (2)初始化种群的构建:
  由于初始化种群的编码较多,一般初始种群的大小要在20个以上,可采用逐层排列生成初始化种群。
  步骤一:建立一个坐标系,确定上限宽度与长度(即木板尺寸)。
  步骤二:生成一个随机序列数,取值在集合{2,1,1,2}内,表示待排样的原件。
  步骤三:根据随机数,将木块从左往右按层排列。
  步骤四:当排样高度达到宽度限度时,跳出循环,给出排列编码。
  步骤五:重复上述步骤,直至给出20个以上的初始个体,构建成一个初始化种群。
  (3)模型的求解:
  运用MATLAB实现遗传算法,可得三种利用率较高的方案:
  在实际生产中,所需原材料的种类是多样的(不仅限于矩形),求解情况更加复杂。对于多种约束条件,仍然利用遗传算法,加入新的约束条件,对适应度函数进行改造。
  H(p,N)=h(p)NLW=∑niliwiNLW
  P=P{p1,p2,…,pn}(4)
  式中:ni是已知量,N是待求解量。然后改造初始化种群,对所加的参数Ci对原件进行计数,引入参数N对木板计数。合并每个板的编码排序,一个板组成一个编码,原件全部排完时构成P。进一步对初始种群改造,再次建立坐标系。
  三、评价与总结
  本文构建的模型中没有给出具体的解码算法和筛选算法,另外遗传算法也的稳定性较差,因为算法属于随即类算法,对初始种群有很强的依赖性,不同的初始种群得到结果与速度也不尽相同。可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和蚁群算法相结合,当面临实际解决时,可以通过构建这两个算法解决人力解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广焜,刘嘉敏,黄有群,等.一种有约束矩形排样问题的求解算法[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6,28(4).
  [2]赵新芳,崔耀东,杨莹,等.矩形件带排样的一种遗传算法[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8,20(4):540544.
  作者简介:田康(2000),男,汉族,安徽铜陵人,本科,研究方向:信号处理。
  指导老师:杨静(1980),汉族,安徽濉溪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DNA计算与组合优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31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