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在秸秆还田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农作物秸秆处理是农业生产的一大难题,焚烧秸秆造成污染的同时也给交通出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农业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将现代农机以及农艺技术进行融合,采取高效环保的方式对秸秆进行处理。主要从机械还田和农艺结合的优势、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在秸秆还田方面的具体应用以及应用策略分析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艺;应用;秸秆还田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31/j.cnki.njwx.2020.01.080
   随着现代农机工业科技发展,研发出很多环保高效的农机技术,为秸秆还田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
  1 秸秆机械还田与农艺结合的优势
  1.1 环境得到改善
  农民习惯将秸秆进行焚烧,秸秆焚烧后的灰烬使空气变得浑浊不堪,大量黑色的灰尘弥漫在空气中,空气质量呈现下降趋势,PM 2.5却呈现上升趋势,我们被笼罩在黑色的大气里。如果采取先进的农业技术,首先对秸秆进行机械化处理,然后再进行还田,在避免空气污染的同时能更好地让蓝天出现的次数多一些,使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1]。
  1.2 能夠提高土壤的肥力
  秸秆本身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在进行农作物耕作时,以肥料的方式增加农作物的营养物质。通过农业机械化与农艺融合处理手段,让秸秆充分分解,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秸秆还田增肥增产作用较为明显,一般可增产5%~10%,对农作物增产具有重要意义。
  2 农机农艺结合技术在秸秆还田上的应用
  2.1 农机具的使用
  秸秆是具有一定长度的植物秆茎,无法被土壤直接分解利用,要实现秸秆还田,首先要对秸秆进行粉碎处理,将秸秆的秆茎处理成容易分解的碎块,在此过程中,需要借助专门的农业机械——秸秆粉碎机,它采用了可供选择性的甩刀进行粉碎化操作。能够根据秸秆的长度或者直径进行合理选择,高效粉碎,针对性比较强,粉碎效率和质量得以保证。秸秆旋耕还田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比传统不还田处理高1.85%,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免耕覆盖还田处理比普通还田高出 0.54%,达到了显著水平;秸秆旋耕和翻压还田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均高于普通农田。
  2.2 农艺技术的基本要求
  当前能够用于还田的秸秆,首先其木质化程度都比较低,在土壤环境中比较容易腐烂,农作物收割完成后,将剩下的秸秆直接打碎还田,然后通过机械进行翻耕。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控制好时间,在节约时间的同时也能够保证秸秆养分的转变。由于秸秆的腐化分解需要在湿润的环境下进行,如果气候条件比较炎热干燥,需要浇灌秸秆还田的土壤,并注意后期的养护工作,对土壤的状态进行监控。
  3 秸秆机械化还田和农艺融合技术应用策略分析
  3.1 建立示范区,加强推广
  在资金和技术水平有限的情况下,仅凭借农民自行对秸秆进行合理处置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政府部门的加入,给以一定的引导与培训。在推广过程中,可以采用建立示范区的方式,在示范区内进行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和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展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现场培训,事后进行经验总结,实现以示范区为中心进行逐步推广。例如,库车县2019年按照地区下达任务重点推广农家肥、棉花头水前揭膜、绿肥种植、小麦留高茬还田、棉花秸秆粉碎还田等主导技术,积造农家肥150万m3,绿肥种植、小麦留高茬秸秆还田、棉花秸秆粉碎还田等工作50万亩,遏制耕地土壤退化、地力下降、生态恶化的趋势,保证耕地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3.2 加强对农机与农艺技术的创新
  秸秆的机械化还田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可以改善提高的地方。通过加强对秸秆处理机械的创新研究,制作出效率更高和降解更方便、快捷、高效的方式,在给予操作机械更多实用功能的同时,简化机械操作程序,注重机械在农业实际生产活动中的使用。对现有的农艺技术进行改善,总结出适用于不同土壤环境的秸秆还田技术,提高秸秆的降解速度和转化效率[2]。例如2019年库车县上半年实施秸秆还田主要推广技术为:秸秆留高茬还田技术。秸秆还田示范区秸秆还田率达到95%以上,完全杜绝秸秆焚烧现象。秸秆肥料化利用,主要是推广应用秸秆精细还田、腐熟还田、秸秆生物反应堆和秸秆生产有机肥技术;秸秆饲料化利用,主要是推广应用秸秆青贮、微贮、氨化等技术。
  4 结语
  在过去的农业生产活动中,焚烧秸秆不仅产生空气污染,而且不符合绿色健康安全农业发展理念。在秸秆还田技术应用中,利用农机和农艺融合技术,能够有效保护环境,减少安全隐患,同时将秸秆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保证农业高效、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守超,耿敏.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在秸秆还田中的应用浅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4):164-165.
  [2]屠先志.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在秸秆还田中的应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12):15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49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