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加强气象综合观测 提升气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实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以河北省保定市气象局为例,分析了气象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介绍了保定生态气象综合观测站网布局现状,为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开展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综合观测;站网布局;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S1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00215042
  收稿日期:2019-12-30
  作者简介:顾黎燕(1973-),女,本科,副高。研究方向:综合气象探测。
  引言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1-6]。为更好地支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在气象部门落实,中国气象局先后出台了《“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规划》、《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指出气象部门在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将进一步利用气象科技、业务、服务优势,发展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气象业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功能,提升气候资源开发的保障服务能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充分发挥气象工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前瞻性、保障性作用[7-9]。加强气象综合观测、监测和人工影响天气等能力的建设,发展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气象业务是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是支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在气象部门落实、落地的重要抓手。为了进一步理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的发展思路与工作目标,更好地推进此项工作开展,本文以河北省保定气象局为例,分析了气象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介绍了保定生态气象综合观测站网布局,列举了保定气象保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方案措施,为气象部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更好地履职尽责提供参考借鉴。
  1 气象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而提出的,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宗旨,是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对资源环境生态约束的必然选择[10]。气候是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活跃因素,是自然生态系统状况的综合反映,科学认识气候,主动适应气候,合理利用气候,努力保护气候,不断提升对气候规律的认知水平和把握能力,科学有效防御气象灾害,趋利避害、适应和顺应气候规律,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气象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公共气象服务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气象防灾减灾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文化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气象机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科技保障作用。
  2 气象综合观测站网布局
  2.1 气象监测网络日趋完善,实现自动化
  自动化气象监测网是气象工作的“根基”。近年来,保定市调整优化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升级改造区域气象观测网,基本实现了气象监测网全覆盖和监测系统数字化,综合气象探测能力显著提升。
  2.1.1 国家站自动化水平显著提升
  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自动站19个,其中1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全部为新型自动站。全市共有称重式降水19套,能见度仪19套,自动日照计19套,降水现象仪19套,全市实现了常规气象要素、固态降水、能见度自动观测、自动日照计自动观测全覆盖。
  2.1.2 区域气象观测站乡镇全覆盖
  各级区域气象观测站347套,实现了乡镇全覆盖。其中国家地面天气站35套,国家局考核区域气象观测站124套,非国家局考核区域气象观测站188套。
  2.1.3 其他观测设备
  省农田小气候站10套,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23套,实现了全市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的全覆盖。酸雨观测站1个,GNSS/MET水汽站14个,风廓线雷达1部,气溶胶质量浓度观测系统1套,反应性气体观测仪1套,超声波风脉动仪1套,微波辐射计1部。
  气象监测点涵盖了常规气象要素,以及环境、现代农业、生态等领域,既有对相关要素的水平监测,也有垂直监测。
  2.2 气象网络技术支撑能力大大提高,实现信息化
  信息化是现在各行各业的基础,也是气象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近几年,保定市、县两级对局域网进行优化升级,气象信息传输与处理能力显著增强。
  2.2.1 升级改造市级网络
  2016年,保定市气象局完成了局域网络优化升级改造,建成3层结构的市级局域网络1个、2层结构的县级局域网络18个,网络主干达到千兆能力。保定市气象局全面升级网络系统,对市级局域网络进行拓扑结构调整、功能区重新规划、规范网络布线、增加安全设备,提高了网络访问速度,增强了数据安全。建成了基于核心节点的星型分层拓扑架构,易于扩展和维护;各功能区划分清晰,实现了模块化,易于故障定位和排查;在IP地址规划上既满足需求又适当超前;机房内部走线规范,机柜功能划分合理。
  2.2.2 优化县级网络
  在升级改造市级网络基础上,对县局网络进行优化。各县局重做了综合布线,增加配置了网络防火墙、网络行为管理器、核心交换机、接入交换机,并对网络参数进行了调整;实现了业务网与Internet网的隔离,提升了网络安全性,市、县两级气象局域网内均实现了千兆传输,气象信息传输与处理能力显著增强。
  2.2.3 市、县广域网改造
  2017年进行了广域网网络改造,对省—市—县的线路性质进行了升级,增加了宽带,在原有联通专线和3G传输的基础上,新增了移动专线,目前县—市、县—省、市—省各有2条线路,一条有故障可实时切换到另一线路上,确保气象监测数据传输更加稳定,气象预报服务产品传输更加及时,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更加快捷。此外,保定市气象局还整合统一了数据环境支撑,完成了《保定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平台》等5个自行研发平台接入省級集约化数据环境的工作。   3 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途径[11-13]
  3.1 做好农业气象服务,保障夏收夏种顺利进行
  针对冬春季节的大风、降温、雨雪等天气过程,尽量提前制作服务材料,尽早通过传真、邮件、短信、市局外网、信息共享平台等多种渠道开展决策服务和公众服务,得到服务对象的肯定和好评。密切关注“三夏”生产气象服务,针对大风、短时强降水和干热风等天气,提前进行短信、微信等快捷有效的预报预警服务。根据“三夏”生产进度滚动制作《“三夏”气象服务专报》多渠道发布相关部门和部分农户,截至目前共制作农业气象决策服务和公众服务材料50余期,发布为农服务短信8000余条次,田间考察和实地调研4次。
  3.2 有序推进林果气象服务
  针对大风、降温、寒潮、苹果花期预报、高温等天气及时开展预报预警服务18次,制作苹果气象服务专题3期。开展横向协作机制,加强与省内其它特色农业分中心的合作,协同开展基础信息调查。继续开展苹果物候观测,依据产业种植分布及观测质量微调观测点,在全省范围内选定承德、秦皇岛、保定、邢台等市9个有代表性的果园做物候观测点,为建立完善特色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和技术研究奠定基础。编辑完成《林果气象服务用户实用手册》,以期对种植户有效利用天气预报预警信息指导生产及公众防范气象灾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林果生产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3 扎实推进旅游气象服务
  修订完善旅游气象服务周年方案,调整旅游气象服务关键期,完善服务要点,补充不利气象条件及应对措施。着力开展旅游气象指数预报技术方法研究,在观测资料扩充的基础上,及时订正包括雄安新区荷花大观园在内的旅游景区预报指标及旅游类气象指数预报指标。提升旅游气象服务能力,力争深度融入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有效提升旅游公共信息发布能力,提高旅游气象服务的实效性。推进旅游气象服务示范区建设,尝试性开展旅游延伸气象服务、景区旅游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安全应急气象服务等。衡量气候资源综合禀赋,依托全市区域特色气象服务工作的开展,做好气候品牌宣传。
  3.4 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防雹工程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是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科学的火箭人工增雨作业有力地开发了空中水资源,增加了有效降水,在农业生产、缓解局地水资源短缺、补充地下水、改善生态环境和重大活动保障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年来,保定市气象局和中部战区空军参谋部、易县机场飞行管制室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全市有高炮作业点28个,火箭作业点28个,遥控碘化银地基烟炉17个,其中全自动式高炮18门、火箭5部、烟炉17个,作业装备的自动化率处于全省前列。自2010年以来,全市作业1200点次,发射各类增雨高炮炮弹13000发,火箭弹近1800枚,燃放烟条2300根。特别是最近5a在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空域条件下实现了作业量的最大化,累计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900余次,估算增加降水量6.5亿,在防灾减灾、粮食增产、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保定市气象局在人影工作中不断加强科学管理,出台了多项措施及各项规章制度,全方位保障作业安全。人影指挥中心在不断改善硬件环境的同时,科研工作在全省也处于领先地位,科研力量比较雄厚,先后开发了市县级人影指挥系统、空域申请系统、人影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在市、县两级投入业务应用,大大提高了人影作业的科学性和空域申请批复的效率。
  4 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的重大任务,因地制宜地打造布局科学、技术先进、功能完善、质量稳定、效益显著、管理高效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河北保定实际,通过介绍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站网布局以及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途径,进一步表明加强气象综合观测能力建设,构建全方位、多层次、自动化的立体综合监测体系,是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发展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气象业务,充分发挥气象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保障作用,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气象智慧。
  参考文献
  [1] 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4-5.
  [2] 王治河.中国和谐主义与后现代生态文明的建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6):46-50.
  [3] 陈寿朋.浅析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N].人民日报,2008-01-08.
  [4] 陈学明.生态文明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5] 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35(1):2-13.
  [6] 陈怀亮.国内外生态气象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8,31(1):75-79.
  [7] 陈鹏飞,朱玉洁,周勇,等.浅析新形势下我国生态气象发展[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8(3):145-148.
  [8] 马凯.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求是,2013(9):3-9.
  [9] 陈小雷,赵铁松.气象灾害风险转移模式探讨[J].时代金融,2015(29):282-283.
  [10] 王云.气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6(4):88-92.
  [11] 陈健,胡正华,丁枝秀.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与实现途径探讨[J].江苏科技信息,2018(2):33-35.
  [12] 薛根元.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4,37(4):1-6.
  [13] 周玉兰,龙晓证,张晓辉.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措施研究[J].农业气象,2018(22):42-43.
  (責任编辑 贾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58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