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疆柯尔克孜族地织机织造技艺与服饰结构考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针对当代柯尔克孜族研究“饰”重于“技”,以及史学研究注重文献研究而较缺乏实证考据的研究现状,文章采取文献与实物研究相结合更侧重实物研究的二重考证方法,对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阿克陶县、阿合奇县、乌恰县等相关县乡的传统地织机织造技艺进行田野考察,并与传承人交流学习,分析新疆柯尔克孜族传统织造技艺的织造流程与织机类型对布幅的限制,并由此来分析柯尔克孜族传统袍服的结构,佐证布幅决定结构这一概念。通过对其传统织造技艺的分析,得出地织机织造的局限性影响布幅的幅宽,幅宽决定了服装的整体结构。
  关键词:柯尔克孜族:地织机;袷袢;布幅;新疆
  中图分类号:TS941. 5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7003( 2019) 09-0103 -07
  引用页码:091303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会直接影响到本民族的传统纺织技艺,从而间接决定了本民族传统服饰的形成。从相关考古资料来看,农耕民族因山地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其最初纺织技术的产生是以原始腰机为主的机型。游牧民族因主要生活在辽阔的草原牧场,没有相对固定的生活环境,其早期的织机及工具以便于携带搬运的地织机为主。中国境内的柯尔克孜族主要聚居在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脉的崇山峻岭之中,世代以游牧为主。现今中国的柯尔克孜族大部分居住于新疆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部分散居于南疆的乌什、阿克苏、英吉沙、塔什库尔干、皮山等县和北疆的特克斯、昭苏、额敏、博乐、精河、巩留等县及牧区,主要从事畜牧业,少数人从事农业和手工业。
  就新疆柯尔克孜族所使用的传统两点式及三点式地织机来看,织物幅宽与面料提花的局限性直接影响到服装的裁剪结构及刺绣等装饰图案的形成与发展。针对柯尔克孜族传统织造技艺及地织机相关的研究[1-2]主要涉及其织造技术,但并未与其传统服装的裁剪形制加以论述互证。同时,学界侧重于服装装饰纹样的研究,以至许多重要的传统编织技术研究与服装结构的对比分析暂时处于缺乏互证的匮乏状态。为此,本文通过对柯尔克孜族传统地织机织造技术的研究来分析其传统袍服形制的形成,得到互为佐证的观点,并作为相对真实的考据。
  1 新疆柯尔克孜族生活地域分布情况
  柯尔克孜族与吉尔吉斯族为同族源的跨国民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境外的吉尔吉斯共和国。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的柯尔克孜族共有约16万人,其中约78%的人口居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内(以下简称“克州”)。而克州境内又有将近90%的人口居住于农牧区,主要从事以畜牧业为主的生活方式[3]。基于游牧经济基础,因而柯尔克孜族毛纺织品原料均源自家养畜牧牲畜。在克州的畜牧区,牲畜毛至今仍作为大宗流通货品。
  中国的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地区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的克州。克州下辖一个县级市即州府驻阿图什市及阿克陶县、阿合奇县、乌恰县三个县。克州境内多山,山地占全州总面积的90%以上,同时克州也地处帕米尔高原,属于高原山地。以此为背景从而产生出与高山游牧相适应的手工纺织的生产工具。新疆的柯尔克孜族主要聚居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乌恰县境内,地理位置处于塔里木盆地西端的天山南麓与昆仑山北麓两大山系的结合部位,全县最低海拔1760 m,最高6 146 m[3]。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凉短促。因此,柯尔克孜族传统服装面料均为厚实的动物皮毛,如羊皮、狼皮或是由地织机织造的羊毛织物为主。传统的服装结构皆以布幅为准绳,恪守着中华民族传统服饰“十字型平面直线结构”。
  2 地织机织造与布幅决定服装结构
  地织机作为最原始的织造方式之一,在中国纺织技术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最早在商周时期的新疆已出现地织机。新疆鄯善地区的山普拉墓地出土了一些类似地机的木质构件。日本的相关学者也认为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使用三点支持的地机,并认为在那个时代不存在卷布轴[4]。根据织机的支撑方式,新疆柯尔克孜族的地织机可分为两点式地织机与三点式地织机。这两种地织机的织造原理相同,差别仅在于支撑线综的支点不同。地织机多见于游牧民族所用,因地织机收卷后便于携带,同时展开织造时体积较大,因此地织机多产生于幅员辽阔的草原牧场。日本丝绸之路研究中心发布的第二十六卷中,关于沿丝绸之路手工织机调查记录的两种“地织机”常用于织造窄幅布[4]。此种织机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吐鲁番地区沿丝绸之路一直到黑海东岸均有使用[5],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阿克陶县、阿合奇县等地区也均见地织机的使用。
  2.1 地织机的织物特征
  柯尔克孜族在历史上并未使用纺车纺线,而一直使用木质或石质的纺轮进行纺线。柯尔克孜族地织机可织成平纹织物与平纹地提花织物,因织机织造技术的限制,织物均为经线显花。新疆的柯尔克孜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均将这种织物称作“帕拉孜”,意为“羊毛的织物”,其织物组织结构较为厚重,以羊毛和骆驼毛为主要原料,少数使用棉线。羊毛及骆驼毛需用木棍拍打疏松(图1),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也采用吊在房顶上的大弓弦弹拨弓弦进行疏松的,之后用纺轮纺成线以备用(图2)。 据田野考察所见,柯尔克孜族地织机织物主要分为平纹织物与平纹地提花织物。平纹地提花织物根据地组织结构有平纹地、斜纹地与缎纹地之分。平纹地提花织物因其地部平整有序而花部纹路清晰,是三种结构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从图3可见,用作服装面料的为平纹织物,而用作装饰挂毯、地毯、褡裢的因其装饰的需求性都为平纹地提花织物。
  2.2 地织机的织物规格
  地织机织物受织机织造技术的限制,由于是手工织造,织物整体尺寸受织者自身生理条件及织造效率的限制,手工投梭、打纬以至于布幅的宽度通常不会超过织造者的半个臂长,约35 cm。柯尔克孜族地织机的織物大致可分为三种:其一是用作服装面料,布幅宽度为地织机织造的最大限值( 30 -45 cm);其二是用作挂毯等生活用纺织品,布幅宽度根据所需用途不同较为随意(20 - 30 cm);其三是织造捆绑毡房的织带,此种织带幅宽较窄(5 -15 cm)。从博物馆馆藏实物及田野考察可见,其织物规格未有超过此范畴的情况。在纺织历史的发展中,织机、织物的织幅是研究纺织技术发展的重要依据。织幅不单是织物的宽度指标,因为织物受制于织机结构的变化,所以也是织机形式的直接反映[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67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