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灵活运用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吕庆丽 张天臣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活动不能仅限于学生知识的积累,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学习能力。特别是在初中教育教学中,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自主學习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育中的灵活运用,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历史故事历史教学运用当前,很多人都认为历史是一门特别严肃的学科,不可以将史实借助历史故事的形式来进行表达,认为这种模式会改变历史的真实性。但是,当前很多历史故事之所以流传至今,其依靠的都是历史实践引人入胜的曲折发展过程。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借助故事的方式来表达出历史的真实事件,不仅可以帮助中学生传承我国传统文化,还可以强化中学生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一、将历史故事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首先,借助历史故事呈现历史,可以帮助中学生加强记忆。故事形式主要是以文字或语言的形式在群众之间传播的,引人入胜的故事可以加深人们对事件的印象。其次,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还可以让学生置身其中,进而留下深刻的印象。优秀的历史故事不仅可以传承我国传统文化,还可以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借助历史故事来讲解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可以让中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同时,针对所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详细描述,可以加强历史故事的趣味性,进而吸引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中学生可以在课堂学习中更加聚精会神。最为重要的是,在聆听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中,可以对历史知识进行理解与记忆,不仅能够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还可以提升中学生的学习质量。
  其次,历史故事可以调动中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自身认知水平。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思维异常活跃的时期,很容易接受新鲜且有趣的事物,如果历史课堂教学过于死板,那么就会导致中学生无心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厌倦学习历史。但是,将历史故事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效提升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历史故事来讲述真实的历史事件,能够加强历史事件的生动性,进而提升中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对策
  1.借助提问的方式开启课堂教学
  初中历史教师在讲述完成历史故事之后,可以在课堂中提出与教材内容有关的问题,然后让中学生主动翻找课本来寻找答案,进而使中学生尽快掌握和了解教材中的内容。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历史《人类的形成》这一内容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这样开头: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神话故事,关于人类起源的故事也较多,如在《圣经》中的亚当和夏娃是由神耶和华创造的,但是因为偷吃了善恶树的禁果,亚当和夏娃被赶了出去,最后成为了人类的祖先。再如,自盘古开辟天地之后,世界上本没有人类,是女娲用黄土捏造了人类,人类便出现了。但是,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并没有真实性可谈,那么人类到底是从何而来呢?将这种故事的形式引入到教材所讲内容中,引导中学生带着问题从教材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方式可以让中学生变得异常积极,进而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2.知识点总结中的应用
  在历史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也可以借助历史故事的方式来加深中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进而实现巩固知识的目的。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历史《商鞅变法》这一内容中,因为中学生通过教材了解到商鞅最后被车裂,因此,教师可以提问方式让学生进行思考,即为商鞅被车裂之后,是否说明变法以失败告终?然后,历史教师可以对商鞅的故事进行描述:商鞅变法之后,因为触犯了诸多贵族利益,使得贵族都诬陷商鞅,而秦王就以为商鞅要谋反,便下发命令追捕商鞅。商鞅便开始了逃亡的生涯,秦王不了解商鞅的身份,但是又碍于商鞅变法的留宿人员如果没有通行证就不可以留宿,不然就会判刑的惧怕心理。商鞅在无奈之下逃到魏国,但是魏国人拒绝接纳,最后商鞅走投无路,就在自己的封地起兵自卫,但是最后还是没有逃过被车裂,家族灭亡。证明了商鞅变法的成效,然后在此基础上,历史教师可以引导中学生进行思考,让其明白,变法需要经过复杂的过程,进而加深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可以调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另外,在中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调动课堂教学氛围,进而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将历史故事运用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南宴.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14) :246.
  [2]陈常青.听故事,学历史——浅谈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8,(31) :76.
  [3]陈艳.听故事,学历史——浅析故事化教学在初中历史课中的应用[J].好家长,2017,(66) :1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26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