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溢

  摘   要:贵州省望谟县在2006年—2011年的5年间共遭受3次特大气象灾害,分別为2006年“6·12”、2008年“5·26”及2011年“6.06”。特别是2011年“6·06特大山洪泥石流”给当地群众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此次灾害共造成37人死亡,15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8.63亿元。与前两次灾害相比,本次受灾范围更广、死亡(失踪)人数更多、经济损失更大。分析总结这三次重大气象灾害的成因,结合当前黔西南州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情况,本文着重对在面对特大气象灾害时如何开展决策气象服务工作作一些初浅的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农村  气象  防灾减灾
  中图分类号:S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10(a)-0117-02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地处贵州省南缘的望谟县山洪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2011年发生于望谟河流域的三次暴雨天气过程诱发的山洪灾害共计造成死亡80人、失踪42人,直接经济损失达40余亿元的重大损失。从灾后专家调查组分析报告看出,造成重大人员及财产损失的原因有三:一是气候因素。据《贵州省暴雨洪水计算实用手册》记载,望谟县是贵州省三个暴雨落区之一,年降雨量在1000mm以上,建站以来发生大暴雨的概率就高达45.8%;二是特殊的地形、地质及河流水系等自然条件。望谟县地处贵州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境内河溪交错,其中集水面积大于20km2的河流就有39条,遇强降雨天气过程极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三是流域内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还不能有效应对突发的气象灾害。综合以上原因,从硬软两个方面加快建设力度,不断增强各级各部门应对突发气象灾害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极端气候事件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是当前刻不容缓的工作。
  1  经验和做法
  1.1 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对小气候监测能力
  望谟县自从2006年“6·12”特大洪涝灾害发生后,就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上级气象部门的高度重视。气象部门及地方党委政府不断加大了在望谟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先后增加了气象雷达和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的建设,增强了对局地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测预警能力。特别是在2011年“6·06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县气象局根据雷达和区域自动气象站的监测数据,及时发出气象预警信号,为地方党委政府指挥群众撤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最大限度的减少的损失。
  1.2 不断提高预报、预测、预警能力,提升服务精细化水平
  在2011年“6·06”重大天气服务过程中,黔西南州气象台做到了提前24h预报,于6月4日就发布了“未来24h内,我州南部局地将出现强降雨天气过程”的预报,6月5日12时,在省、州、县三级天气预报会商后,于16时再次发布强降雨天气预报。在做好天气过程的预报、监测工作的同时,州、县气象局还及时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短信、传真等多种方式向政府和公众及时发布相关气象信息,使气象信息覆盖面最大化。在天气发生过程中,不断进行跟踪服务,使气象服务更加精细化,提高了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1.3 加强区域联防,齐心协力抗“洪魔”
  针对贵州省黔西南、安顺、黔南三地区易发频发的强暴雨及引发洪涝、泥石流等灾害,贵州省气象局加强了以上三地的气象灾害区域联防工作。于2009年就建立了三地区域联防工作机制,每年定期区域联防会议进行交流和学习,从气象系统内部加强该地区的灾害防御工作。同时,望谟县还加强与水利、国土、民政等部门的合作,进一步整合部门间的力量,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在实践中防御效果明显。“6.06”后,望谟县委、县政府审定通过了“望谟县气象灾害联防会议制度”,进一步健全了各部门气象灾害联防的工作机制,增强了应急处置的能力和水平。
  1.4 乡村气象信息员队伍是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的中坚力量
  乡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是解决气象信息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手段。目前黔西南每个行政村保证至少1名乡村气象信息员,他们和气象人影作业炮手在防汛抗旱、应对突发性气象灾害以及气象科普宣传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1年“6·06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服务中就有个典型事例。望谟县乐旺镇炮兵抗洪抢险的事例。6月5日晚,乐旺镇炮兵坚守工作岗位,时时向镇领导和县气象局报告了雨情。并在事态严重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第一时间跑到镇上和政府工作人员一起叫醒熟睡的群众,仅用了十几分钟,镇上2000多名群众得到了安全转移。
  2  建议和措施
  2.1 提高预报服务水平是防灾减灾的关键
  气象预报工作被喻为“消息树”和“发令枪”,而如何正确、有效地发挥“消息树”和“发令枪”的作用,关键在于预报预测的准确率和服务有效性的提升,而这些工作的提升基础还在人才。加强气象业务科研骨干人才的培养,加大科研资金投入,针对当前预报精细化水平、准确率还有待提高的现状,组建科研创新团队,研究一套针对当地小气候、小流域的预报预测方法及服务精细化流程是关键。进一步稳定预报员队伍,注重预报员的日常培训和学习,使预报员须对本地地理环境、地形、地势特别熟悉,对境内河流分布和走向,以及灾害易发点要做到心中有数。
  2.2 气象信息的全覆盖是防灾减灾的核心
  在获取日常气象信息时,方式有很多,也较为容易。如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手机等。如何解决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贵州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效的工作,如加强乡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发放铜锣大喇叭以及开展“三个叫应”(叫应县党政领、叫应乡镇领导及乡村气象信息员)等。除了这些,是否能以党建文明牵头,通过组织编写气象防灾减灾“三字歌”、民谣、顺口溜、手机短信之类竞赛活动,评选出更加通俗易懂、形象易记的优秀作品。再通过乡村信息员把这些作品传递到农村,让老百姓喜闻乐见,提高气象信息覆盖率及农村老百姓了参与度。
  2.3 气象科普宣传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
  气象科普工作在城区、在学校目前做得相对较好,但在边远的农村还有待加强。在农村每年均会出现一些雷击灾难,夺去了一些鲜活的生命,究其原因还是欠缺基本的防雷知识。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在农村的气象科普知识普及上还有要加强的地方。各级气象部门应该克服人力不够、精力不足,农村各项设施薄弱,知识文化水平有限等等畏难情绪,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各种措施,多形式,多渠道让气象科普知识走入农村,走进农户。
  3  结语
  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体系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同时也有待于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日常的服务工作中,还需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的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希望我们所做这些尝试和建议能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开展县级气象防灾减灾建设的实践[A].赵伟明.2016年中国-东盟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 2016.
  [2] 王云,郭信红.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路径研究——以诸暨市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14(11):25-26.
  [3] 陈熹,罗虹蕾,陈亚飞.贵州省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5(22):6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34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