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荔枝大剧院整体改造的声学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周克胜 夏媛

  [摘要]介绍荔枝大剧院改造的声学设计方案。
  [关键词]荔枝大剧院;改造;声学设计;优化;音质;计算机模拟
  文章编号:10.3969/j.issn.1674-8239.2019.04.005
  1荔枝大剧院项目简介
  荔枝大剧院容座1100座,是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倾力打造的多功能艺术表演剧院。荔枝大剧院的改造设计中,室内设计方为HPP亨派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建筑声学设计方为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声学及剧院专项设计研究所,双方紧密配合,不断互相融合,最终设计了视觉和音效俱佳的剧院,让观众获得满意的艺术体验。图1为效果图,图2为实景照片。
  2声学设计方案
  2.1功能定位对声学设计的要求
  改造前的荔枝大剧院,主要的功能是各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录制。改造后的荔枝大剧院需要满足歌剧、舞剧、话剧、戏曲、杂技、会议、新闻发布和电视晚会演出,辅助以音乐反声罩,可满足交响音乐会、民乐音乐会等音乐会的演出。
  由于剧院的主要功能产生了变化,剧院的声学设计也需要进行有针对陛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建筑声学方面,由于主要功能是满足各类舞台剧目的演出、音乐会演出,因此,对观众的聆听体验有了更高的要求,但仍需兼顾电视节目录制功能,希望能有一个干净的声学环境。
  (2)电声系统方面,声学设计需要提前对电声系统的扬声器布局、点位、覆盖进行规划,便于剧院扩声系统的设计建设。
  (3)反声罩建设方面,对于音乐会的演出,在没有电声系统的情况下,需要使用音乐反声罩,才能达到较好的演出和聆听要求。
  当然,以上的设计要素还需要纳入剧院整体的装饰设计中,同时也要考虑到满足舞台演出的各类功能性需要。
  2.2荔枝大剧院的体型的声学优化设计
  荔枝大剧院有椭圆型的观众厅和“品”字型的舞台。观众厅长约23.7m,宽约24.6m~30.7m,平均高约12.9m,舞台开口尺寸为18mX 10m。观众厅体积为8132m3,每座容积7.4m3/人。观众厅体量适中,适合歌劇、舞剧等综艺演出剧院要求。图3和图4为荔枝大剧院的建筑平面图和剖面图。
  根据体型分析,着重对以下三方面采取声学优化措施:
  (1)初始延迟时间ITDG的优化设计。初始延迟时间与声音亲切感密切相关。结合国内外剧院的数据分析:剧院的初始延时时间控制在30ms以内,亲切感较好;剧院的初始延时时间控制在25ms以内,亲切感优秀。荔枝大剧院观众厅的宽度略大,改造前初始延迟时间约38ms,声音的亲切感略差。由于是改造项目,原有土建墙体不能改变,因此,仅对八字墙形状进行局部调整,侧墙用室内造型方式做声学扩散造型,初始延迟时间控制在29ms,提高了观众厅声音的亲切感,优化观众的主观听闻感受。
  (2)顶面和墙面反射声的控制。这一部分的设计体现在侧墙扩散造型和顶面造型设计上,需要确保每位听众听到的声音都丰满而细腻。参见图5的顶面声线分析图和图6的侧墙声线分析图。
  观众厅楼座下高深比为1:1.72,不符合规范要求。由于本次改造中土建的高深比不能修改,因此,池座后区4排基本没有来自顶面的反射声。
  (3)优化二次反射声的设计。由于观众厅是椭圆型的,宽度比较大,即使做了侧墙扩散,对于观众席中轴线区域的坐席,侧向声反射声强度比较弱。作为改善措施,剧院的楼座尽量延伸至台口,包围整个观众厅,楼座下部的吊顶采用弧形造型,增加楼座下部顶面给予池座观众席的二次反射声,尽可能地增加不同层次的反射声,提升每个坐席的观赏体验。图7为二次反射声示意图,图8为楼座下部顶面的弧形造型。
  2.3音质指标设计
  荔枝大剧院改造的功能定位:在使用电声系统的情况下满足歌剧、话剧、戏曲等舞台演出需求,兼顾电视节目录制。辅助以音乐反声罩的情况下,满足音乐会的演出。
  (1)中频满场混响时间RT:1.20s±0.10s;
  考虑到交响乐为兼顾情况,舞台上加设乐罩(演奏交响乐时)中频满场混响时间RT:1.40s±0.10s,混响目标值对于交响乐来说偏短,需要电声适当补充。
  根据荔枝大剧院的体量和功能,初始建议的满场混响时间是1.40s±0.10s。由于较短的混响时间有利于电视节目的录制,并考虑到剧院人均体积不大,最终确定了以上混响目标值。
  (2)混响时间频率特性:
  低频比重BR:1.1~1.3(提高低频RT珂增强音乐丰满度)高频混响比重:0.8~0.9(降低高频RT珂提高语言清晰度);
  (3)侧向反射系数LFE4:15%~35%;
  (4)声场力度Gmind:-1dB~2dB;1.5dB~5.5dB(有乐罩);
  (5)音乐明晰度G80(30)(空场):1.0~3.0;
  (6)本底噪声:NR-30;
  (7)每座容积:7m3/人~9m3/人;
  (8)厅内任何位置上不得出现回声、多重回声、颤动回声、声聚焦和共振等声学缺陷。
  2.4荔枝大剧院的用材介绍
  根据音质计算,对于荔枝大剧院的室内用材进行了声学控制。
  (1)观众厅的吊顶应是一个封闭面,以避免产生耦合效应。在整体装饰设计的“LED漫天星光、光影如梦如幻”创意顶面的前提下,要求每个LED的空洞做好封堵,同时在这层满是灯光孔的上部再做一层GRG封闭顶面,整个顶面材料的面密度≥50kg/m2,以避免过多的低频声能被吸收。
  (2)观众厅的墙面,结合音质计算和体型分析,全部采用厚重的扩散造型,材料的面密度≥50kg/m2。   (3)栏板需要做扩散造型,避免反射声返回舞台,干扰演出,并采用厚重的扩散造型,材料的面密度≥50kg/m2。
  (4)观众厅地板面料为木地板,在龙骨间隙用轻料混凝土填实,以避免地板共振吸收低频。
  (5)座椅吸声系数吸声量在声学控制指标范围内。
  (6)舞台吸声处理,确保舞台的混响时间接近观众厅,避免耦合现象。
  (7)结合消声计算,设置暖通设备管路上的消声措施。
  (8)观众厅和舞台的围合墙体隔声量达到60dB。
  (9)观众厅和舞台均设置声闸,采用双道35dB隔声量的专业隔声门。
  2.5荔枝大剧院的计算机模拟
  在音质设计控制好用材的前提下,结合装饰设计方最终的室内方案和图纸,对大剧院进行了计算机模拟,以确保达到声学目标值。图9为荔枝大剧院的odeon模型,图10~图14为荔枝大剧院计算机模拟测色网格图,表1为荔枝大剧院计算机模拟结果。
  对观众厅14个接收点的模拟计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观众厅内各声学参量的网格分布图,关于本观众厅的音质效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对于满场条件下混响时间RT及其频率特性这一重要的音质评价指标,从模拟计算结果来看,观众厅的满场中频混响时间约1.13s,符合设计目标值。考察混响时间的频率特性:低频T30值相对中频T30值有一定提升,高频T30受到空气吸声的影响相对中频有一定的下降。
  (2)中频声场力度平均值Gmid为1.7dB,符合设计要求。
  (3)从观众厅内声场分布网格图可以直观地看出,观众厅内的声场分布相对比较均匀,最大最小声级的差值都在8dB以内,对于带有两层楼座的厅堂而言,即便是±4.5dB的差值,也是非常小的差别。再考察观众厅内相邻位置声级变化的趋势,可以看出声级变化是缓慢而连续的,这表明相邻位置的声级差异不明显,这也证明室内声场分布不仅是均匀的,而且不存在声聚焦、声共振等音质缺陷。
  (4)从明晰度Go来看,平均值C80(3)等于4.8dB,模拟结果符合设计目标值。此外,从其网格分布图可以看出,分布均匀,变化缓慢而连续。
  (5)清晰度平均值D50大于0.5,表明观众厅内具有良好的语言清晰度。其分布图显示该参量在整个观众席分布均匀,变化起伏较小。
  (6)各频带LF砰均值均大于0.15,这说明本观众厅侧墙形状对侧向声反射有一定的贡献,来自侧向的声反射会丰富听众的空间环绕感。
  通过对观众厅的室内音质计算机模拟计算结果的分析可知,混响时间T30、声场力度G、明晰度Cso等主要音质参量的模拟计算结果基本符合建声设计目标值。
  2.6竣工后的音质检测
  剧院整体项目建设完成后,进行了声学测试(空场),主要测试数据见表2。
  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1)混响时间测量结果:荔枝大剧院空场情况下,中频1.16s,低音比1.08。舞台上搭建乐罩后,空场情况下,中频1.48s,低音比0.91。
  结合业主要求,场内混响指标是1.20s±0.10s(满场),座位的空满场数值差距较小,混响基本在目标低限值。混响时间频率特性还是较好的,即低频有一定提升,中频基本平直,高频由于空气吸声可适当下跌。
  舞台上搭建乐罩后场内混响指标是1.40s±0.10s(满场),混响基本在目标低限值,但是乐罩的面密度过小,仅8kg/m2~12kg/m2,因此,收了较多的低频,频率特性较为平直、未能翘起。
  (2)通过明晰度的测量结果,显示音乐明晰度较高,音乐细节的可识别度较高。
  (3)语言清晰度达到了0.67,说明厅内语言声音的可识别度相当好。
  (4)本剧院观众厅测量结果声场力度、声场均匀度、初始时延间隙都符合国际上较好的剧院的响度要求。
  (5)本厅背景噪声达到NR-30的标准。
  3总结和思考
  荔枝大剧院投入运营一年来,成功举办各类演出近八十场,演出类型囊括了歌剧、交响乐、音乐剧、合唱、演唱会、戏曲、曲艺、歌舞晚会、电视综艺节目等大部分舞台演出形式。这些演出形式中,既有对电声依赖较强的流行音乐类节目,也有完全不使用电声系统的交响音乐会。总体来说,荔枝大剧院的声学设计充分满足了功能需要,演出的声音效果获得了国内外各演出团队的赞赏。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由于受建筑条件和装饰的限制,荔枝大剧院的声学性能还是有可以改进的地方,一是低频问题;二是电影扬声器侧墙开孔的问题;三是反声罩和声桥的衔接问题。
  (1)低频问题主要体现是流行音乐演出时,超低扬声器的能量无法均匀覆盖全场。
  (2)剧院在功能设计后期,又增加了一组电影放映用的环绕声扬声器,导致侧墙的开孔增加,削弱了侧向反射声。
  (3)由于剧院反声罩的结构和吊杆的结构限制,顶部反声罩无法同声桥衔接,导致交响乐演出时乐队前排的反射声能量较低。
  对一个兼容性比较强的演出场所进行声学设计时,需要厘清什么是最核心、最常用的功能,什么是兼顾的功能,并由此进行核心的声学指标的设计。如:(1)荔枝大剧院舞台原开口22m,此次根据功能需求调整为18m,并且对舞台及八字墙造型、扬声器安装空间、字幕屏安装点位进行了优化设计。这方面虽然牺牲了舞台应用于电视拍摄的灵活性,但是确保了核心的演出功能。(2)顶部及侧墙的造型设计与声学功能方面,优化了反射声,但是在电影扬声器開孔方面做了妥协。(3)座椅选型方面,在考虑舒适美观的基础上,严格把控了座椅的吸声性能。
  这些声学设计方面的坚持和妥协,最终体现在观众和演员的感受中。当然,声学设计也不是孤立的,如何在进行声学设计时兼顾剧院的其他功能和需求,比如观众的视觉体验、演出的舞美需求、灯光需求等,都有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价值。
  (编辑:薛云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46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