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题组练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练习在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它可以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但练习并不是做的越多越好。在平时教学中,针对教学重难点、学生学情等设计有对比性、灵活性、拓展性的题组练习,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经历再发现的过程,能帮助学生在旧知与新知之间建立联系。
  【关键词】题组练习 迁移能力 培养思维
  一、一次展示引发的思考
  展示课的课题是苏教数学教材二下中《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试上的引入环节,我安排了一组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练习,以及一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练习,并直接引出课题,但评课中反应这一环节题量偏大,且引入课题颇生硬,于是我便思考如何修改。
  我仔细研究了“想想做做”中的练习,希望从中得到启发。其中,第一道题组练习(如图1),它的作用是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过程,但前两道算式正好是第三道算式的口算过程,且补充一道“进位”题组,就可以正好拆分成“不进位”和“进位”两部分练习安排在相应例题后进行讲练结合,于是我进一步根据它的形式修改引入环节(如图2),这样大大精简了引入环节的练习且自然引出课题。
  二、一次思考带来的发现
  所谓“题组”,它是指以一定的教学内容为规定性的,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取向的一组习题。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尝试中发现,要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1.“量”与“质”相平衡。“量”即指题量也指题目的变式程度,“质”即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基于教学内容、学生发展需要等因素,设计一定数量的有序的题组练习比解答大量重复无序的练习更能提高学习效率和思维水平。
  2.追求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练习中如果单纯的做题,虽然也能发现一般结论,但只达到知识层次的目标,却忽略能力层次的目标。布鲁纳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系起来,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充分挖掘题组的内涵,发挥题组的功能。
  3.“升级”和可持续相互依存。根据学生的学情、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等,将练习逐步“升级”,设计创新性,拓展性的题组练习,为学生搭建一个步步攀升的梯子,激发学生好胜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培养自主探索思考的习惯,让“升级”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助力。
  三、一次发现呈现的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最清楚教学的重难点,也最清楚学生易混淆,易出错,难理解的知识,而这些都是教师创造题组的来源。
  1.对比题组,理清区别。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时,我有过这样的感受:学生表面看来掌握不错,并能简单运用,但题目稍灵活就无从下手。于是,我安排了对比性题组,引导学生对“用小棒围长方形”和“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问题进行观察和比较。
  【案例1】
  (1)如果用18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拼成长方形,有几种拼法呢?请在方格中画出它们吧。当长为厘米,宽为厘米时,长方形周长最短;当长为厘米,宽为厘米时,长方形周长最长。
  (2)如果用18根长1厘米的小棒围长方形,有几种围法呢?请在方格中画出它们吧。
  将似同非同的两题编为一组,引导学生去研究比较,帮助学生弄清它们的差异,获得对知识更深入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变式题组,灵活思维。
  【案例2】
  (1)打字员小李要完成一份230页的稿件,第一天打了24页,第二天打的页数是第一天的2倍,还剩多少页?
  (2)打字员小李要完成一份230页的稿件,第一天打了24页,第二天打的页数是第一天的2倍,第三天要从第几页打起?
  (3)打字员小李要完成一份稿件,第一天打了24页,第二天打的頁数和第一天同样多,第三天要从第几页打起?
  结合苏教版三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笔者设计了这道题组。这组题目的条件完全相同,只是改变了问题,笔者的设计目的是想提醒学生解决问题时要分析数量关系,要找有关联性的条件,在这过程中会发现有时题目中的条件并非全都与问题相关。
  3.拓展题组,提高能力。设计拓展型题组,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解决“吃不饱”的问题,也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闵建元.关注题组练习 让学生经历发现之旅[J].新课程学习,2012,(08) :13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86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