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山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状况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农村居民尤其是广大贫困山区的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领域,关系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也关系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晋北山区灵丘县为例,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状况入手,分析山区农村居民消费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思考了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山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04-0048-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124        文献标志码:A
  1  灵丘县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
   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是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能够反映一个时代下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们的幸福指数。消费结构分为实物和价值两种表现形式。实物形式是指人们消费各种不同种类消费资料的数量;价值形式是指以货币的形式表现出人们消费各种类型消费品的比例关系。以价值形式为例,2017年灵丘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 271元,食品在消费支出项目列第一位,消费额为2 414元,占33.2%;居住列第二位,消费额为1 410.6元,占比为19.4%;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列第三位,消费额为1 134.2元,占比为15.6%;衣着消费支出列第四位,消费额为690.7元,占比为9.5%;交通通讯列第五位,消费额661.6元,占比为9.1%;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列第六位,消费额为632.5元,占比为8.7%;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列第七位,消费额为262元,占比為3.6%;其他消费支出居末位,消费额为65.4元,占比为0.9%。
  2  灵丘县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存在问题
   通过对灵丘县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农村居民的生活基本上度过了贫困和温饱期,逐步向小康社会迈进。但与城镇居民消费状况相比,农村居民消费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1]。
  2.1  农村居民消费可支配收入水平偏低
   统计资料显示,2017年灵丘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 271元,与山西省农村居民人均8 424元、全国农村居民人均10 955元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与同时期、同地区的城镇居民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2007年灵丘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 100元,农村居民只有2 492元,2017年灵丘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 5562元,农村居民只有7 271元。由此可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长期处于低位,其消费结构状况很难改变。
  2.2  恩格尔系数相对较高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目前,恩格尔系数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消费水平和消费状况的重要指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灵丘县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7年的44.5%下降到2017年的33.2%,下降幅度较大,但不论是纵向或者横向相比,系数还是比较高,反映了灵丘县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还不太合理,主要集中于对食品的单一消费上,消费结构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2.3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缓慢
   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成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障碍性难题,数据表明:灵丘县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消费层级不断拉大。2017年灵丘县农村居民衣食住生存型消费比例为64.2%,服务型消费比例为35.8%;灵丘县城镇居民生存型消费比例为53.5%,服务型消费比例为46.5%。由此可见,城镇居民在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耐用品拥有量、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方面消费的支出总量和比例超过农村居民。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仍然以生存型的实物性消费为主,服务型消费支出比重偏低,造成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迟滞性。
  3  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
  3.1  经济因素
   凯恩斯认为,消费量的决定因素是家庭收入。改革开放以来,灵丘县农村经济显著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2007—2017年增长近3倍,在满足其基本消费支出后,剩余大量资金用在服务性消费项目上,而且在消费项目中更注重消费品及其服务的质量和品质。生存型消费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比重不断上升,消费结构也得到相应改善[2]。
  3.2  地域因素
   灵丘县地处晋东北山区,四面环山,交通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落后。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消费结构。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条件有所改善,但地域环境仍然是制约因素。2007—2017年,灵丘县农村居民生存型消费比重由75.3%下降到64.2%,下降了11.1个百分点,而城镇居民生存型消费由65.8%下降到53.5%,下降了12.3个百分点。显而易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比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迟缓得多。
  3.3  文化因素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影响,形成了一种陈旧和单一的消费观念,过度集中在吃、住等基本消费上,消费结构趋同现象比较严重。如崇尚节俭消费、量入为出,耻于借贷消费、超前消费;热衷于赌博消费、迷信消费、人情消费、攀比消费等不健康的消费方式,所有这些都造成了一定的消费心理障碍,不利于消费结构的改善。此外,消费结构与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和年龄层次有一定的相关性,相对来说,文化程度越高、年龄越低的消费结构更趋合理。
  3.4  社会因素
   除了以上3种因素外,社会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相比,收入偏低且不稳定,加上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方面比城镇欠缺,使农村居民在心理上安全感不足,有较强储蓄意愿,消费意愿相对较低,加之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缺乏信贷支持,因此很多农村居民消费心理谨慎,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轻易消费的。近年来,婚娶、生育、教育、医疗等费用逐年加大,更降低了农村居民消费意愿。同时,农村市场发育不足,市场管理不善,流通渠道不畅,假冒伪劣商品乘机下乡,打击了广大农民的消费信心。   4  优化山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对策建议
  4.1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打基础
   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是提高消费水平、变化消费结构的根本途径。因此,要采取多种措施,开辟多种渠道,想方设法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一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变山区劣势为优势,搞好山区资源农业综合开发,大力发展扶贫产业,进一步夯实农民的创收基础。二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力的就业,可以输出到国内甚至国外去就业,拓宽农民增收门路。三是汇集各种社会力量,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完善兜底保障制度,提高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夯实其经济实力,增加消费信心,从而促进其消费结构的改善和消费水平的提升。
  4.2  引导正确的消费观念,为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营氛围
   消费观念的形成和变革,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因此,要充分发挥电视、网络、报刊等大众媒体的作用,宣传市场经济和科学消费的知识,引导农村居民逐步树立现代的消费理念,摒弃自给自足、安于现状的传统消费观,自觉抵制赌博消费、人情消费、迷信消费等不健康的消费方式,逐渐树立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及注重精神满足的新观念。在引导农村居民合理消费、转变消费观念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年龄层、文化层、收入层的农村居民进行引导,年轻、有文化、收入较高的农村居民要远离陋习,选择健康有益的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方式,中老年、收入偏低的居民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基础上适度增加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农村居民素质,树立正确的消费导向,而且还可以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建环境
   首先,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交通、供水、供气、供电、物流、信息、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城鄉一体化协同发展,为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其次,在加强农村硬件建设的同时,软件也要跟上去,要探索适应农村市场特点和农村居民购买习惯的营销模式和市场体系,沟通城乡流通渠道,开拓农村市场,把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营销模式向广大农村延伸,提高消费层级,保障农村居民能方便快捷地享受物美价廉的服务和物品[3]。
   再次,要加强农村市场的监督管理,加快消费品升级换代,杜绝假冒伪劣商品坑农、骗农的现象发生。
  4.4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创条件
   首先,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水平和医疗保险水平,加强农村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改善农民工待遇,解决社会保险问题,解除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使其消费更放心。
   其次,鼓励金融单位在农村尝试性建立适合农村居民的个人信用体系,搭建农村消费信贷平台,推出小额消费贷款信用产品,一方面可以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另一方面也可以积极响应国家扩大消费拉动内需政策。
  参考文献:
  [1]高莲莲.农民消费结构变化分析[J].吉林农业,2010(6):31.
  [2]牛津.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分析[J].金融经济,2013(6):117.
  [3]王珊珊,王德勇.浅析农民消费结构变化[J].商业研究,2005(11):144-1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00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