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不同棱型、不同株高大麦品种混种的增产效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为了探索不同棱型、不同株高大麦品种混种的增产机理及效果,以保山市大面积推广的多棱品种保大麦14号、二棱品种82-1为材料,设5个处理,連续2年进行单种和混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混种能充分利用空间、利用光能,使群体合理分布,具有充足的“源”,比单种增产1.0%~13.9%;混种能减轻倒伏;二棱品种82-1与多棱品种保大麦14号混种基本苗最佳比例为6 ∶4(折合种子质量约为7 ∶3)。
  关键词:不同棱型;不同株高;大麦;混种;比例;增产效果
  中图分类号: S512.304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0)04-0095-04
  收稿日期:2019-01-04
  基金项目: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编号:CARS-05)。
  作者简介:赵加涛(1983—),男,云南腾冲人,农艺师,主要从事啤饲大麦育种与示范推广工作。Tel:(0875)2213421;E-mail:zhaojiatao1234@126.com。
  混种是将生育期相近、农艺性状相似、抗性基因不同的品种按一定的比例混合种植[1]。混种是我国农业遗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集约化的一种传统技术,已成为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作物高产、高效、持续增产的主要技术措施。混种可增强株型和群体间的补偿性,改善群体受光状态,充分利用空间,达到增产的目的,同时还能减轻病虫害发生率以及有效解决倒伏问题[2-3]。
  传统意义上的混种是指种间作物之间的组合,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的发展,种间混种的弊端日益凸显,逐渐向种内混种演变,玉米、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的混种已有不少报道[4-8]。史振声研究表明,多个玉米单交种混合播种,如果搭配得当,有增产可能[9];杨利荣等研究表明,玉米不同品种混种比单种增产15%以上[10];刘传增研究表明,2个水稻品种混种能增强抗倒伏能力,增加结实率,从而增加产量[11]。王永宏等研究表明,利用高油玉米与普通玉米混种,不但能提高玉米产量,还能增加玉米含油量[12];陈企村等研究表明,不同小麦品种混种,能降低锈病病情指数,防效达57.7%[13];赵磊等研究表明,不同小麦品种混种,不但能增加产量,还能减轻病害29.6%~81.9%[14];姜延涛等研究表明,不同小麦品种混种对白粉病防效达1.23%~56.65%[15];王全亮等研究表明,两系混种较单一种植感病品系对小麦黄矮病的平均相对防效为56.71%~75.56%,且抗病品系种植比例越大,防治效果及产量表现越好[16];周玉乾等研究表明,不同水稻品种混种不但能提高产量,同时还能显著控制稻瘟病[17];孙振宇等研究表明,品种混种,随着抗病品种比例的增加,能有效抑制条锈病扩展,降低病情[18]。
  前人研究表明,玉米、水稻、小麦、大麦等作物不同品种混种,能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光能,不但能提高作物产量,还能增加抗倒伏能力、增强抗病性和提高作物品质。不同作物混种的最佳比例也有学者在研究,徐信光等研究表明,大麦高、中秆2个品种按3 ∶7比例混合种植,比单种增产显著[19];石培春等研究表明,新小黑麦4号与新小黑麦5号混种比例为2 ∶8时产量最高[20];唐永金研究表明,小麦品种111-36与绵农7号混种比例为2 ∶8时产量最高[21]。但在大麦上采用不同棱型、不同株高品种混种来提高产量报道较少,为了进一步提高土地、光能利用率从而提高产量,本试验以不同棱型、不同株高大麦品种为材料进行单种和混种比较试验,以研究其混种的增产效应及最佳混种比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参试品种为云南省保山市大面积推广的多棱品种保大麦14号(株高100~110 cm)和二棱品种82-1(株高75~85 cm)。
  1.2 试验设计
  设5个处理:处理1(单种82-1),处理2(单种保大麦14号),处理3(82-1 ∶ 保大麦14号基本苗比为5 ∶5),处理4(82-1 ∶ 保大麦14号基本苗比为6 ∶4),处理5(82-1 ∶ 保大麦14号基本苗比为7 ∶3)。按基本苗270万株/hm2计,计算单位面积播种量,播种前按比例称取种子后充分混合,重复3次,共15个小区,小区面积13.33 m2,四周设保护行。2016—2018年连续2年在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小永村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田实施。
  1.3 试验实施
  试验田选于保山城郊板桥镇板桥村,前作水稻,土质沙壤,肥力中等,海拔1 665 m,常年年均温15.6 ℃,常年降水量974.2 mm。刨墒种植,拉线条播,当年11月13—16日播种。施肥:有机肥6 000 kg/hm2,尿素300 kg/hm2,普钙450 kg/hm2,硫酸钾90 kg/hm2,硼肥30 kg/hm2,混合撒施后接着播种,播后用耙子镇打墒面,碎土盖种盖肥。灌水后撒施尿素300 kg/hm2作分蘖肥。全生育期灌出苗水、分蘖水、抽穗扬花水;用5%唑啉草酯乳油(爱秀)加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混合兑水喷雾防除杂草1次;用0.5%藜芦碱乳油加98%磷酸二氢钾兑水喷雾防治蚜虫及叶片喷施1次。翌年5月1—5日收获。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结果
  方差分析结果(表1)表明,年份内区组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年份间、处理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处理×年份间不显著。由表2可知,处理4 2年平均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他4个处理,处理5极显著高于处理1、处理2;处理1、处理2、处理3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处理3产量均比处理1、处理2增产。处理4单产最高,为8 124.8 kg/hm2,比单种82-1增产993.0 kg/hm2,增产率为13.9%;比单种保大麦14号增产909.8 kg/hm2,增产率为12.6%。其次是处理5,单产为7 476.8 kg/hm2,比单种82-1 增产345.0 kg/hm2,增产率为4.8%;比单种保大麦14号增产261.8 kg/hm2,增产率为3.6%。处理3产量居第3位,单产为7 284.8 kg/hm2,比单种82-1增产153.0 kg/hm2,增产率为2.1%;比单种保大麦14号增产69.8 kg/hm2,增产率为1.0%。从2年试验结果看,82-1混种保大麦14号最佳比例为6 ∶4(种子质量比约为7 ∶3)。   2.2 产量构成因素
  2.2.1 有效穗 由表3可知,在基本苗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处理1有效穗数为657万个/hm2,居第2位。处理2有效穗数最少,仅为427.5万个/hm2。处理4有效穗数最多,为667.5万个/hm2,其中二棱品种82-1贡献451.5万个/hm2,比按单种82-1处理的60%增加57.3万个/hm2;多棱品种保大麦14号贡献216.0万个/hm2,比按单种保大麦14号处理的40%增加45.0万个/hm2。处理5居第3位,为642.0万个/hm2,其中二棱品种82-1贡献514.5万个/hm2,比按单种82-1处理的70%增加54.6万个/hm2;多棱品种保大麦14号贡献157.5万个/hm2,比按单种保大麦14号处理的30%增加29.3万个/hm2。处理3居第4位,为610.5万个/hm2,其中二棱品种82-1贡献361.5万个/hm2,比按单种82-1处理的50%增加33.0万个/hm2;多棱品种保大麦14号贡献249.0万个/hm2,比按单种保大麦14号处理的50%增加35.3万个/hm2。混種能增加有效穗数,不同棱型品种的有效穗数比按单种处理乘以混种比例的值略高。混种由于充分利用空间,叶面垂直分布合理,田间通风透光性好,从而可增加有效穗。
  2.2.2 穗实粒数 由表3可知,2年平均穗实粒数最多的是处理2,为52.0粒/穗;其次是处理3,加权平均为34.7粒/穗(其中多棱品种51.9粒/穗、二棱品种23.9粒/穗),较单种82-1增加10.6粒/穗;再次是处理4,加权平均为33.1粒/穗(其中多棱品种52.4粒/穗、二棱品种23.9粒/穗),较单种82-1增加9粒/穗;处理5居第4位,加权平均为30.8粒/穗(其中多棱品种52.9粒/穗、二棱品种23.9粒/穗),较单种82-1增加6.7粒。由于混种充分利用空间,通风透光性好,光合作用增强,混种处理中的二棱品种穗实粒数比单种二棱品种处理穗实粒数略低,但由于混种处理中多棱品种充分利用了空间,穗实粒数较单种多棱品种增加了1粒/穗左右,故混种处理穗实粒数较多。
  2.2.3 千粒质量 由表3可知,2年平均千粒质量最低的是处理2,为32.2 g;最高的是处理1,为43.9 g;其次是处理5,为39.1 g,较单种保大麦14号增加6.9 g;再次是处理4,为37.4 g,较单种保大麦14号增加5.2 g;处理3居第4位,为35.6 g,较单种保大麦14号增加3.4 g。由于二棱品种千粒质量高于多棱品种,在多棱品种中混种二棱品种,混收后,千粒质量较单种多棱品种有所增加,2年试验结果表明,混播比单种多棱品种千粒质量增3.4~6.9 g。
  2.3 抗倒伏性
  由表3可知,处理1无倒伏;处理5倒伏较轻,倒伏面积为1.7%;处理2倒伏严重,倒伏面积达55.0%;处理3倒伏面积次之,为40.7%;处理4倒伏较轻,倒伏面积仅为9.4%。表明适当比例二棱与多棱大麦混种能减轻多棱大麦倒伏,抗倒伏的矮秆品种能为不抗倒伏的高秆品种提供一个支撑点,有效减轻倒伏。
  3 讨论与结论
  混种能充分利用空间,使群体合理分布,具有充足的“源”。混种处理中,不同棱型品种的有效穗数比按单种处理乘以混种比例的值略高,多棱品种的有效穗数比按单种处理乘以混种比例的值增加35.3万~45.0万个/hm2,特别是处理4增加值达45.0万个/hm2;二棱品种的有效穗数比按单种处理乘以混种比例的值增33.0万~57.3万个/hm2,特别是处理4增加值达57.3万个/hm2。穗实粒数比单种二棱矮秆品种增加6.7~10.6粒/穗,千粒质量比单种多棱中高秆品种增加3.4~6.9 g,单产比单种二棱矮秆品种增加153~993 kg/hm2,比单种多棱中高秆品种增加69.8~909.8 kg/hm2。同时,混种还能减轻倒伏。
  不同棱型大麦混种增产的原因,一是由于株高差异,充分利用空间,有效穗数比按单种处理比例折算值略高;二是品种间株型互补,改善了通风透光条件,穗实粒数与千粒质量比混合比例折算值略高;三是有效解决倒伏问题,矮秆抗倒伏品种对中高秆倒伏品种起到支撑作用,从而减轻倒伏。不同棱型大麦混种具有一定增产效应,本试验表明,82-1 混种保大麦14号最佳比例为6 ∶4(种子质量比约为7 ∶3),不同品种混播的增产作用机理和最佳混种比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大麦不同品种混种时,选择品种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2个品种生育期要相同或相近,相关农艺性状相似;二是选择二棱矮秆品种与多棱高秆品种相互搭配,2个品种株高差在25 cm以上,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自然资源;三是2个品种抗病性要互补,其中1个品种最好为抗病品种,不能2个品种均感同一种病害;四是混种时矮秆品种所占比例要大于高秆品种,才具备优良的受光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少峰,饶文芳. 混植对油菜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耕作与栽培,2001(2):18,24.
  [2]孔 星. 优质稻混种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3]袁 烨,刘国华,陈立云. 作物混种研究进展[J]. 作物研究,2008,22(增刊1):381-385.
  [4]王东建,杨国敏,吴承来. 小麦不同类型品种混种竞争效应分析[J]. 山东农业科学,2008(7):16-18.
  [5]傅兆麟. 麦类作物种内混作研究概述[J]. 麦类文摘,1994,14(5):1-3.
  [6]李燕娥,解红娥,任平合,等. 不同小麦品种混播产量效应初报[J]. 山西农业科学,1997,25(1):28-29.
  [7]张新军,吕润海,梁卫理. 麦类作物不同品种混合群体的生产性能评述[J].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8):146-149.   [8]傅秀林,吴长明,金京花. 水稻不同抗瘟类型品种(系)混植组合体的选配研究I.选配程序和方法[J]. 吉林农业科学,1996(3):27-29.
  [9]史振声. 多个玉米单交种等量混种与单种的产量比较和主要性状分析[J]. 种子,1989(1):35-38.
  [10]杨利荣,杨继琼. 西山区不同玉米品种混种与单种的产量比较[J]. 农业与技术,2017,37(6):38.
  [11]劉传增. 粳稻龙粳31号、龙粳39号混种高产栽培技术[J]. 中国种业,2015(6):80-81.
  [12]王永宏,沈强云,刘 萍,等. 高油玉米与普通玉米混种应用效益的评价[J]. 玉米科学,2003,11(4):50-52.
  [13]陈企村,朱有勇,李振岐,等. 小麦品种混种对条锈病发生程度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5):119-123.
  [14]赵 磊,孙振宇,黄 冲,等. 小麦品种混种对条锈病控制效果及产量影响的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15(5):49-54.
  [15]姜延涛,许 韬,段霞瑜,等. 品种混种控制小麦白粉病及其对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15,41(2):276-285.
  [16]王全亮,于勇谋,曹亚萍,等. 两系混种防控小麦黄矮病技术研究[J]. 中国植保导刊,2018,38(1):52-54,61.
  [17]周玉乾,寇思荣. 两个玉米品种混种增产潜力研究[J]. 农业科技通讯,2011(4):115-116.
  [18]孙振宇,黄 瑾,张 勃,等. 品种混种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效果[J]. 甘肃农业科技,2014(8):7-9.
  [19]徐信光,许开华,戴忠保,等. 大麦不同株高品种混播增产效应及其技术的研究[J]. 浙江农业科学,1992(2):64-66.
  [20]石培春,石国亮,陈亚南,等. 混种密度比例对小黑麦品种竞争系数的影响[J].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9(3):265-268.
  [21]唐永金. 混种密度比例对小麦品种竞争系数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2):534-53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47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