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示范点空间布局特征及影响因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运用时间可达性、最邻近分析、地理集中指数等多种分析方法,从空间角度研究武汉城市圈农业示范点的结构特征,结果发现,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征。从城市基础条件、交通布局、河流水系、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角度分析不同因素对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影响,结果发现,地市之间以及农业旅游示范点之间交通连接性较弱,农业旅游示范点对资源的依赖性强且农业旅游特色彰显不足。应完善交通网络布局,提高各地市和农业旅游示范点之间的通达性;创新经营模式,挖掘文化内涵,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旅游新形式;加强区域联合,促进武汉城市圈农业示范点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空间布局;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0)02-0026-07
  收稿日期:2018-10-27
  作者简介:巩琦敏(1994—),女,甘肃敦煌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农业旅游、旅游地理信息系统。E-mail:584224469@qq.com。
  通信作者:王 林,副教授,主要从事饭店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wanglinwh@tom.com。
  “十三五”规划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农业旅游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中所占比重越来越不容小觑。湖北省于2009年明确了以旅游部门为指导,以农业部门为主导的推动机制,并自2010年起开展农业旅游示范点评比活动;2012年年底推出了武汉及鄂东南线、宜恩线、汉十线、江汉平原线等4条休闲农业旅游线路,在此基础上把农业旅游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休闲农业的积极发展带动了各种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同时拓宽了农民就业面,是农民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据统计,到2016年年底,全省年营业收入超过15万元的休闲农业点有4 200多家,接待游客4 600多万人次,吸纳农民就业78万人,休闲农业综合收入近150亿元,数据来自湖北省旅游發展委员会网站(http://lyw.hubei.gov.cn/)。
  1 研究现状分析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农业旅游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农业旅游的开发[1]、分类[2]、影响[3]以及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4]、农业旅游的目的地空间布局[5]、城郊欠发达地区的农业旅游开发[6]等方面。Dernoi认为,农业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的一种形式,其兴起可以追溯到一个世纪以前[7];Frater也认为,农业旅游在欧洲的一些国家(例如奥地利)已存在了至少100年[8]。Catalino等依据旅游者对农业旅游的喜好水平、阻碍他们进行农业旅游的因素、消费意愿的表现3个方面,对农业旅游者进行分类[9]。Akpinar指出,农村地区应该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发展农业旅游,使农业以及旅游业向着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10]。
  目前,国内进行相关研究的学者从自己的研究对象和专业出发,针对农业旅游分别提出了很多存在一定差异的概念。鲁怀坤等认为,休闲农业是依托于农业项目,以大中城市游客为服务对象,以满足游客需求为中心的现代农业[11]。戴美琪等认为,农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行方式,能够满足城市旅游者度假、休闲、体验、求知等旅游需求[12]。杨德云运用分形理论关联维数研究了我国200个国家级乡村旅游和休闲旅游示范点的各分区空间结构特征,并提出了优化建议[13];庄智梅等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福州市农业旅游地的总体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福州市农业旅游地的数量随与城市中心距离的变化而变化[14];刘笑明等在西安市观光农业空间布局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了聚类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在空间上将西安市观光农业划分为“四带两区”[15];现有研究通过从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对农业旅游的作用价值进行深入探讨得出,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拓宽旅游业发展空间,优化农村产业布局,增加农民收入[16],促进城乡互动,减小城乡差距[17];同时可加强村落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18],并且对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有很大帮助。
  武汉城市圈位于湖北省东部,又称武汉“1+8”城市圈,是指以中部地区最大城市武汉市为圆心,覆盖黄石市、鄂州市、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等周边8个大中型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地处我国中西部的结合部,区位优势明显,腹地广阔,既位于长江流域的中部,也位于中部地带5省的中心位置。武汉城市圈人口数占湖北省总人口数的51.7%,农业总产值占45.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占 6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60.6%,实际利用外资占 80.9%,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武汉城市圈内农业历史悠久,农业发展体系健全,且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源支撑。
  综上所述,关于农业旅游的研究在方法和内容上均有很大进展,但对武汉城市圈区域农业旅游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发掘其典型特征,有利于为其他地区的农业旅游发展提供借鉴;研究其空间布局及特征,有利于为当地的农业旅游提供优化意见,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保护。因此,有必要从空间角度更加全面地对区域尺度上的农业旅游发展状况进行探讨。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2.1.1 时间可达性评价方法 可达性表征区域内任意一点到达中心点的距离,主要分为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本研究选用时间距离法来度量可达性,该方法涉及因素少,计算简单,易于理解,适用于宏观层面的可达性评价,具体计算公式为:
  式中:Ai为农业旅游示范点i的可达性;j为区域中的栅格;n为武汉城市圈内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数目;Tij是从i节点到j栅格的最短时间距离;Ai值越小,说明农业旅游示范点i的可达性越好,反之,可达性越差。   2.1.2 最邻近分析 最邻近指数是表示点状事物在地理空间上相互邻近程度的地理指标。将所测定空间上的各个点与其最邻近点之间的距离ri进行平均计算,即可得到各个点之间的平均最邻近距离ri。在点状要素空间分布类型中,集聚分布的最邻近距离最小,随机分布居中,均匀分布最大。
  2.2 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的农业旅游示范点包含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湖北省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这些示范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反映区域农业旅游发展的潜力和水平。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数据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网站(https://www.mct.gov.cn/),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数据来源于中国休闲农业网(https://www.cnxxnyw.com/),此外,武汉城市圈各地市的GDP和旅游接待人数数据分别来自《湖北统计年鉴》(2017年)和《湖北旅游统计便览》(2017年)。
  3 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空间布局特征
  3.1 空间总体分布特征
  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数据来自于百度的坐标拾取系统,根据各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经、纬度坐标,基于ArcGIS软件的坐标查找工具标出农业旅游示范点位置,并利用点状要素生成工具进行矢量化处理,得到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数据。基础地理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https://www.ngcc.cn/)的1 ∶400万数据库,包括城市、地市界线、地级市等要素,所有的基础地理数据均采用北京54坐标系,投影坐标系为兰伯特投影。2010年共有1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2017年达到65个,其中武汉市、黄冈市、咸宁市分布较多,潜江市、天门市等分布较少(图1)。
  武汉城市圈的总面积为5.78万km2,选取的农业示范点数量为65个,根据公式(2)可以得出,农业旅游示范点理想随机分布的理论距离为 18.674 km。利用ArcGIS软件中的Point Distance工具测量各个农业旅游示范点与其最邻近示范点的实际最邻近直线距离ri(i=65),得平均最邻近距离约为 16.873 km。最邻近指数R=0.913 2<1,即实际最邻近距离小于理论最邻近距离,由此得出,武汉城市圈65个农业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
  3.2 基于时间可达性的农业旅游示范点空间格局特征基于武汉城市圈现有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5个等级道路构建武汉城市圈内的交通网络,根据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平均行车速度(表1),计算农业示范点的时间可达性,并运用ArcGIS软件进行空间表征。
  武汉城市圈农业示范点的平均时间距离集中于2.76~3.15 h之间,其中,旅游交通可达性最好的城市为武汉市,作为省会城市,武汉市有很好的交通网络系统作为依托,加上良好的区位优势,为武汉市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其次为黄冈市,黄冈市是武汉城市圈示范点较多的城市,但分布较为分散,多位于市界处,除黄冈市本地人外,也有很多周边城市的游客。相比之下,潜江市、仙桃市、天门市的旅游交通通达性较差,农业旅游示范点分布虽较为集中,但是可达性较弱,不能很好地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前来参与农业旅游项目。武汉城市圈内的农业旅游示范点应该依托自身的交通路网优势,将各地市的农业旅游资源进行进一步整合,合理规划其布局结构,使各个城市之间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从表2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通达性整体空间分布均匀,且具有稳定性。2000—2010年全局Morans I系数介于0.69~0.95之间,说明武汉城市圈相邻的城乡节点间通达性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在空间上呈现集聚格局,时空距离通达性总体良好,且在2017年又有了明显提升,这对于促进农业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3 农业旅游示范点服务范围的空间特征
  可达性不仅可以测算出武汉城市圈农业示范点的可达性时间,还可以展示出各个农业示范点服务范围的空间特征。本研究对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服务范围进行划分,可以得出一个基于连续面域的农业旅游示范点可达性扩散图,在等时间面域圈面上的点到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时间是相等的。从图2可以看出,武汉、咸宁、黄冈3市的交通便捷,位于这3个地市的农业旅游示范点服务范围较大。因而,划分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服务范围的依据是武汉城市圈内每个栅格点被划入可到达的最近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服务范围。在此过程中,由于数据栅格化后,每个栅格的大小相对于武汉城市圈的面积足够小,所以可以视为整个范围为均值区域。若要有效扩展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服务范围就需提高示范点的时间可达性。
  从图3可以看出,黄冈市的农业旅游示范点服务范围明显大于其他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黄冈市的示范点分布较为分散,因此每个示范点在理论上的服务范围覆盖面较广,且各示范点在空间上缺少竞争。在加入铁路和主要公路分布后,可以看出,服务范围跟交通网布局有明显的相关性,主要交通节点也是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服务核心区,由此可见,交通是影响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一个重要因素。
  3.4 武汉城市圈农业示范点市域空间分布特征
  武汉城市圈各地市的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都有所差异,所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分布类型也有所不同, 通过对最邻近指数的计算可以判断具体分布类型。
  从表3可以看出,除武汉市、孝感市、仙桃市、潜江市外,武汉城市圈其他地市的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分布类型均为均匀分布。仙桃市和潜江市由于地理面积偏小,农业旅游示范点数量偏少,因此呈现很明显的集聚分布。而武汉市和孝感市农业示范点则由于交通、地理环境、水域等其他因素而呈现集聚分布特征。
  3.5 空间集聚特征
  3.5.1 地理集中指数 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总数为65个,武汉城市圈地级市数9个,将相关数据代入公式(4)得到,地理集中指数为26.87;若65个农业示范点平均分布于各地市, 则每个地市的示范可以看出,各地市实际地理集中指数略大于假设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在武汉城市圈各地市平均分布下的地理集中指数,因此,武汉城市圈各地市省级农业旅游示范點呈现出较集中的分布状态。   3.5.2 基尼系数 将相应数据代入公式(5)中,经过计算得出,基尼系数为0.933 9,农业旅游示范点分布均匀度为0.087 3。计算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示范点在9个地市中呈集中分布,且分布均匀度很低,仅为0.087 3。
  3.5.3 不平衡指数 经计算得出,不均衡指数为0.324 3,小于0.5,说明65个农业示范点在武汉城市圈的9个地市中分布不均衡。根据农业示范点在各地市的分布状况,以各地区为横坐标、以不平衡指数累计百分比为纵坐标,绘制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示范点洛伦兹曲线图(图4),其弧度越大则表示均衡程度越低。
  点状要素在空间上呈凝聚型分布,并不能反映其在空间上的集中程度。武汉城市圈内各地市农业旅游资源丰富程度不同,且交通等其他条件也存在差异。通过洛伦兹曲线的弧度较大可以得出,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示范点分布不均衡,其中武汉市、咸宁市、黄冈市的农业旅游示范点数量达到整体布局的60%,而潜江市、天门市、仙桃市等的农业旅游示范点分布很少,说明其分布的均衡度很低。
  4 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示范点空间布局影响因素
  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示范点在地域空间上呈集聚分布状态,并且各地市间分布较为不均。农业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结合的产物,它的发展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与此同时, 旅游业由于具有脆弱性和复杂性特征,易受到政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的发展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受各地市多重因素的制约。本研究主要从城市布局、交通网络、河流湖泊和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不同因素对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示范点空间布局的影响。
  4.1 城市布局对农业旅游示范点空间布局的影响
  从图2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示范点较多的城市有武汉市、黄冈市、孝感市和咸宁市,说明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分布和所在城市的人口、面积、文化背景有关,人口多、面积大的城市,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数量也较多。以武汉市为例,虽然武汉市面积不及黄冈市,但人口远远高于城市圈内其他城市,且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更大,尤其是身处城市的人们,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使他们更加需要通过旅游来缓解压力,农业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贴近田园生活的旅行方式,更容易获得城市人的青睐;并且由于农业旅游点的位置大多位于城市近郊,方便人们周末出行。黄冈市占据了面积优势,适合发展农业旅游的资源更多。
  武汉市农业示范点数时量从2010年的5个增加到2017年的13个,黄冈市从2010年的2个增加到14个,发展都十分迅速,这与武汉市、黄冈市的人口、面积等资源优势息息相关。
  4.2 交通对农业旅游示范点空间布局的影响
  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发展和交通网的分布联系紧密,人们在出行时会更倾向于选择交通便捷的目的地。从图5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内公路运输系统发达,出行便捷,是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展迅速的原因之一。武汉城市圈的农业旅游示范点数量由2010年的13个发展到2017年的65个。在此期间,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节点通达性指数极大值由1.531 8上升到1.673 8,说明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发展离不开良好交通运输能力的支持。农业旅游的主要出行方式为自驾游,依托于公路,因此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分布和公路网的分布密切相关。76%农业旅游示范点分布于公路沿线或交通便捷的市郊区域,进一步提高武汉城市圈城乡公路的通达性对于发展农业旅游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3 水系对农业旅游示范点空间布局的影响
  湖北省有“千湖之省”的美誉,武汉城市圈内的湖泊星罗棋布,河流遍及整个区域,湖泊河流是发展农业旅游不可或缺的因素。从图6可以看出,84%的农业旅游示范点分布在河流沿线或者湖泊沿岸,天然的水域不仅對于农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对于旅游开发更是得天独厚的条件。很多农业旅游在加入水体活动后,对游客的吸引力都会大大加强,景区与游客互动的加强有利于游客的二次造访,进而对游客保持可持续的长久吸引力。在水系发达地区农业旅游发展更为迅速,农业旅游示范点数量增长更快,说明农业旅游依托于水资源发展更加具有生命力。与此同时,农业旅游也应该重视环境保护和水体保护工作,在发展农业旅游的同时,确保环境和农民的正常农业生活不受影响。
  4.4 区域经济和旅游发展水平对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影响
  “十二五”期间武汉城市圈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均实现了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4.63%和19.35%。在此基础上,2017年武汉城市圈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了29.78%。日益增长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农业旅游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为了更好地说明武汉城市圈经济与农业旅游示范点间的关系,选取3项指标,即武汉城市圈内各地市农业示范点分布、地区生产总值、旅游收入进行分析,并利用ArcGIS软件得到图7。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重中之重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容小觑,从图7可以看出,武汉市、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旅游业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20%~24%。旅游业和地区经济协同发展,互利互惠,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越高,从而进一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在农业旅游方面更是如此,在高强度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中,农业旅游带给人们的乡村田园生活体验,能够让人们放松心情,体会另一种慢节奏游玩方式,而不是其他旅游活动中匆忙的赶景点。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城市,农业旅游的发展速度越快,农业旅游示范点数量也越多,从而带动的地区旅游业收入越高。
  5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对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示范点时间可达性的分析仅是理论上的探讨,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如在可达性的处理上,仅用栅格数据加以处理,再加上服务人口的划分和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影响范围将武汉城市圈视为均质区域,但实际上,地区差异特征显著,任何区域都不可能达到理想状态。   从武汉城市圈65个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图可以看出,农业旅游示范点主要集中分布在武汉市、黄冈市、咸宁市等城市。从时间可达性来看,武汉市和黄冈市的农业旅游示范点较其他城市具有明显的优势,这和城市的交通条件和农业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有关。从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示范点空间结构现状分析来看,农业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不均衡。从整体分布密度上看,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示范点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征。经计算最邻近指数为0.903 5,小于1,可以得出,武汉城市圈65个农业示范点空间分布呈集聚型;地理集中指数为26.87,基尼系数为0.933 9,农业旅游示范点分布均匀度为0.087 3。不平衡指数为0.324 3,小于0.5。表明农业旅游示范点在武汉城市圈各地市分布不均衡,且呈集中分布态势;农业旅游示范点在数量上随着与城市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少的趋势较为明显,约65%的农业旅游示范点分布在距市中心40 km内;基于对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示范点空间结构现状的分析,可以得出,当前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示范点在空间结构上存在布局不合理且空间分布不均,各地市之间、各示范点之间交通连接性较弱,对资源的依赖性强且农业旅游特色彰显不足等问题。
  参考文献:
  [1]Sharpley R,Vass A. Tourism,farming and diversification:an attitudinal study[J]. Tourism Management,2006,27(5):1040-1052.
  [2]Hunter C. A typology for defining agri-tourism[J]. Tourism Management,2010,31(6):754-758.
  [3]Pillay M,Rogerson C M. Agriculture-tourism linkages and pro-poor impacts:the accommodation sector of urban coastal KwaZulu-Natal,South Africa[J]. Applied Geography,2013,36:49-58.
  [4]黄燕玲,罗盛锋,程道品. 基于GA优化的农业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J]. 旅游学刊,2009,24(10):32-37.
  [5]朱华武,张好记,傅志强,等. 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探讨[J]. 经济地理,2013,33(6):132-134,154.
  [6]陈义彬. 经济欠发达山区农业旅游发展研究——以广东梅州市为例[J]. 地理科学,2008,28(3):439-444.
  [7]Dernoi L A. Farm tourism in Europe[J]. Tourism Management,1983,4(3):155-166.
  [8]Frater J M. Farm tourism in England-planning,funding,promotion and some lessons from Europe[J]. Tourism Management,1983,4(3):167-179.
  [9]Catalino A H,Lizardo M. Agriculture,environmental services and agro-tourism in the Dominican Republic[J]. Electronic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4(1):87-116.
  [10]Akpinar 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out farm tourism[J]. New Zealand Geographer,2005,36(2):79-84.
  [11]魯怀坤,范坤岭. 发展观光农业 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J]. 农村·农业·农民,2000(3):32.
  [12]戴美琪,游碧竹. 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4):144-148.
  [13]杨德云. 基于分型理论的全国休闲旅游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空间结构特征分析[J]. 改革与战略,2013,29(3):80-83.
  [14]庄智梅,张振海,黄跃东. 福州市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空间结构[J]. 台湾农业探索,2010,4(2):53-58.
  [15]刘笑明,李同升,杨新军. 西安市观光农业空间分区研究[J]. 人文地理,2005(3):99-102,34.
  [16]郭焕成.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2):39-42.
  [17]王树进,陈宇峰.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13(9):38-45.
  [18]靳晓青. 我国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发展模式研究[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冯理明,吝成旺,刘召强,等. 基于POI数据的郑州市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特征[J]. 江苏农业科学,2020,48(2):33-4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49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