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化技术助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开创新局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随着审计体制创新、审计环境变化、审计需求提高及共享理念的深入等,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存在应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审计工作的时代需求、环境需求、使命需求,另一方面却存在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信息化应用程度不高、信息化人才紧缺的现状,本文从加速和改进数据采集、引进审计软件、加强审计队伍建设、畅通反馈渠道等方面提出加速信息化技术推进的建议,对审计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 高校; 内部审计
  数字化浪潮下,加速信息技术在审计工作的运用是历史赋予审计工作创新的科技手段。同时中央审计委员会的组建,是新时代审计体制的历史性创新,是“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的政治保障。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审计体制改革及《审计署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的修订等,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新时代通过加速信息化技术运用,实现审计工作新作为、取得新发展、开创新局面,是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
  一、内部审计对信息技术运用的需求
  1.高校信息化运行的环境需求
  高校的日常运行,包括行政管理、财务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都逐步建立了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各部门分散存在的大数据包括最全面、最基层的微观数据,借助信息技术审计人员将由依赖经验的抽查样本,转为对各部门业务数据之间、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之间甚至延伸到学校数据与行业数据、甚至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对比和关联分析等,基于以上分析能形成更能反映整体的宏观分析结果,从而实现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2.实现审计全覆盖的新时代高校内部审计的使命需求
  实现审计全覆盖的终极目标是防范风险、不留死角。由此对审计的广度和深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实现业务与财务的同步对接,改善信息不对称问题,还可以处理大量基础工作,降低人力成本,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3.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互联互通的时代需求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实现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国家发展的思路和方向。其中共享理念的实现在如今互联网时代更具优越性。高校内部审计开展工作中,最主要的任务之一是获取审计资料,当前主要依靠被审计单位报送。实际操作中部分单位漏报、久拖不报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审计时限延长、审计证据不足、审计质量不高等系列问题长期存在。而实际上很多审计资料都存在于各二级单位的独立系统中,如果借助技术手段在相关系统中为内部审计预留数据接口,或为内部审计部门开通访问权限,从而打破信息孤岛现象,实现互联互通,审计资料收集畅通、审计工作流程得到简化,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就有一定程度的保证。
  二、高校内部审计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1.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审计分为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审计信息化建设中,政府审计优于社会审计,政府审计主要得益于审计署的“金审工程”;社会审计优于内部审计,以会计师事务所为主的社会审计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完善创新;在相对滞后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大型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起步较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审计信息化在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普及比较低,仅有个别高校信息化建设趋于成熟;少部分高校购买或开发了审计软件,但多因与实际工作切合度不高,发挥作用甚微仍在摸索中前进;大部分高校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观望阶段,审计信息化仅停留在利用Office软件对审计数据进行简单加工和处理等方面。
  2.高校内部审计信息技术运用程度不高
  信息系统已成为当今高校业务处理的中枢,各类基本信息系统基本完备:一卡通、OA、教务管理系统、研究生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等日趋完善,师生员工正如火如荼地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快捷高效地开展工作、学习和科研。 相形之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工作仍徘徊在起步阶段:信息化建设调研、尝试性购买审计软件、尝试性开发,但据调研情况迄今为止只有极少数高校开始运用审计管理流程软件,在具体审计业务中运用类似于SQL SERVER数据分析处理软件的很少。
  3.迫切需要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审计工作效率。
  据调查,内部审计人员90%的时间花在收集和整理审计证据上,而通过整合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只有10%的时间,同时各种维度的统计工作需要依靠手工多次重复统计,耗时费力。在新时代,随着审计工作向深度和广度的拓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审计工作任务和压力与日俱增,高校内部审计在人力资源有限的基础上实现审计全覆盖,应加速运用信息技术,使审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挖掘和探索问题的深层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三、加速审计信息技术推进的建议
  1.建立内部审计数据中心
  利用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数据共享平台构建审计数据集市,创建审计数据库提高内部审计获取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内部审计所需数据包括经济数据 、业务数据、流程数据、学校内部的制度规定等,如果构建了数据中心,内部审计人员不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数据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内部审计所需要的数据大部分可以通过软件自动获得所需的结果,减少了人工手工统计整理的误差,也提升了工作效率。
  2.健全内部审计数据采集机制
  数据采集机制是实现信息化审计的基础。数据是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基础,对底层数据采集实现常态化、制度化,确保审计所需数据能够便捷、及时、完整、真实地获得。对于学校各二级单位现有的信息系统进行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依照行業信息化建设标准和技术要求,通过扩大系统兼容性、增加数据接口、为内部审计部门开通访问权限等手段,建立“嵌入式”数据采集机制,实现审计所需数据的畅通获取。   3.实现审计工作管理电子化
  通过引进审计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推进审计工作标准化。实现包括对审前准备、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整改、资料归档、成果利用等全流程管理环节的信息化管理,满足审计项目从计划设定、组织实施、业务指导、过程控制和决策支持等全过程标准化管控,固化审计步骤,明确审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建立从审计项目立项实现标准化字段内容录入,以便于后期形成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整改、审计问题、审计建议等不同需要的半自动生成。建立审计管理系统“审计项目信息资源档案库”,让审计的档案资料得以有效利用,不会因人员变动,往期的审计资料就无法调用、借用、参考。让审计成果既能眼前“变現”,又能价值“翻番”。
  4.引进审计业务软件,加快计算机辅助审计步伐
  审计业务软件是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审计工作的核心载体,是最直观的审计信息化工具之一。高校内部审计与审计软件开发商深度沟通,通过引进软件使审计人员从“收集信息――处理信息――验证信息”的机械工作中解放出来,通过软件实现提取财务数据、查看财务凭证、生成各种报表,提取各业务环节的业务数据、查看业务流程,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的有效对接与核对等。软件的智能化处理数据,使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问题产生根源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审计业务软件的引进为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提供技术保障,为提升办公自动化水平、提高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持。
  5.畅通网络反馈渠道,收集问题及建议线索
  审计人员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极短的时间内熟悉被审计单位或审计事项的所有情况往往困难较大,若能建立便捷的网络反馈渠道,有效保障各项职工建议顺利上传,审计人员借助教职工的意见建议在去伪存真后综合分析,则更有助于审计有效分配时间。便捷的网络反馈渠道可以在学校的“网络办公大厅”中公示审计项目时,设立“一键式”反映窗口以便于教工操作,从而提高问题及建议线索收集率。
  6.提高内部审计队伍的信息化应用能力
  信息化审计是大势所趋,是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信息化条件下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提升运用信息化技术发现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支撑决策的洞察能力,进而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为此必须加大信息化培训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鼓励内审人员尽早掌握审计信息化技术。
  四、对高校内部审计信息技术运用展望
  1.建立高校内部审计平台网
  学习和借鉴审计暑“金审工程”的成功经验,建立从教育部到各直属高校的内部审计信息平台网。法规库、案例库等实现各高校间内部审计信息的互联互通。 同时,基于高校内部审计业务相近,上级部门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开发或购买权威审计软件,借助已建立的高校内部审计平台网通过云计算服务于各高校。
  2.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融入校园网络“办事大厅”
  随着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高校不断加大在信息化建设领域的投入力度,很多高校的人事、科研、教务、财务等归口业务可以实现在校园信息系统网络平台的“办事大厅”办理。高校内部审计通过信息化建设如果也同样能够融入校园网络“办事大厅”,审计资料提交、审计工作的进展、进程、结果公示、整改推进、审计反馈等相关工作都能在办事大厅实现,将会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
  3.通过数据实时监控,建立风险快速响应机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向前推进,高校内部审计实现全面数字化监控将成为可能。通过迅速准确地将相关业务系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现审计疑点的自动化筛选和智能化判断,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将单一的事后手工核查变成动态实时监控,实现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转变,从静态审计向动态审计转变,从现场审计向远程审计转变。通过经济运行数据的互联互通、集成融合,实时在线审计监控、风险及时响应,提速评价判断、宏观分析、支撑决策的能力。
  4.借助信息技术提炼审计结果,生成各二级单位风险地图
  风险地图是实施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更是覆盖所有流程、部门和分支机构的风险数据库。高校内部审计应用的风险地图是基于历年审计发现的问题,根据问题的性质进行重新分类形成问题库。风险地图利用多种形式以整体视角展现高校管理中风险分布和发展趋势,为高效开展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5.运用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前瞻性关注高校未来风险
  内部审计职业的使命注定从反思过去到理解现状再到关注未来,相对于反思过去和理解现状而言,高校决策层更加在意未来的发展情况。大数据、云计算及区块链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引进,为审计人员洞见未来提供可能性。审计人员提升综合运用数据分析等审计信息技术能力,承担“以顶层的视野,向高管层提供洞见未来的有用信息,让决策者有启发,让同级部门感到有帮助”的重任,在高校治理中更好发挥“防风险、强管理、促发展”审计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董大胜.审计技术方法.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5.
  2.陈伟.审计信息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郑梅娟.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现实问题.审计月刊,2019(01).
  4.彭伟.企业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初探.中国市场,2018(29).
  5.周兆军.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现代商贸业,2018(27).
  (责任编辑:何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27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