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最美的文字里遇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马文

  【摘要】整本书阅读主要是在通过“读”这个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认知视野的广度、宽度,通过自己“读”来积累读的经验,探索读的方法,提升读的能力,养成阅读的习惯。
  【关键词】读  解读  典型任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5-0082-01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的18个学习任务群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第一任务群,贯穿于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确定了学习目标和内容,并做出了较为详细的教学提示。这意味着整本书将成为教材,进入课堂,意味着教师要担起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规划、设计,落实核心素养的主体责任。这意味着学生的课程阅读将改变过去单篇认知的窄狭,走向整本书的宏大,学生将在大规模的文字中体验阅读的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这意味着教学活动将发展较为深刻的转变,将学生的阅读行为置于水草丰美的草原牧养,而不仅仅是囿于圈里的调教。
  整本书阅读主要是在通过“读”这个实践活动,让学生来亲近文字,走进文字,拥抱书籍,通过书籍走向比现实更广阔的世界,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心灵抵达经验无法触及的远方;通过文字,感受人间百态,护养一颗感受尘世的敏感内心;通过文本这个载体呈现的纷繁复杂的表象,进入事物的内核,提升认知的高度和深度;通过在海量文字中的呼吸、挣扎来养护学生的语感,培养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读,最为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读”的习惯,让学生站在文字的溪边,听潺潺流水,游在文字的海洋,感受别样的汹涌澎湃。只有以书为友,才能真正理解与古往今来圣哲对话的美好境界,才能感受到别样风景,熏陶心灵。在读的最初阶段,毋庸为读设置条条框框,所谓的方法、要求等功利性的附加统统置于一边,将读当作一种旅游,趁兴而去,兴尽而归,一切全凭兴趣、发现的乐趣。这一阶段,教师的职责在于为学生识别好书,尽最大可能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推荐好书,把学生领到书籍面前,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文字跳进去,在一个新奇的世界里流连忘返。这个时候,教师要秉持一种理念,只要读就是学, 读就是进步。教师要做的并不是指导,而是尽可能少干扰。
  读的方式首先应该以学生的自读为主,营造一种较为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文字这条路径,慢慢攀爬,逐渐与作品、作家展开一次次对话,让感性或理性的睿智的思考逐步浸润心灵,慢慢走上一条发现的奇幻之旅。在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兴趣和意愿之后,可以考虑一种强调师生的共读模式,换一种话说就是“陪读”,学生读什么,教师也读什么,师生携手,欣赏、讨论、辩驳,观点交汇,思想的火花闪耀,在文字里相遇、相知。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将会真正凸显,教师是“读”这个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以自己的读书的经验和体悟,与学生的阅读的想法和心得展开平等交流,阅读的动力将会加大,阅读的成效将会突显。
  学生有“读”的意识,读的经验之后,就可以考虑介绍一些,读或者说解读籍的方法了。实际上这一方面古人早已作了总结,在借鉴的基础上,可以逐渐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李安全先生通过研究发现,文本解读的基本视角有三:即文本视角,就是对文本的本身,即文本中呈现的重要词汇,句子、观点的理解,这种理解是在充分尊重文本的基础之上,参透字面意思,听到弦外之音。例如对《论语》的阅读对高频词语:“君子、小人”的理解,可以把出处找出来,加以细致地比对和分析。作者视角,就是从作者写作背景、写作心理出发,对文本的意蕴、内涵进行挖掘。所谓:“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这个观点最早来源于孟子,了解一个人的作品首先要了解这个人,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经验来推测作者的情感心志,作家路遥为什么会写出《平凡的世界》,为什么在《平凡的世界》里作者会对主人公孙少平赋予那样旺盛的生命力,这或许能从《路遥传》或者同时代回忆路遥的文章中找到答案。读者视角,侧重于阅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作者之心未必然,读者之心未必不然”(谭献)、提倡多元解读,甚至误读。《红楼梦》之所以有那样大的魅力,一部分原因是各种纷繁精彩的误读。“读诗就是再做诗”(朱光潜)。[1]作家冰心阅读泰戈尔的《飞鸟集》之后,创作了《繁星春水》。在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其中一个视角或者综合运用,对文本圈点勾画,批注、评点、解读,将作者的书最终读成自己的书。
  读,要有节奏。善于快慢组合、粗细搭配。快时,大步流星,一目十行;慢时,“旋转徘徊,沉浸深入”;快慢的关键是要有度,快不能快到食而不化,不可理解,慢不能慢到不值得。法国学者帕斯卡尔说:“读得太快和太慢,都一无所获。”粗处,如沧海横流,见其气势;细处,如匠人炼玉,细雕慢琢,见其功夫!善于抓住和放过,抓住让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全力以赴做各种解读,放过艰涩、诘屈、生硬之处,读整本书,还要着眼于一个“通”。
  作为提上日程的教学活动,读,要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通过典型的任务的引领,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思维品质,丰厚文化底蕴。在熟悉作品的基础上,多样化的任务,让作品的阅读经由这些任务达到认知的由浅入深,实现整本书阅读的核心素养。例如关于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的阅读就可以运用多样化的陈述方式:
  1.建立主要人物信息档案。
  2.列出魏、吴、蜀的“大事年表”。
  3.写出三国时期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的起因、经过、结果。
  4.选择一两个主要人物,用文言文为其写一篇传记。
  5.写一段关于《三国演义》的书评。
  读,要循环往复。不仅读一遍、两遍……,不仅要默读,还可以朗读、诵读,要在语言中“潜沉、翻滚”,将自己融进去,又把浸润过的翻出来。用曹文轩教授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好的读书人,读到最后就会有那样一个境界:知识犹如漫天遍野的石头,他来了,只轻轻一挥鞭子,那些石头就突然地受到了点化,变成了充满活力的雪白的羊群,在天空下欢快地奔腾起来。”[2]
  读写是一体两面的事,深度的阅读要靠写作来完成。写作是对阅读的检阅。相对于纯粹的阅读,写作能够从另一方面完成阅读。读诗歌可以模仿诗歌写作,读小说可以模仿小说的写作,可以从形式、内容、语言等各个层面进行,实际上,有些有成就的作家,有时候的创作也有一定程度的模仿,例如张衡的《二京赋》从谋篇构思方面就模仿了班固的《两都赋》,不可否认,两者都是历史上的名篇。作家鲁迅的《狂人日记》在题目和形式上都借鉴了俄国果戈里的同名小说《狂人日记》,而鲁迅的作品其深度可见一斑。通过自己的模仿性写作或直接写作,可以有效地解决一些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翻过来又促进阅读。
  读,就是在最美的文字里遇见,遇见雪片般飞舞的语言,在自己脑海中形成生动鲜美的形象;遇见蔚蓝的幽湖,通过湖面这面巨大的镜子,从不同角度映照出别样的自己;就是在较为宽广的视域里,准确、精彩、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認识、见解。
  参考文献:
  [1]李安全.建设切合语文教学实际的文本解读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8(2A).
  [2]连中国.不负年华不负君[J].语文教学通讯,2018(3A).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75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