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析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沈丽君

  摘要: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素。统编版语文教科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及呈现方式,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非常独特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以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为例,阐述教师精心设计语文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为学生的人格培养与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语文学科;爱国教育;学习活动
  一、案例描述
  片段一:对比朗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师:(配图介绍)在北京西北郊,有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历经了六代皇帝,151年的精心建造。殿堂庙宇、亭台楼阁、奇珍异宝,这一切凝聚着祖先的智慧,彰显着民族的奇迹。它就是圆明园。(板书:圆明园)一起读“圆明园”。
  生(自豪地齐读):圆明园。
  师:可是在1860年10月6日那一天,悲剧的一幕发生了——(播放《火烧圆明园》电影镜头,配第5自然段朗读)
  师:这座旷世名园就这样毁灭了。(补充课题:圆明园的毁灭)。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
  生:我觉得很可惜。这样一座园林被毁了,它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师:是啊,作者在文章的一开头就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片段二:表达思辨,横看成岭侧成峰
  师:圆明园中大的有金碧辉煌的殿堂,小的有玲珑精致的亭台楼阁,热闹的买卖街,安静的山乡村野,民族的、西洋的景观,作者就是这样一组组的比照着写,让我们看到了那么多宏伟的建筑。
  师:你们看,这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金碧辉煌的殿堂,你们能用语言来描述这栋建筑吗?
  生:我看到这个方壶胜境,好高大,感觉会腾云而起。
  生:我发现屋顶的琉璃瓦金光闪闪的,好像一块块金子。
  师:圆明园中的建筑还有很多,你看正大光明殿、万花阵、蓬岛瑶台……多美啊,咱们都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改写课文,可以吗?
  生:作者这样写,是想尽可能多地把圆明园中的精华展现在我们眼前。
  师:是啊,这段话就像圆明园的一张缩略图,这么多的景物只用7个“有”作了高度的概括。猜猜作者写作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为祖国感到自豪,居然有这么多宏伟的建筑,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生:也有心痛吧,景物再美,却已经毁灭了。
  师:好一个一美,一毁,高度概括的语言背后还有作者深深的痛惜。
  师:150多年的精华就这样毁于一旦,后人无法再目睹她曾经的芳容。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就提出一个建议:重建圆明园,你同意这个建议吗?举手表决。(根据现场表决,按正反方分别组队,教师再提供部分资料,帮助提炼观点。四人小组展示交流,其他组补充。)
  片段三:阅读链接,为有源头活水来
  师:圆明园曾经的辉煌无法用语言描尽,关于圆明园的记载报道也从未停止。
  这是雨果笔下对圆明园的记载:“这梦幻奇景是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成,雪松木作梁……这就是圆明园。”读了这段文字之后有什么感受?
  生:圆明园好美!
  师:为什么雨果把圆明园写得这么华美?
  生:雨果这样写就证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你能联系课文来谈理解,很会学习。
  师:这位是圆明园辉煌的守护者,清华大学教授郭黛妲——(播放数字圆明园)
  师:这是在圆明园遗址公园举办的一次活动——(课件出示:圆明园公园举办的爱国主题夏令营正式开营)大家看了这两则材料有什么想法?
  生:我们可以为圆明园做更多的事情,可以策划一些活动,时时提醒我们,不要忘了那段历史,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去守护它们。
  二、在语文學科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有效的德育应该是在一种情境氛围中实现的。教师应利用好统编教材,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既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又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朗读润心,让德育“入情”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有效途径,也是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的好方法。
  1.入课朗读,激发情感
  片段一中,教师饱含深情地介绍圆明园昔日的辉煌,通过图片资料的展示,教师配画外音,学生对完美无缺、光明普照的圆明园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朗读时的语调是上扬的,感情是饱满的。第二个视频资料的引入,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认知冲突,圆明园从昔日的辉煌到如今的残垣断壁,学生的内心是震惊的、悲愤的。此时教师抓住课文第一自然中的关键词“不可估量”这一文章情思最强烈的宣泄处、揭示处,让学生读出了前后情感的变化,拉近了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
  2.课中朗读,批文入情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作者写“昔日的辉煌”时,并没有利用形象的语言铺陈描写,而是运用了高度概括的词语和叙述性的语言介绍,用7个“有”进行连接,语言简洁、严密,这与一般的写景文章有很大的区别,正与本文作者要抒发的悲愤、痛惜的情感相辅相成。学生心中对这段国耻有了感性的认识。此时的朗读,是融入了更深理解的朗读,在对语言文字品读的过程中,再次促进了情感的升华,与文章作者的思想同行。这样既落实了课后练习题第一题反复朗读,读出感情变化的指导,又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二)表达明理。让德育“入心”
  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的。所以,语文教学要从知识积累向学生能力、思维发展转变。
  1.因势利导,在言语表达中深化认识
  片段二中教师在梳理完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后,聚焦金碧辉煌的殿堂,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看到的画面,学生从各个角度进行描述:有描述整体的感觉的;有描述屋顶金色的琉璃瓦的……在充分的言说中感受着古代建筑的无穷魅力。然后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辨析如果这样写建筑是否可以,这样的提问是触达心灵的,从学生的表达中可以看到,他们已经将内容理解、语言运用和爱国情怀有机相互交融。
  2.过程体验,在合作学习中启思明德
  学生是知识与意义的自主建构者,课堂上应该把握语文要素和育人要素的“交切点”,打开动态的融合过程。片段二教师设计了一个思辨环节,这是一个体现学生综合素养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分层推进,这个过程训练了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等高阶阅读思维能力,思辨的过程中更加明晰国家落后就要挨打,同时又调动了平时的生活积累和认知,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应该振兴中华,勇于担当,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主题拓展。让德育“入行”
  五年级的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认知有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选取适合的主题,由单篇封闭到多篇开放,让学生浸润其中,宏阔视野。
  1.抓关联点,以点带面,有机融合
  其实有很多有关记载圆明园的文章,教学时应该选择最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认知的文本作为补充拓展。片段三中,教师首先引用的是法国作家雨果写给巴雷特大尉的一封信中的部分内容。这些内容跟课文的内容有机融合。引课外的源头活水进入课堂,开阔了学生视野。学生阅读完后勾连课文的感受表达,是真实的情感流露,表达了深深的痛惜之情。
  2.丰富载体,多维互动,实践养成
  除了纸质静态的阅读拓展外,还可以向视听体验式阅读延伸。片段三中,教师引用了圆明园辉煌的守护者——清华大学教授郭黛妲的原话,让学生从视频资料中感受昔日圆明园的辉煌灿烂。学生看到课文背后的故事是无比惊讶的,他们折服于古代能工巧匠的精湛工艺,更为郭黛妲教授的行为所感动,爱国精神就这样真真切切落实在每一项细小的行动中。
  第二篇发生在圆明园大水法前的新闻报道,则是进一步拉近了学生与圆明园的距离,这也是爱国精神的具体体现。教师可以继续让学生策划类似活动,通过多维度的互动,让爱国精神付诸实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50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