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国学研究历来颇受学者们关注,20世纪90年代再次掀起“国学热”。近十年来,高职院校国学教育的文献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限于篇幅,本文拟主要从文献学的角度,对近十年来高职院校国学教育研究的历程作一个简要的回顾。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国学教育 回顾 展望
  为了更详尽地了解高职院校国学教育的研究状况,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在研读分析、筛选分类、整理归纳的基础上,现对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说明。随着人们逐渐关注国学现象,高职院校国学教育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多层面的趋势。
  1探讨“国学”内涵
  理清“国学”的概念,是高职院校开展国学教育的基础和依据。学界对“国学”的内涵,至今没有形成定论。最初,“国学”作为古代贵族教育的学校。如《礼记·学记》记载:“虞之上庠,夏之东序,殷之瞽宗,周之辟雍,汉后之太学,隋后之国子监,皆为国学。”①作为国家设立的教育机构,这一概念一直延续到清末。随着时代的发展,学者对“国学”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国学”的概念主要是两种,一是“小国学”,将国学限定在中华传统学术中占主导的儒学、汉人之学或“四部”之学等范畴;二是“大国学”,是指一国所有之学,包括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如语言、历史、方言等。
  综上所述,“国学”内涵的界定尚未盖棺定论,因而国学教育内涵的界定也在不断探索与研究。纪宝成说:“国学既是‘国魂之学’,也是‘学科之学’。”这既包括“一种对待传统文化同情理解、弘扬光大的态度与立场”,又包括“传统学术中那些不能简单地分割到文、史、哲学科中的内容,如经学、子学等,以及需要汇通、综合的部分的一种整全的研究”。这需要形成一种共识:认识到国学的根本是儒学,以开阔的视野对待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切历史文化,以兼容并蓄的视角看待中西之学。国学教育是指以儒家经典文化为核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术为载体,培养学生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在素养,形成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和责任意识所进行的一系列人文教育活动。
  2高职院校国学教育的价值定位
  准确定位国学教育,是高职院校开展国学教育的基石和方向标。国学教育需要落实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内在精神。国家近年来相继颁布《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文件;指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主线”“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等要求;要求高职院校共同落实国学教育的目的,提升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修养。
  高职院校国学教育的文献研究皆强调了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多是围绕国学教育对社会国家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发展、企业社会的意义、传统文化的传承、国学经典的发掘、学生成长的价值等方面进行讨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和内在本质。高职院校开展国学教育,目的是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华夏民族的国学经典,理解中国历史的文化精髓,弘扬中华民族的内在传统和根本精神。高职院校承担着传承华夏文化的使命,而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则高职院校开展国学教育理所应当,势在必行。
  3高职院校国学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国学教育文献研究都梳理了国学教育现状,主要从学校条件保障、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建设、学生角度等方面进行探讨。从高职院校保障方面来说,文献研究多提及学校重视度不够,没有设置领导机构进行监督和引导,开展传统文化活动不深入等问题。从国学课程体系方面来说,论文探讨构建国学课程体系的问题,从国学课程的设置、学制或课时的分配、教学目标的确立、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整体性、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手段的利用、考核評价方式、教学空间的合理性等方面归纳了存在的问题。从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来说,论文提到教师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需要提升,国学的理论积累需要加强、教学方法需要调整等问题。从学生角度来说,论文归纳学生的国学素养、人文素养较弱,国学功底薄弱,学生持有国学“无用论”的错误观点,对传统文化重视度不高等问题。高职院校认识到了国学教育的价值及存在的问题,需要在梳理国学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调整改革。
  4高职院校国学教育的体系建构与实施策略
  构建国学教育体系,是高职院校开展国学教育的范式和脉络。实施国学教育,是高职院校开展国学教育的初心和途径。高职院校等各方力量都承担着传承国学的责任,只不过实践方式各有侧重。本科院校较为重视国学课程体系建立,在课程体系建构方面较为成熟。高职院校多是自主开设国学课程,并且处于研究开发阶段,并不成熟,高职院校目前侧重探索国学教育的实践策略和实施路径。因此,高职院校可借鉴本科院校的国学课程体系,结合高职院校的理念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借鉴大学语文的课程体系,构建符合高职学生情况的国学课程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这期间出现了将所在院校作为个案研究,以较为全面的视角探讨国学教育的研究文献。张庆丰《高职院校国学教育实施策略研究一一以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调查,分析教学资源、教师结构、国学课时、学院重视度、学生国学功底、教材内容等问题,从教育内容与模式、课程体系、国学教材、师资队伍、校园文化、社团协会、教育体系、实践活动等方面提出策略;分析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和教师构成等问题。郭婧《高职院校国学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较为完整的体系和思路调查国学教育现状,具体探讨国学教育实施的成果与不足等,基于此而探讨国学教育的培养路径和实施策略。论文若能举例说明各教学策略,则更有针对性和借鉴意义。
  4.1国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国学课程框架,并不断探索符合发展规律的体系,进而更有效地开展更有生命力的国学教育。国学课程体系可在教学体制、教学方法、课程规划、师资队伍、教材建设、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探索。现对高职院校国学课程的教育理念、师资队伍建设、基本教材建设和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梳理。   探讨国学教育理念的创新。郭民《高职院校国学教育问题研究》从现代教学手段、国学教育向专业领域的拓展、融合国学教育和通识教育等方面进行探讨。李艳《国学经典导读类课程教学原则研究》从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创新个性的教学原则及互动分享、情景体验、创新思辨的基本理念等方面进行探讨。
  探讨基本教材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田会云等《关于高职院校国学教材内容的思考》从动态建设教材、教育内容选择、教材优势等方面来考虑,并介绍校本教材《国学经典导读》。黄学勇、刘永《高职院校国学教育内容体系的设计研究》提及技艺层、知识层和修养层三个层次。在学习技艺或内化国学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内在修养就得到了一定的塑造,彼此之间没有截然的界限,而并非单列一项“修养层”来体现,这样的分类似乎有交叉关系。安敏娜《试论高职院校国学教育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按四集、专题模块、必选修的角度来划分教学内容,较为新颖,但在操作起来如何做到不重复,其难度可能较大。
  探讨教学评估的推行。如余景波《—种顾及多种因素的高职院校国学教育方案》认为鉴于组织安排、制度保障、奖励机制和考核机制等因素,可从分解任务、明确责任、设立机制和教育实施方案等方面探讨。这是从保障国学教育实施的层面进行讨论的。刘永《高职院校国学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路径研究》、孙劲松《国学学科建设面临的几个问题》、熊贤君《现代中国国学教育机构研究》、洪霞和刘子莹《文化自信背景下的国学经典类阅读课程设计》、李良松《国学课程教学方法与实践探论》等论文值得关注。构建国学课程体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4.2国学课程的教学策略和实施改革
  高职院校探索国学课程的教学策略,基于各自院校的实际情况,旨在寻求需要多元化的实践方式,以恰当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高职院校要以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国学教育,适时调整教育理念、更新教育体系、开拓教学资源、发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形式、拓宽教学途径等,进而达到改革国学教育的目的。
  4.2.1探讨课堂教学模式
  侯计先《高职院校开展国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一一以晋中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围绕教育理念、教学资源、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和优秀校园文化等方面来探索路径。限于篇幅原因,论文若能将如何在其他学科中融入国学教育的内容进行具体阐述,则更有借鉴意义。管贤强、陈晓波《专题研讨:国学经典教育的关键路径》以专题研讨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综合性等学习,培养学生研读能力和审美能力。王莉娟《国学经典教育的内涵、意义及实践超越》从诵读到品读、从输入到输出等方面探讨模式。论文关注到研读中华传统经典的多元化方式,强调重视学生感受文化精髓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解读文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融合学生的输入能力和输出水平。
  4.2.2实现校内到校外的空间超越
  国学教育可通过校园的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开展经典诵读、国学讲座等实践活动,及校外实践,引导学生研学或与社会书院合作举办活动等方式。宋婕《高职院校国学教育模式新探索》提出“理论精粹+琴棋书画”和“国学教育+社区教育”模式。刘洪、刘阳《国学教育引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鲁薇和周士敏《加强高职院校国学教育的价值及实现途径探析》、汪浩《国学经典会读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研究》、邱雷《学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实效性研究》、张燕玲《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与教师国学素养的提升》、李昳华《以国学实践活动为途径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以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为例》等值得关注。
  4.2.3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下的高职院校国学教育的实施
  借助网络资源平台。如李颖杰、王金《新媒体背景中的大学生国学文化传播及认同感培育》、丁燕和纪可妹《职业人文素质课程“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国学经典与职场”课程为例》、易定军《51网絡在高职院校国学教育中的应用》等。借助图书馆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如王家莲《面向文化自信的大學生经典阅读推广研究——以高校图书馆国学经典阅读推广为视角》、赵晋《公共图书馆+书院”阅读推广实践及思考》等。利用微信公众号、社会公共图书阅读平台、国家精品课程、社会书院等途径。如毕净垠《国学公众号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研究》等。
  罗雪英、汪全莉《大学生国学阅读现状调研与引导机制探讨——以湖南省8所综合大学为例》、苏丽萍《高职院校国学教育的分析与对策》、赖红梅《高职院校国学教育的路径探析》、梁珊《高职院校国学教育的理念与实施》、王杰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实践探究》等文献值得关注。
  4.2.4探讨高职院校国学教育与其他课程的衔接
  (1)国学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的有机融合。衔接国学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张敏丽《基于国学素养培养的古代文学教学探讨》、窦春蕾《“国学热”下古代文学教学策略初探》、孙静《国学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彭敏《高校本科国学教育中古代文学的教学探索——以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古代文学教学为例》、韦丽红《关于大学语文与国学教育的思考》、钱婉约《关于在大学中文学科中加强国学经典教学的思考》、史伟《国学经典融入<高职语文>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等探讨挖掘大学语文课程的国学魅力。
  (2)国学教育与其他公共基础课(专业)的衔接。融合国学教育与其他公共课。如徐琼《高职院校舞蹈课程渗透国学文化的路径探析》、梁健《国学教育“四三二一”模式探索一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国学教育的思考》等。不同办学方向的高职院校采用不同的实践方式实施国学教育。如陈德志和邓红《浅析体育类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专业开设国学教育的意义》、屈楠《浅论在医学高职院校浅论在医学高职院校开设国学课程的必要性》、王丽丽等《传统文化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刘萍《以国学教育提升理工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探讨》、余景波《国学教育背景下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探析》等。衔接国学教育与职业素养。刘剑《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路径与方法研究》从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工作、构建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平台、创新职业素养的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途径。论文寻求国学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平衡点,视角新颖。两者的融合需要恰当而行之有效的实践方式,若是生硬地将两者结合,而未找到合适的平衡点,达到的效果也是大相径庭。限于篇幅原因,论文若有范例,则借鉴意义更大。   5高职院校国学教育的趋势和方向
  预测国学教育的未来趋势,是高职院校开展国学教育的视角和永恒主题。
  5.1高职院校国学教育与思政课程的衔接
  国学教育融入思政元素。王静、邵立斌《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国学教育常态化探究》、黄素玲《国学经典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范成宝和刘义青《浅谈将国学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等论文值得关注。
  5.2借鉴国内外国学研究院的宝贵经验
  目前的国学教育机构从师资队伍、课程设置、课时学分、研究科目等方面建构了较为系统的体系,可为高职院校国学教育提供范例。学者熊贤君指出:“国学教育机构主要有独立的国学教育机构、国立大学的国学教育机构及教会大学的国学教育机构”。学者纪宝成谈及:“据不完全统计,建立国学院、国学研究院的高校,已多达20余所,且有进一步递增的趋势。”他说的有北大研究院国学门、清华国学研究院等。魏红翎《20世纪初四川国学院的国学教育路径新论》、韩星《吴宓与清华国学研究院》、周励恒《章太炎的国学观与其国学教育实践》、胡昭曦《蒙文通先生国学研究的卓越贡献——祝贺<蒙文通全集>》、郭一丹《“国学”运动主流意义的阐释——谢桃坊国学史研究述评》等探讨了国学教育机构发展及国学大师所作的贡献,值得关注。国外也出现类似的国学研究院和海外汉学教育的模式。各国建立的孔子学院,这可证明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张西平、郭景红认为,要注重材料和知识形态是否正确合理,并且熟悉中国的历史文化。高职院校实施国学教育时,必须保证中国知识和传统文化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熟知中国历史文化和民族发展历程。高职院校可借鉴国内外高校国学研究院的经验。
  5.3将地域文化的魅力融入高职院校国学教育
  可挖掘地方传统文化魅力,追溯历史发展,弘扬独特的地域文化。李金来等《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促进高职院校国学教育》、罗红霞和江涛章《本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国学课程刍议》、陈醒芬《融入地方文化的高职院校国学经典教育策略一一以汕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周梦宇《浅议岭南文化融入广东高职院校国学课程的重要性一一以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陈晓《传承地域历史文化 弘扬高校国学教育——以徐州的苏轼文化为例》等值得关注。
  整体来说,高职院校国学教育的文献研究多从国学及国学教育的内涵、国学教育价值、课程体系、教育实践模式、教育理念、影响因素、个案研究等方面来探讨国学教育。在充分借鉴的基础上,我们要在自己的研究中形成新的思考和视角,开拓高职院校国学教育的领域,挖掘其魅力。高职院校国学教育还需要构建较为系统的国学教育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继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等。虽然已有一些成果可为我们提供范例和方向,但高职院校开展国学教育之路“道阻且长”。国学教育要培养学生形成中华民族共同心理,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四川铁道职业学院院级科研项目重点项目《高职院校国学课实践型教学模式建构》的成果,课题编号201931001,课题负责人:张佳文。课题成员:张佳文、李小菲、杨健。
  注释
  ①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参考文献
  [1] 励轩.中国两次国学运动中的大小国学之争[J].国学学刊,2013(03).
  [2] 黄学勇,刘永.高职院校国学教育内容体系的设计研究[J].职教通讯,2014.
  [3] 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4] 侯计先.高职院校开展国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一一以晋中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 2016.
  [5] 鲁薇,周士敏.加强高职院校国学教育的价值及实现途径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
  [6] 李清良.国学与中国之道[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
  [7] 李宗桂.40年文化研究的反思和前景展望[J].社会科学战线,2018(10).
  [8] 洪霞,刘子莹.文化自信背景下的国学经典类阅读课程设计[J].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32).
  [9] 丁燕,纪可妹.职业人文素质课程“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国学经典与职场”课程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8.
  [10] 陈晓.传承地域历史文化,弘扬高校国学教育——以徐州的苏轼文化为例[J].高教学刊,2018(22).
  [11]  王莉娟.国学经典教育的内涵、意义及实践超越[J].教学研究,2018(05).
  [12]  孙静.国学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J].语言文学研究,2018(24).
  [13]  罗丽娅.高校国学教育改革探析[J].教育理论研究,2018(28).
  [14]  沈相辉.范式转移时期的国学研究谫论[J].北京社会科学,2019(03).
  [15]  王凯,成积春.国学复兴的一个前提、两个维度——以章太炎、胡适、十教授为中心[J].学术探索,2019(01).
  [16]  张西平,郭景红.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模式探究[J].国际汉学,2019(01).
  [17]  魏红翎.20世纪初四川国学院的国学教育路径新论[J].中华文化论坛,2019(03).
  [18]  毕净垠.国学公众号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D].威海:山东大学(威海),2019.
  [19]  邱雷.学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实效性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 (30).
  [20]  王丽丽等.传统文化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27).
  [21]  李良松.国学课程教学方法与实践探论[J].课程教育研究,2019(03).
  [22]  纪宝成.国学:“国学之学”与“学科之学”[J].国学学刊,2011(01).
  [23]  熊贤君.现代中国国学教育机构研究[J].国学学刊,2011(01).
  [24]  纪寶成.斯文犹存,弦歌不绝——国学教育与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国学学刊,2012(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969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