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战火中永不泯灭的人性光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广秋

  摘 要:《拯救列宁格勒》被誉为战争版的俄罗斯《泰坦尼克號》。影片通过对普通人物的形象塑造,讴歌了在战争的灾难中苏联人民表现出的大无畏的民族精神,深刻地揭示了列宁格勒得以拯救乃至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依靠的正是英勇不屈的广大人民,在他们身上闪耀着血与火的硝烟也掩盖不住的人性真善美的光辉。
  关键词:俄罗斯;电影;《拯救列宁格勒》;战争;人性光辉;主题阐释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08-00-04
  “鲜血不是甘露,用它灌溉的土地不会有好收成”,这是法国作家雨果对战争的隐喻描述。战争带给人们无尽的伤痛与悲苦,摧残了人类文明,给个人幸福带来深重的灾难。从古至今,艺术家们运用各种艺术形式来控诉战争的罪恶,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电影,就是以其独特的叙事模式、主题表达、形象塑造及影像风格等手段来叙述战争,揭露战争的残酷,展现命运的无常与悲欢、人性的沦丧与回归,并以此传递人们对和平的呼吁与向往。旨在讲述英雄神话的战争题材影片,其主题也多是描述战争史上重大的军事行动。而俄罗斯著名导演阿列克谢·科茨洛夫编剧并执导的战争影片《拯救列宁格勒》的视角独特,将主题聚焦在小人物的生活与命运上。该影片虽非鸿篇巨制,但通过把握到位的特效和细节,直观展示出战争的残酷和战火中人性的美,满足了观众对波澜壮阔的战争大片的期待,在剧情和悲剧规模上与《泰坦尼克号》有异曲同工之妙,被誉为战争版的俄罗斯《泰坦尼克号》。
  1 残酷的战争,不屈的民族
  《拯救列宁格勒》展现的背景是1941—1944年列宁格勒被德军围困的历史,根据752号驳船的真实故事改编。苏德战争爆发后,希特勒调集大量兵力对列宁格勒施行了“铁钳式”的包围,300万军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饥饿“大灾难”之中,城中的粮食储备已经消耗殆尽,列宁格勒与内地的铁路交通被完全切断,拉多加湖成了列宁格勒唯一能从外界获得粮食和其他一切必需品的“生命之路”。列宁格勒人众志成城,誓死捍卫自己的家园,创造了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个辉煌奇迹。在那样巨大、危急的战争阴影下,列宁格勒的人们仍没有放弃正常的有尊严的精神生活。人心不泯,坚强高贵,这就是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光辉。
  剧情就是从热恋中的年轻情侣科斯佳和娜斯佳登上驳船从列宁格勒撤离展开的。影片的主线是战争,尽管没有对大规模军事作战进行过多的描写,但依然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二战惊心动魄、悲惨壮烈的战争场面,带给观众的视觉冲击堪比影片《拯救大兵瑞恩》和《敦刻尔克》。战争是灾难和死亡的代名词,面对灾难和死亡的惊慌与恐惧也是人之常态。然而,在战争这个大背景下,撤离列宁格勒的人们依然保持着对美好生活无比热爱的开朗心情,就像是将开启一场愉快的旅行,忘掉了战争,忘掉了背井离乡的凄苦:战士们在登船前的空闲不忘打一场沙滩排球;船只徐徐起航,拉多加湖上荡漾起悠扬的歌声,甲板上弹奏着欢快的钢琴曲;姑娘们的小提琴演奏传递着来自心底的旋律;人们有说有笑,甚至俊男靓女毫不掩饰男欢女爱的浪漫情趣;即使在炮兵学员们疾步奔向战场的那一刻,依然会听到轻松愉快的俄式幽默……战斗民族的这种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精神令人欣赏和赞叹,这是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完美体现。
  2 普通的人物,伟大的人性
  人的心灵世界是一个广阔的领地,如果将一个人定义为某一种固有的类型不免有失偏颇,但人毕竟是社会动物,必须遵循时代的主流。在时间的大框架下,战争故事镶嵌在历史大叙事的缝隙里,其间有令人心碎的忧伤,更有对战争的反思,人性的拷问。[1]人心向善,道德之光,永远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对善的敬重,对美的向往,既是对历史的传承,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当年苏联人民用什么拯救了列宁格勒,影片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用实际行动给予了最好的诠释。他们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普通,普通得让人模糊了他们的名字,但随着剧情的展开,这些平凡普通的人物形象渐渐变得生动、鲜明、高大起来,将人性的灿烂与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在他们的头顶闪耀着神圣的光环,那是血与火的硝烟也掩盖不住的战斗民族身上闪耀着的人性真善美的光辉。人性的光辉获得升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铸造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2.1 纯美的爱情绽放人性光辉
  影片自始至终都在向人们讲述纯美的爱情故事。战争爆发时,士官生科斯佳正值青春年少,与娜斯佳正处于热恋中,他们的爱情纯美而动人。娜斯佳是个清纯可爱的姑娘,在她身上散发着纯真恬淡的美,洋溢着青春和朝气。她对科斯佳的爱情是那么真挚、纯洁,当听到爱人在楼下呼唤,她欢快得如快乐的鸟儿。娜斯佳的爱是传统的、理性的,当看到科斯佳换上海军军服、脱离队伍时,她表达了强烈的不满,这一表现传递出一种别样的传统正直的美德。
  科斯佳是千千万万苏军战士的象征和代表,正值青春年华,本该享受美好的恋爱时光,但战争却让他走上危险残酷的战场,像所有的战士一样,年轻的生命经受炮火的洗礼和死亡的威胁。科斯佳对娜斯佳充满真挚的仰慕和爱恋,渴望她成为自己的新娘,对她的感情细致入微、无处不在。当内务部调查官骚扰和质询娜斯佳袒护她父亲的罪行时,科斯佳主动站出来为娜斯佳解围。在他将敌人飞机击落后,毫不迟疑地迅速赶到船舱寻找他心爱的姑娘,这是出于对爱人的爱的本能选择。危险中最先想到的是爱人的平安,这是一种对爱人的深情,是爱的升华,展现出人性的美好与纯净。
  2.2 夫妻情深放射人性光辉
  影片在撤离现场和留在家中的娜斯佳母亲玛利亚的工作和生活场景的交替呈现中向我们传递了战争给一个家庭带来的灾难。玛利亚与娜斯佳的父亲亚历山大·瑙莫维奇的爱情故事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既让人心酸,又令人感动。瑙莫维奇是一位生物学博士,他的遭遇是当时苏联特定历史时期政治和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他因被怀疑是德国间谍而遭到关押审查,成为“人民的公敌”,玛利亚迫于压力不得不宣布与他断绝关系,她为此生活在深深的自责中。瑙莫维奇因证据不足被释放出来就又被派往前线,临出发前他急切地赶回家,尽管只能停留短短的几分钟时间。短暂的重逢,让我们窥见到了玛利亚对丈夫的一片深情:听到丈夫说不能停留太久,马上给他包裹土豆,离开时还不忘往他的口袋里放一串开启家门的钥匙。拉多加湖时时刻刻牵扯着她的心。她每天生活在煎熬中,守护着家园,等待丈夫和女儿的归来,直到冻死在家中。玛利亚是二战中无数苏联女性的化身,战争使她们原本幸福的家庭遭受分别,甚至是生死别离,但她们直面痛苦忍受悲伤,保持着坚强、乐观的性格以及善良、淳朴的品性,在焦虑和担忧中等待着胜利和正义的到来,不管环境多么恶劣,心中始终坚守着那份真爱,这是不屈的俄罗斯民族精神的体现。   2.3 家国情怀彰显人性光辉
  影片除了浓墨重彩地讲述凄美的爱情故事外,还向我们展示了科斯佳与父亲格列洛夫大尉的父子深情与家国情怀。为了从列宁格勒撤离出更多的居民,高层决策者们将人员疏散的重任交给了格列洛夫大尉。可拉多加湖上只有一条破旧的752号驳船,并且用驳船撤离1500余人要冒着超载、风浪和敌机轰炸的风险,因此,反对的声音异常坚决。于是,为了向反对者证明“驳船可以运人”,格列洛夫大尉顾全大局,毅然决然地说:“我的儿子也会在驳船上!”为了让登上驳船的人们安心航行,格列洛夫大尉不得不让儿子科斯佳离开去支援前线的队伍继续留在驳船上。科斯佳理解了父亲的大局观念,也尽力去保护父亲。由此科斯佳也因“逃兵”的嫌疑招来了猥琐的调查官的刁难,甚至还引起了娜斯佳的误解和冷落,但他仍然选择了承受与担当。每当驳船上出现危难时,他都挺身而出。面对敌人的两架战机,他临危不惧,迅速组织起海军战士反击,由此创造了英雄的神话。在那一刻,观众禁不住为他喝彩,他用步枪击落敌机的战绩并非偶然,也不是运气,而是体现了英雄应有的军人素质和民族气概。当得知驳船沉没的消息,作为大尉的父亲立即亲自驾着小船冒着风雨驶向现场,全然不顾“燃油只够一个单程”的风险。望着沉船后的水面,他的眼里写满了父爱,大尉的侠骨柔肠诠释了“父爱如山”的深刻含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面对危难,父子同心,以大局为重,父子身上所表现出的民族大义可歌可泣,家国情怀彰显出人性的光辉。
  2.4 战斗情谊闪耀人性光辉
  既然电影名称是《拯救列宁格勒》,自然少不了对战争以及英勇杀敌将士的描述。影片中的炮兵中士是军人的典型代表,是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在他身上体现出战斗民族所拥有的正义、勇猛和彪悍。他活泼、开朗、风趣,即使是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下也保持着特有的幽默与乐观。他表面上的冷酷实则是爱憎分明的体现。战场上,危险时刻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时刻把战友保护在身后。他对科斯佳的态度是由于不了解内情而持有偏见,这是他疾恶如仇的性情使然。抢滩的战斗胜利结束后,他们与撤离驳船会合。法西斯飞机在头顶上肆虐,科斯佳面对敌机的疯狂扫射,冒着死亡的威胁,勇敢地举起了步枪将敌机击落。中士目睹了科斯佳击落敌机的壯举,眼中充满了震惊与欣赏,不无骄傲地说:“是我们连队的兵!”并给他一个兄弟般的拥抱,之前的一切偏见、猜疑和敌意都化为敬佩和赞许。
  2.5 人性的回归再现人性光辉
  被赋予负面形象的调查官从一出场就是个不讨喜的角色,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那个特殊的“大清洗”时代给人性带来的扭曲与畸变,他就是调查娜斯佳父亲德国间谍案子的内务部上尉。他处处显示自己权力的优越感,指责科斯佳是靠父亲的关系登上船的,并且诬陷他袒护包庇娜斯佳的父亲这个“人民的公敌”。他勾引女中学生的插曲给他的人品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当看到科斯佳没有随队伍执行任务而是换上了海军军服留在驳船上时,就把他当作逃兵、叛徒进行审问,甚至把他捆绑起来以防他逃离……就是这样一个人性变异的人,安全着陆时却对娜斯佳说:“好好珍惜他!”是什么促使他对科斯佳的态度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呢?
  夜晚驳船遭遇暴风雨,进满水的驳船面临着沉没的危险,船长当即决定将船上的重物包括行李在内抛下船去,以确保人的生命安全。调查官坚决阻挠将他的轿车推下水,这时,钢琴家提议先从自己的钢琴开始,此举彰显出了人性的伟大。调查官受到钢琴家无私精神的强烈感召,扭曲的人性开始苏醒,同意了将自己的轿车连同车上娜斯佳父亲案件的卷宗一起推下船去。但最终催化他人性回归的力量还是科斯佳英勇无畏的精神,是英雄的壮举深深触动了调查官将死的灵魂,改变了他的精神轨迹,英雄身上耀眼夺目的人性光辉点燃了他湮灭的人性。
  影片《拯救列宁格勒》中最闪光的人无疑是科斯佳,然而,众多小人物身上的人性光辉同样耀眼闪亮。时刻牢记“我们是俄罗斯人!捍卫我们的土地!”的苏联军人,处处以尊重生命价值为己任尽职尽责的驳船船长,把学生当女儿一样爱护、不让她们受到任何伤害的女教师,在最后时刻宁可放弃自己的生命也要陪在小宠物狗身边的中年夫妇,还有那群在灾难来临时带给人们慰藉的演奏小提琴的姑娘……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生命尊严与顽强,灾难中表现出的真善美的品质,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本质的灿烂光芒。《拯救列宁格勒》传达了人性中最真实的东西,展现了蕴藏于普通人身上的大爱与人性的美,微妙之处带给人们深深的感动,彰显了道德的高度和人性的光辉,体现了俄罗斯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
  3 结语
  战争是残忍的、血腥的,是充满暴力和杀戮的战场;残酷的战争,又总是人性完美诠释的过程。战争电影以其开阔的视野、震撼的场面激发观众对正义与非正义、爱国与抗敌、领袖与英雄这些二元元素之间的思考,让人深入思考战争。[2]影片《拯救列宁格勒》就是一本生动的精神道德教育教科书,它向人们传播了人性中的真善美。影片中没有描写一个伟大的人物,也听不到一句抽象的说教,但剧中那些不同身份的普通人是最佳的道德典范,在他们身上绽放出人性的光辉,这种人性之美铸就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灵魂。战争不是简单的胜利与失败,而是千千万万军人和家庭的牺牲与奉献,影片结尾令人震撼的游行场面表达了俄罗斯人民对战争中牺牲的千千万万军人的敬仰和感恩,是人民铭记历史与强大民族信念的精神寄托,也是对战争的无声控诉和有力批判,是人民对和平的呼唤。影片描述的历史是残酷的,但战火中闪现的人性光辉却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董睿.战争题材影片文化艺术性表达[J].传播力研究,2018(20):67-68.
  [2] 高红雨,王文燕.中外战争电影主题比较研究[J].电影文学,2012(19):17-18.
  作者简介:陈广秋(1964—),女,辽宁大连人,研究生,俄罗斯语言文学硕士,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俄语修辞学与俄语翻译。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WGLB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980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