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滇西南传统村落时空分布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蕊 刘扬

  摘要 以滇西南地区9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以Arc GIS为主要技术平台,具体通过平均最近邻分析、核密度分析、热点分析、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文献查阅法等方法,对滇西南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的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发现:滇西南传统村落不同时期新建村落数从多到少依次为清代、明代、民国、元代以前(建国后)。现存传统村落整体呈“大分散、小聚集;中间疏、两头密”的格局特征。整体上,冷热点区为块状分布,圈层式延展,呈“中部冷、南北热”的分布特征。不同时期,该区传统村落的冷、热点区空间差异明显。热点区经历了南部—北部—东部—南部的转移过程,冷点区经历了中部—东部—西部—中部的演变。滇西南传统村落时空分布受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地域行政建制、道路交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等多元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海拔相对适中、地势相对平坦、河流沿线、交通可达性较好、经济水平较高的地方。
  关键词 传统村落;滇西南;时空分布;演变;影响因素
  Abstract This paper took 92 national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outhwest Yunna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used ArcGIS as the technology platform. Specifically, it used methods such as average nearest neighbor analysis, nuclear density analysis, hotspot analysis, buffer analysis, overlay analysis, and literature reference metho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outhwest Yunna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explored. The results found that:for the number of new village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Southwest Yunnan traditional villages, the Qing Dynasty was the most, the Ming Dynasty was more than the Republic of China, before Yuan Dynasty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country) was the least. On the whole, the existing traditional villag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large dispersion, small gathering, sparse in the middle, dense at both ends’. On the whole, the hot and cold points were distributed in blocks and extended in layers, showing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ld in the middle and hot in the north and south’.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re were obvious spa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ld and hot spots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is area. The hot spot area experienced a southnortheastsouth transfer process, and the cold spot area experienced a centraleastwestcentral evolution.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outhwest Yunnan is affected and influenced by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topography and geomorphology, river systems, regional administrative systems, road traffic,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population.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mainly located in places where the altitude is relatively moderate, the terrain is relatively flat, along the river, the traffic accessibility is good, and the economic level is high.
  Key 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Southwest Yunnan;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Evolution;Influencing factors
  傳统村落是指1980年以前建村、延续至今且保留较为完整,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1]。在国家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的过程中,传统村落及其优秀传统文化受到持续关注。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传统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全面认识传统村落,对促进各项建设事业以及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国外对传统村落的相关研究始于1920年,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村落文化、可持续发展、村落景观等方面[3-5]。近年已开始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传统村落[6],对传统村落的旅游研究更加重视且更具深度,但对其时空分布格局的探讨屈指可数。
  我國传统村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多学科持续关注,其研究成果庞杂丰硕。研究内容上,近年更侧重于空间分布格局及特征分析,缺少时间上的动态研究[7-8]。研究区域上,主要集中在行政区域、河流流域两大尺度,缺少地理区位层面的调查分析[9-10]。从时空相结合的角度展开格局演变研究的甚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卢松等[11]探析了徽州传统村落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但未阐述各因素在时空分布中的动态演变;宋文鹏等[12]归纳了山东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演变及其影响因素,但对各朝代内部的演化过程未作分析;关中美等[13]研究了中原经济区传统村落分布的时空格局及成因,但以入选名录时间为时间截面来展开研究的科学性有待斟酌;孙莹等[14]对梅州客家传统村落进行了空间分布演变研究,但在探析其动力机制时缺少时间上的递进性与发展性。
  滇西南是全国少有的多民族聚居区,极具研究典型性和代表性。该研究拟探明不同时期滇西南传统村落的分布及发展印迹,多角度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该区今后制定科学的传统村落优化与调控政策提供基础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
  滇西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在行政区划上包括云南省的临沧市、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西双版纳),位于21°08′~25°02′N、98°40′~102°19′E,与缅甸、老挝和越南山水相连,邻近泰国。总面积约8.8万km2,总人口585.2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4%。滇西南是全国典型的多民族聚居高原峡谷地理区,地处北回归线附近,降水丰富,植被覆盖率高,自然资源丰富。滇西南地区共有9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图1)。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选取滇西南地区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9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样本,通过百度地图API获取传统村落的经纬度坐标。其他数据均来自中国传统村落网站、云南省政府网站、省统计年鉴、省数字乡村网、各州市政府网站以及相关历史书籍、地方志、文献等。
  2.2 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ArcGIS软件,结合资料收集法、文献查阅法,对滇西南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的类型及演变格局进行可视化处理,对影响其演变的因素进行深入探究。具体数据处理如下:运用平均最近邻分析、核密度分析、热点分析工具,分析滇西南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格局和冷热点分布;运用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工具,分析村落与高程、河流、历代交通之间的空间关系;通过资料收集和查阅文献等,探究历代行政建制对村落时空分布演变的影响。
  3 滇西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演变
  根据《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对于“久远度”指标的认定,以“现存最早建筑修建年代”为标准,并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对滇西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演变的研究按照“元代、明代、清代、民国、新中国成立后至1980年”5个时间节点展开。
  安徽农业科学 2020年
  3.1 不同时期空间分布类型的演变
  调查并统计滇西南传统村落在各时期的形成数量,全局判断村落分布是否具有集聚性(表1),结果显示:①数量上,滇西南传统村落整体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不同时期存在差异。数量由多到少依次是清代、明代、民国、元代以前(新中国成立后)。其中,清代聚落形成数量属历史之最,始建于清代且保存至今的村落多达42个,占46%,明代次之。②不同时期村落分布类型存在显著差异,元明R均大于1,传统村落分布呈分散特征,元代村落最分散;明代分散程度有所下降;清代至以后R均小于1,分布始现集聚特征,自清代起村落有全面铺开之势,聚居规模随之增大,并逐渐改变以往“稀疏形散”的空间格局;至新中国成立后,滇西南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已成熟,聚集程度稳步提升。因此,滇西南传统村落自清代开始表现出显著的集聚分布状态,但之后各时期集聚程度各有不同。
  3.2 不同时期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
  为进一步探究滇西南传统村落分布程度及格局,利用ArcGIS核密度分析工具制图(图2)。由图2看出,滇西南传统村落整体聚集程度不高。元代及以前村落分布都偏西部边缘且较稀疏;明代村落逐渐向中、北部发展;清代的村落在沿袭元明发展的基础上开始密集,加速向西部、北部扩张,并开始向东拓展;至民国,滇西南传统村落呈现“西多东少”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至1980年时期传统村落几乎遍布滇西南各地,整体呈现“大分散、小聚集、近边缘化”的特征。从清至新中国成立后时期,传统村落集聚程度有增强之势,聚集区域伴随着各历史时期的变迁而不断演变。
  3.3 不同时期空间分布热点的演变
  为更直观地识别滇西南传统村落在不同时期的空间聚集情况,利用ArcGIS热点分析工具制图(图3)。如图3所示,元代及以前,热点区集中在西双版纳一带,次冷点区数值最大,出现在北部临沧一带;明代热点区和次热点区均扩大,南北部村落较多;清代南部热点区消失,次热点区数值明显升高但分布较散,冷点区和次冷点区相对集中;到了民国,南部再次成为热点区,中部冷点区范围缩小;新中国成立后中部冷点区被次冷点区包围,南北两端的热点区分布村落数量较民国更多且更紧密。因此,滇西南传统村落分布的热点区和冷点区空间差异明显,块状分布,呈“中部冷、南北热”的分布特征。
  4 空间分布演变影响因素分析
  4.1 地形因素
  地形是影响村落选址和布局的决定性因素(图4)。滇西南属于高原边缘区,海拔整体“北高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呈脉状递减,其山体按海拔可分为3类:低山(<1 000 m)、中山(1 000~2 000 m)、高山(>2 000 m)。由图4可知,传统村落总体分布“边缘多、中间少”;北部传统村落较多分布于中山地带;中部、南部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山、低山地带。据统计,海拔1 000 m以上共分布村落62个,占67.4%。可见,海拔适中、坝子多的地方传统村落分布较多。   4.2 河流因素
  水源是人类聚落选址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图5)。如图5所示,滇西南地区整体河流密布,但沿水分布的村落情况不尽相同,北部村落大部分沿河流分布,中部沿河流分布的村落明显少,南部村落几乎沿河流分布。在距离河流15 000 m范围以内,共有73个传统村落,占该地区传统村落总数的79%。其中,在距离河流5 000 m范围和5 000~10 000 m范围,各有33、20个传统村落,占57.6%。可见,滇西南地区传统村落“沿河流而建、依水脉分布”特征明显,符合人类择水而居的规律。
  4.3 历史行政建制因素
  元代以前,滇西南隶属于大理国。元代首次建立云南行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由大理往昆明转移,同时实行“屯田制度”和多级行政建制制度。由于滇西南远离行省、交通闭塞,元时军屯鲜少,大部分区域荒僻无人,仅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坝子和建制治所旁有少数民族居住。明代为解决边疆危机,大规模设置卫所和屯田,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增设土司,负守土之责。同时,明朝廷将内地汉族贵族移至滇,并令“湖广填滇”,这使得滇西南有了活力。清代因更频繁地对外经济贸易往来使得大量汉民入滇。边境贸易的发展带动聚落不断扩张发展,除在原聚落点附近、国境线附近和新的行政建制周围都形成新的村落。
  4.4 交通因素
  自古滇西南地区的交通并不发达,且古代多以旱路人马为主(图6)。如图6所示,明代把开道设驿作为戍守边塞的重要举措,加之自明起大量汉族融入,滇西南人口急剧增长,随之各种商品消费、交易不断扩大,使古驿道不断从东北部向内延伸。至清代已完善驿传制度,并将驿道向境内西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推进,驿站得到跳跃式发展。
  民国时期,由于战争爆发,滇西南交通发展进入瓶颈期。当时主要交通是一条国内陆路交通,古道被废止。至新中国成立后兴修道路,该地区交通得以显著改善。因此,滇西南传统村落在各个时期均有沿道路发展的特征,属交通便利分布型。
  5 结论与讨论
  通过数据收集和资料整理,运用空间分析法,对滇西南地区国家级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的演变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究,研究结论如下。
  (1)在数量上,滇西南传统村落不同时期新建成的村落数依次为清代、明代、民国、元代及以前(新中国成立后)。滇西南现存传统村落以清代古村落为主,清代聚落形成速度最快且数量最多。空间分布上,滇西南传统村落整体呈现“大分散、小聚集;中间疏,两头密”的格局特征。清以前,滇西南传统村落分布较为稀疏;自清代开始村落分布呈聚集型,之后各时期集聚程度有所差异,但均有多中心聚集特征。高密度区主要集中在景洪、凤庆等市县。
  (2)在冷热点分布上,整体来看,滇西南地区传统村落为块状分布,圈层式延展,呈“中部冷、南北热”的分布特征。但不同时期,该区传统村落的冷、热点区空间差异明显。其中,热点区经历了南部—北部—东部—南部的转移过程,冷点区经历了中部—东部—西部—中部的演变。
  (3)滇西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受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地域行政建制、道路交通等多元因素共同作用和影响。自然地理环境为传统村落的形成和保护提供了支撑屏障,各时期行政建制设立、增设的驿站和道路、渐入佳境的经济贸易、中原移民的大迁入都给传统村落的形成带来正面效应。滇西南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海拔相对适中、地势相对平坦、河流沿线、交通可达性较好、经济水平较高的地方。
  在振兴战略背景下,保护传统村落不能单一保存一个村落,而应把它们放在历史链条中去挖掘和认识其价值,从宏观区域尺度上把分散的资源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发挥它们的整体效能。全面梳理聚落发展类型、系统认识村落格局、宏观多元分析影响村落形成和保护的因素,这对于日后在地理区域范围内提出高效规划对策和布局建议,构建滇西南传统村落保护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建村〔2012〕184号[A].2012-12-12.
  [2] 黄雪,冯玉良,李丁,等.西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54(6):117-123.
  [3] 刘大均,胡静,陈君子,等.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4):157-162.
  [4] CHEN B X,NAKAMA Y.A study on village forest landscape in small island topography in Okinawa,Japan[J].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2010,9(2):139-148.
  [5] YU Y F.Landscape transition of historic villages in Southwest China[J].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2013,2(2):234-242.
  [6] WULANDARI L D.Typology and morphology of spatial settlement in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of penglipiran,bali[J].Internatial journal of academic research,2010,2(6):321-325.
  [7] 孫军涛,牛俊杰,张侃侃,等.山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人文地理,2017(3):102-107.
  [8] 董艳平,刘树鹏.基于GIS的山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8,49(5):771-776.
  [9] 李晓彤,宋俊学,程钰.山东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3(3):334-343.
  [10] 陈君子,刘大均,周勇,等.嘉陵江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成因分析[J].经济地理,2018,38(2):148-153.
  [11] 卢松,张小军,张业臣.徽州传统村落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2018,38(10):1690-1698.
  [12] 宋文鹏,李世芬,赵嘉依.山东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装饰,2018(6):136-137.
  [13] 关中美,王同文,职晓晓.中原经济区传统村落分布的时空格局及其成因[J].经济地理,2017,37(9):225-232.
  [14] 孙莹,王玉顺,肖大威,等.基于GIS的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演变研究[J].经济地理,2016,36(10):193-2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028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