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桩基础技术要点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简述桩基础技术概念、应用优势,分别阐述人工挖孔桩、振动打桩、静力压桩三种技术应用形式,以建筑项目为例,阐述桩基础施工环节冲击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各项技术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土建施工;建筑工程;桩基础技术
  1  引言
  不同建筑的建设原理大致相同,需要保证基础牢固,才能确保上层结构稳定。因此,建筑施工起始环节需要科学选择桩基础技术,将建筑对地面形成的压力分散开来,防止地面受力集中,导致结构失稳。因此,为保证建筑质量,延长其使用年限,需要对桩基础施工过程技术的应用要点展开分析。
  2  桩基础技术介绍
  2.1  概念介绍
  常见的基础桩的类型分为钻孔灌注桩、静压力桩和人工挖孔桩等,应用以上基础桩可进一步改善建筑、岩层二者关系,将建筑整体对地基的压力均衡分布,控制地基沉降问题的发生。桩基础施工环节需要全面分析土层特点,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施工技术。
  2.2  技术分析
  灌注桩分为钻孔灌注和成管灌注两种形式,适合应用在砂土、粉土、粘土等土质当中,以人工钻孔配合机械成孔完成施工。振动沉桩主要是借助基础桩自身重量,对其顶部振夯,确保沉桩过程顺利进行,此方法施工工艺简便,但是可能产生较大噪声污染。预制桩主要使用振动、静压和锤击等方式对基础桩进行打压,直到其和基础施工要求相符。三种施工方式“各具优劣”,需要合理选择。
  3  桩基础技术应用形式
  3.1  人工挖孔桩
  此技术是在标位预埋预制桩,施工之前,先确定桩基位置,挖孔并使用人工灌注施工方式,施工环节成本低,对周围地基破坏力小,因此受到广泛应用。在应用过程,需要对水流量严格控制,在透水层设置钢筋笼,使用预制混凝土灌注。在送桩量的控制方面,为桩横截面积与送桩长度之积。钻孔灌注桩长度为设计桩长和设计断面乘积。
  3.2  振动打桩
  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桩基础施工过程技术应用有重要关联。按照建筑结构需求,合理选择桩基础施工技术十分重要。振动打桩为桩基础常用技术类型之一,施工环节需要合理选择机械,利用高强度振频将基础桩打到桩位当中。在此过程,地底受到冲击力随桩身深入不断增加,使地下结构紧密压缩,和桩位贴合紧密。但是使用此施工方式存在局限性,即需要分别对施工区域基地展开测量,当地基内含水量较高时,可能导致桩基础出现不稳定状态。
  3.3  静力压桩
  土建桩基础结构的施工环节,施工方常将施工速度考虑其中,以便自身获利,选择静压桩施工技术。此技术应用时,借助大吨位机械击打桩身,利用振动力将桩打入地底。但是应用此技术也存在局限性,即当桩身持续向地下深入过程,对地下结构产生挤压力较大,若结构难以承受,可能导致坍塌问题的出现。对此,需要施工环节保证桩位相对位置合理。
  4  建筑土建施工桩基础的应用要点
  4.1  项目介绍
  某建筑项目土建施工共有4个区域,其中A区为主体,建筑高度为64m,结构为框架抗震墙;B区为裙楼,建筑高度15m,结构为框架式;C区中主体建筑高度49m,结构为框架抗震墙;D区为商业建筑,高度7m,结构为框架式,下文重点对该项目土建施工过程桩基础施工的技术应用流程加以介绍。
  4.2  施工前勘查现场
  项目施工之前,需对现场展开全面勘察,掌握施工过程重点环境数据,保证施工方案制定的合理性与高度可操作性。施工段存在软土层、陡坡或者孤石等,需要先加以处理。之后技术员按照设计方提供的地质信息,展开基层、地表等勘察工作,进一步对施工区域地基稳定性加以分析。同时,还需对现场环境因素展开调查。经调查之后,现场最高气温8℃,最低气温3℃,地震次数0次,土质为砂土和黄土。
  4.3  确定和调整桩基
  施工过程,桩基选型环节,需要将建筑荷载特征考虑其中,同时结合施工区域的地层构成,选择冲击钻孔灌注桩桩形,按照设计需求,确认最佳方案。审核施工方案环节,需要考虑到A、C两个区域主要为主体建筑,同时处于风化层地段,地基承载能力较强,使用长度25m的桩基。按照项目地质条件,对基础桩展开适当调整。调整过程,保证不影响上层建筑荷载能力的前提下,合理将桩径进行缩小,之后使用机械钻孔,配合C25型号的混凝土为护壁材料。
  4.4  科学放线和定位
  基礎桩施工环节,放线为关键环节,为保证桩位、水准点等位置放线精准,将放线和其他施工分开进行,防止产生干扰。定位桩位时,需确保桩基的表面平整,使用方格控制网,结合设计尺寸,按照轴向逐一编号,确保打桩时位置精准。定位水准点时,分别测量每根桩体标高,保证准确掌控桩高。
  4.5  护筒埋设和钻机就位
  埋设护筒时,保证其中心和桩位中心误差≤20mm,倾斜度≤1%,使用厚度4mm~8mm钢板制作,内径需高于桩径设计值200mm,并在上方开设溢浆孔,数量2个。该项目土质为砂土层,护筒埋设深度≥2.0m,顶端高于地面30cm,埋设护筒可将钢筋笼固定,保护孔口。钻机就位时,需置于枕木上,钻头、护筒二者中心点误差<20mm,开始钻孔时,保证孔内泥浆表面比地下水位高1m。
  4.6  钻孔和清孔
  钻孔之前,在护筒内部添加水、粘土等,确保护壁稳定,成孔环节适当加水,控制泥浆比重<1.25,含砂率≤6%,粘度为18s~20s,按照规范流程终孔验收。将冲击钻和护筒中心对准,误差控制在-20mm~+20mm之间,保持锤高0.5m左右,及时使用泥浆和粘土护壁,挤压孔壁,待孔深至护筒下方3m~4m之后加大冲程,提升速度、连续冲击。钻进环节,每钻进2m需对成孔垂度加以纠正。首次清孔是在终孔之后,使用钢丝绳捆绑泥浆管,置于孔底,使用泥浆循环清孔,当返出泥浆含砂率≤6%,沉渣厚≤50mm,泥浆比重≤1.25时,测量孔深,使其达到对应钻深,完成清孔。
  4.7  制作钢筋笼
  按照下料单确认钢筋笼分节长,加劲箍筋间距控制在2m,使用点焊连接主筋、加劲箍筋,同一截面中接头数量需小于钢筋数量50%,使用单面焊接形式焊接主筋接头。在钢筋笼的内部设置滚动保护垫,“梅花形”设置,入孔环节使用吊车吊装,对准孔心、垂直轻放、核对无误、焊接固定。
  4.8  二次清孔
  安装钢筋笼耗时较长,可能导致孔底产生沉渣,因此,钢筋笼、导管等就位之后,可使用“换浆法”进行二次清孔,将沉渣置换。施工环节,摆动导管,确保置换彻底。当孔底<500mm距离内泥浆密度≤1.25;粘度18s~20s,含砂率≤6%;沉渣厚≤50mm时,清孔结束。
  4.9  混凝土灌注
  使用“回顶灌注”方法,浇筑水下砼,按照标准施工工艺进行,先将拌合物流过导管底口,作为隔水层,将初期灌注砼顶出,保持上方泥浆逐渐上升,使后面的灌注砼凝结为完整桩身。首次灌注时,需保证导管下方和孔底间距300mm~500mm之间,保证砼顺利被排出,灌注量按照导管口大小确认,并将导管向浇筑砼内埋入1.0m~1.3m,防止泥浆流入到导管当中。待孔底沉渣通过验收之后,需在0.5h之内完成初次灌注,保持浇灌连续,不必预留施工缝,整体桩身砼灌注时间需控制在2h~4h之内。
  5  结束语
  总之,建筑项目的土建施工环节,需要充分发挥桩基础技术应用优势,保证施工顺利进行。施工环节,结合建筑设计需求,合理选择基础桩类型,使用规范的施工流程和施工工艺,提高基础桩的施工质量,保证建筑承载性能良好,提升其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国柱.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桩基础技术的应用研究[J].居业,2020(1):114+116.
  [2] 李明星.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桩基础技术的应用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9(35):27~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118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