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我国地震灾害发生愈加频繁,汶川、玉树特大地震灾害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加强建筑工程抗震能力,是有效抵御地震灾害的重要举措,进而为建筑居民提供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随着建筑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建筑抗震结构设计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关注,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建筑结构设计水平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措施
  1  房屋结构抗震性设计原则
  1.1  简化原则
  设计人员应该明确一点,结构形式越简单,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越强。相较于复杂的房屋结构设计,越简单的房屋结构其力学计算的准确性越高,从而实现加强对房屋结构平衡性的控制力度,有效简化房屋抗震结构设计,提高房屋建筑抗震性能。除此以外,简单的房屋设计结构还可以大幅减少地震作用力对房屋结构的破坏,有效提高房屋建筑对建筑地震作用力的承受能力,全面提高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质量。
  1.2  整体性原则
  在进行房屋结构设计时,设计者应该立足于整体进行抗震结构设计。由于房屋建筑的抗震性概念是作用于建筑结构的各个环节之中,因此设计者在进行抗震性设计时,需要从整体出发,科学全面的考虑各种因素对抗震性的影响,增强不同结构构件的协调性,从而有效加强房屋结构的抗震性。另外,设计者还应该注意明确不同部位的力学特征,结合实际情况优化完善房屋整体结构的抗震性,确保房屋建筑在满足多种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保证房屋结构的稳定性、整体性,为保护居民生命财产提供保护。
  1.3  抵抗性原则
  为了确保房屋结构在受到地震作用力时,依然可以保持较强的稳定性,设计者在设计房屋抗震结构时应该着重注意对房屋结构抵抗性的设计质量,从而实现房屋结构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为了确保房屋结构抵抗性达到设计预期,设计者应该先预测理想的抵抗性效果,之后以此为目标进行设计,确保房屋结构可以在受到地震破坏时,受到的损失最小。同时设计者还应该注意严格控制抵抗力,保证房屋结构受力平衡,进一步增强结构稳定性。
  2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涉及的主要问题
  2.1  地下部分
  (1)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保证建筑物的上部荷载要均匀分布在地下各部分中,由此保证受力构件的布置更为连续且受力更为均匀。(2)当建筑物的平面形状复杂而又无法调整其平面形状和结构布置使之成为较为规则的结构时,可通过设置防震缝将其划分为几个较为简单的规则平面。(3)如果上部的结构构件和地下的结构构件是对齐布置的,就可以运用防震缝把其上部的塔楼连接地下位置和地下部分进行脱开。(4)当上下构件呈现不同结构,就会呈现出转化构件,并要满足相应规范的要求。(5)重视转换层的层高控制工作,杜绝薄弱层出现。
  2.2  延性设计工作
  对于延性的设计工作,在抗震设计中,其原则就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结构体系应设计成为强震下表现出非线性反应并进入到屈服的状态当中。运用结构延性的性能,可以耗散掉地震能量,进而确保建筑物不会发生倒塌的现象,而且也能确保工程造价更具合理性。而针对其中的墙、柱轴压比,属于对结构延性带来影响的关键部分,所以在抗震设计当中,要对其允许范围内进行规范,确保该工作有效开展。
  2.3  施工方法
  不同施工方法的运用会对建筑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带来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结构的整体性。对于钢筋混凝土的结构,采用以现浇为主的方法,可以确保结构有连续性,让构件间节点连接更加可靠,进而能够增强其整体性。对于构件预制、节点的现浇装配的整体式结构,其节点位置的混凝土是不容易被浇捣密实的,其节点强度难以进一步得到保障,所以整体性相对较差。而装配式的结构整体性则呈现更差的表现。因此对于有较强抗震要求的建筑而言,要运用现浇施工形式开展工作。
  3  设计工作的具体措施
  3.1  依据抗震标准,规范建筑高度和宽度
  建筑结构的高度与宽度与建筑的稳定性具有直接的联系,高度与宽度比例失衡就可能会为建筑埋下一定的安全隐患。对于抗震建筑的设计对稳定性有极高的要求,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严格保证建筑的高度与宽度。通常情况下,抗震建筑的设计有相应的标准,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有着不同的标准。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实施,对于高度或者寬度设计不符合相应的标准或者高宽比例失衡,就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或者按照相关补救措施,在建筑特定部位设计加固,以保证建筑整体的稳定性符合抗震建筑的相关标准。例如通常对于高度与宽度失衡的建筑,如若不能改变其高度与宽度,就需要在其底部设计加固,一般增加竖向构件进行加固,由高品质的混凝土进行加固。此外,此方面的计算工作需要依据相关部门给定的标准进行,以确保相关数据符合标准。
  3.2  依据抗震标准,规范平面设计
  平面规则与建筑物的稳定性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其是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通常情况下,抗震建筑的平面是有一定的标准的,比如,凹陷口的深度与宽度,其直接影响建筑的稳定性。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重点考虑其平面规则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对于建筑凹口不符合标准的建筑要进行重新设计或者采用一定的补救措施,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对于建筑设计中的凹口不符合标准的情况,通常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弥补:以材料的选择弥补设计的缺陷。通常选择刚性材料建设顶部,当然,也可以选择韧性好的材料建设凸出的部分的顶部;如若建筑构架相对简单,即可以均采用韧性较好的材料建设其顶部,这还有利于相关数据的计算。
  3.3  依据抗震标准,合理设计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对建筑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巧妙的结构能够大大提高建筑整体的稳定性。现如今,已有很多用于抗震的建筑构型,其在历次灾害中优势显著。而且,现在的抗震建筑设计将建筑机构作为重点,除了巧妙的结构之外,还对结构局部的材料十分重视。而且,如今对抗震建筑性能的评估需要依据其结构进行。通常情况下,在建筑结构的主体部位主要以强度和韧性较强的材料为主,这大大提升了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进而提升了建筑的安全性能。此外,许多设计人员还会对结构局部进行加固,为其安全又筑一道屏障。例如,建筑整体建构设计完成后,对其进行分析,深入探究,或者利用模型进行测试,找到其薄弱环节,在此部位进行局部加固,从而增强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能,为建筑稳定性提供重要保障。
  3.4  依据抗震标准,科学设计布局
  建筑布局也是抗震设计中重要的一环,巧妙合理的布局能够提升其抗震效果。通过对地震能量的变化分析,采用巧妙的布局避免能量局部累积,降低地震对建筑的破坏程度。通常情况下,选择以位移为基点的结构,其能够有效避免地震时能量的累积现象,使得地震时能量均匀分散,间接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另外,建筑的选址也尤为重要,以地质机构稳定、远离地震带的区域为首要考虑对象,增强建筑整体的稳定性,进而为人们提供一个稳定性高、安全性强的居住场所。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抗震结构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决定建筑工程设计水平和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要想实现理想的抗震能力和效果,需要相关设计人员充分重视抗震结构设计的原则,并注重其实际应用,由此为居民提供一个更加安全舒适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想.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探讨[J].江西建材,2017(2):38~39.
  [2] 魏琏,王森.中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发展及若干问题分析[J].建筑结构,2017(1):1~9.
  [3] 车申.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18(2):224~2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119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