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低段数学关于“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谢陇宁 郭敏 谢佳蓓

  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活动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然后进行强化训练,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浓,对课本的记忆多停留在固定公式上,不能有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做“解决问题”这类题型时,多数学生往往只读一遍题目或者只看题目中的个别词语,不作深入思考,仅凭感觉去判断,不能很好地找出其中的数学信息和对应的数学问题,经常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学生缺乏解题技巧,找不到突破口,不知如何分析。那么如何改变这个现状呢?面对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学习者要通过一系列步骤才能系统地解决问题,得出答案。教师应该把学生的解决问题看成一个过程,让他们以一种逻辑的、有序的方式组织自己的行为。
  一、认真读题,划出关键字
  针对低年级小学生理解能力的局限性以及注意力易分散现象,在教学“解决问题”相关题目时,可以采取学生反复读题,划出题目中的关键词的方法。例如:“图书角有安徒生童话7本,比连环画多5本,连环画有多少本?”这个问题中,“比连环画多”就是关键词。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寻找关键词并将其划出,能较好地集中低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关键词一般就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有效信息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观察图画,寻找隐含信息
  新课程改革中,低段教材在编排上很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为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常采用大量的图画表示一些潜在的数学问题。一般来说,学生若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就不能及时筛选出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运用已有知识直接获取一些表层信息。例如“儿童乐园”这节课教学时,可向学生提问:“图中画了什么?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由非数学因素的提问到数学因素的提问层层逼近,都在为引导学生不断看图和观察做准备。看图观察有利于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看图意识以及提升解决此类问题的兴趣,为以后学习更难的题型增添信心。
  三、更换个别词语,比较训练
  低年级小学生常常因混淆题意而解错题,主要原因是缺乏比较。在“解决问题”题型中,教師可以将同一题目更换个别词语进行比较训练,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把相似、相近的题目区别开来,找出差异,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把8个皮球平均分给一年级两个班和二年级两个班。平均每个班能分到几个皮球?”和“把8个皮球平均分给一年级和二年级两个班。平均每个班能分到几个皮球?”进行比较,两者区别在于班级个数,对题意理解得当才能正确解决类似问题,前者是4个班,后者是2个班,进行比较后,才有可能降低出错率,否则未经过比较,学生往往会跳进个别字词陷阱。因此,解题时应根据条件和问题确立解答方法,这样比较可促使学生明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四、鼓励学生表达解题思路
  无论哪个学段的题目,对学生解题思路的培养都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从低年级开始有意识的培养思路意识是非常必要的。这就需要教师将一部分说的时间让给学生,鼓励学生多表达解题思路,即使错了也不要批评学生。其实,数学就是找规律、找关系、列关系式,这个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表达。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语言表达和理解同一道题的意思,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五、换个角度提问
  “解决问题”题型有时变化多端,但若仔细斟酌便会发现很多问题只是形式上在变化,实质上是一样的,然而发现这个问题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这是由于他们的年龄特征造成的局限性,但并不意味着就没办法解决。其实,要想让低年级小学生从变化的问题中发现实质特征,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教学中换角度提问。例如:“大青蛙吃了30只害虫,小青蛙吃了12只害虫,小青蛙比大青蛙少吃多少只害虫?”教师可以质疑:“小青蛙比大青蛙少吃多少只害虫换句话怎么说?”学生各抒己见:“换句话可以说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这样换角度提问不仅能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更好的把握问题的实质。
  六、辅助学生理解题意
  低年级小学生有时因为一个比较陌生的数学词语而不理解题意。比如“平均”这个词,像“8个小朋友,平均每人有3支铅笔,一共有多少支铅笔?”这样的题目,低年级小学生思考时往往犹豫不决,因为他们看到题中有“平均”便误以为是“平均分”,就用除法。看到问题中有“一共”,就想用加法或乘法。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平均”在不同问题中的含义,为了辅助学生理解题意,教师可多举几个关于平均分方面的例子,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真正理解题意。
  以上策略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而且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获取数量关系,掌握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从而很好的解决问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130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