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广东电白黎话民歌的音乐特征分析与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祝晨光

  【摘要】本文通过对电白黎话民歌的实地调查及时收集到的民歌进行分析,整理出不同种类黎话民歌的音乐表现形式、音乐创编特点及其音乐要素特征,为黎话民歌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黎话民歌;音乐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6-0026-02
  【本文著录格式】祝晨光.广东电白黎话民歌的音乐特征分析与研究[J].北方音乐,2020,03(06):26-27.
  广东电白是一座位于粤西的沿海城市,早在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土著民族在境内生息繁衍,电白黎话作为闽南语的分支也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传承下来。电白,古时属于百越之地,在隋唐之前多为汉族、瑶族、俚族、黎族等族杂居,语言很难沟通。直到唐宋时代,部分汉人从福建晋江、莆田等地陆续迁移到电白,奠定了电白方言跟闽南语相通的基础。南宋末期,大量闽南汉人为了躲避战乱,跟随宋朝皇帝逃到电白,至此,经过不断的融合与发展,闽南语系成为了电白方言的主流。从此,黎话成为电白的一种很独特的语言。
  一、黎话民歌的种类
  作为闽语系的黎话民歌,它最先由古农谚演变而来,演变过程与大多数民歌一样经历了“谚——谣——歌”的过程。
  黎话民歌其中一种形式以谚为主,由于电白地处沿海,周边的百姓古时世世代代都是以捕鱼为生,为了丰富生活上的乐趣,大部分渔民集体创作了朗朗上口的谚语,流传至今。“谚”具有一定的单一性,随着时间的发展,单纯的“谚”不能再满足老百姓的需求,加上移风易俗的演变,所以,自然地向“谣”“歌”过度。
  二、黎话民歌的表现形式
  黎话民歌作为当地方言歌曲,不同的類别演唱人群也不同。民歌的创作来自老百姓日常的生活劳动,所以根据创作背景的分类,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民俗活动、不同的身份地位都会对应相应的“谣”“歌”。
  (一)以儿童为中心
  以儿童为中心的黎话民歌,普遍以“谣”的作品居多,由于民歌篇幅较长、旋律复杂、内容深奥,一般不作为儿童的吟唱主体。以儿童为中心的吟诵内容普遍反映孩童生活,并且伴随着一些娱乐功能及社会功能。如:《书房谣》就是以儿童为中心的一首。
  这是一首记录了以前读书人的一种爱贪玩以至于去到学校上课却发现太阳都快要下山、学校都要放学的情景。此“谣”基本上在孩子们荡秋千的过程中都要被反复吟唱个上百遍也不觉得乏味,相反还告诫了人们切勿贪玩过头而影响学习,可见当时的“谣”在一定的情况下也承担了劝学的功能。
  (二)以妇女为中心
  1.以为民消灾祈福的“神婆”为主
  在电白当地,一般农村人普遍都信奉鬼神说。当地有一些比较特殊的人群,即已婚已育的信赖鬼神说并且能帮助自己灵魂超度的女人,暂且称之为已婚妇女。以已婚妇女为中心的表演人群,她们主要以“谣”“歌”为主,且她们的表演活动一般跟节日息息相关。电白自古以来中秋节都有拜月的习俗,中秋节拜月的活动都由女性来完成。一般家庭的基本流程都是在月亮升起的时候携老带幼吟唱一下“拜月谣”就结束了当天的拜月典礼。然而有一些特殊的妇女,家庭拜月结束后还会相约在一起再进行二次拜月。此次聚集在一起的目的是为了借助月圆之光看看谁能实现灵魂超度,而且还要等到月亮最圆最亮的时候进行,一般为0点正式进行,据说超度成功者说明自带神体,可以谋求“神婆”一职帮人祈福。“神婆”在电白当地属于一种职业,而且受人爱戴,农村人信赖“神婆”,觉得她们可以预知天命,甚至可以为人保福。该活动由去年或者往年已经有过超度灵魂经验的“神婆”来领衔演唱。
  2.以丧事代唱“孝女”为主
  哭丧歌《福寿贤孝诗》也由已婚妇女演唱。《福寿贤孝诗》只用在祭祀典礼上,按照本民族习俗,谁家若是办丧事,丧歌哭得越大声越动听的即尽孝越多,此类歌曲只为女性演唱,一般为死者直系女亲属。固定的代唱丧歌的女性——“孝女”今日已成为一种职业,替人家演唱一场丧歌便可以得到丰厚的报酬。
  3.以婚礼祝唱的“锣姨”为主
  “锣姨”在电白是一种神圣的职业,由中老年有福气的女性来演唱,受人敬仰爱戴。主要在婚礼上使用,并且由出嫁方负责邀请“锣姨”,娶亲方则不用再做邀请。“锣姨”的主要职责是用特定的歌曲欢送新娘出门,直至送到男方家、举行完婚礼、拜堂完毕才能回来。
  (三)以男性为中心
  1.以普通老百姓为主
  男性作为黎话民歌的表演者之一,他们的日常生活除了以捕鱼为生之外不用操持家务,所以禁海的时间必定会聚在一起休闲娱乐,唱黎话民歌就成了他们的娱乐方式之一,其中男性主要吟唱的类别为“黎话叙事歌”。“黎话叙事歌”的篇幅比较大,表演形式一般为自己选用感兴趣的片段来进行独唱或者合唱,他们聚集在一起互相听唱、互相欣赏,且均不用乐器伴奏,只采用纯人声演唱,具有陶冶性情的作用。
  2.以“吉父”为主
  除此之外,以男性为主的人群中,还有这样一群专门在特定的吉日给人说吉祥话的人,如“谣”里边《建新屋升梁歌》:
  伯翁做屋九塔厅,鹊鸟飞来喊三声,买田买到广东省,做官做到北京城。
  此“谣”无旋律特征,以念白的方式吟唱,主要作用是保家人平安、升官发财。在电白,每家每户都会在盖新楼、起新屋、铺新床这样的环节请“吉父”来为他们的家庭主持,事成之后,同样也要给予报酬。
  黎话民歌的特点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说是借别人的故事来抒发自己本民族音乐情感的,在演唱形式上说是“照葫芦画瓢”也不过分,且大多歌谣不分人群、不分形式,只要你会唱,只要你想唱,都能随时随地演唱。黎话民歌的演唱人群最大的特点就是:只要不跟习俗礼节挂钩,只要内容中没有限制身份的,都能由大众一起唱。   三、黎话民歌的音乐特征
  (一)“谚”——言简意赅
  黎话民歌的其中一种形式以“谚”为主。“谚”是俗语的一种,读起来很好听,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谚”主要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一般经过口头流传,“谚”大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但由于“谚”具有一定的单一性,随着时间的发展,单纯的“谚”不再满足老百姓的需求,加上移风易俗的演变,所以自然地便向“谣”过度。
  (二)“谣”——整齐押韵
  《韩诗章句》中记载到:“有章句曰歌,无章曲曰谣”,黎话民歌就是这里所描述的形态。中国汉语汉字大全中解释到:古文中没有音乐,只做唱歌,不用伴奏的韵语、歌词即为“谣”,如“童谣”“民谣”“歌谣”等。黎话民歌由于电白地处沿海,周边的百姓古时世世代代都以捕鱼为生,为了丰富生活上的乐趣,大部分渔民集体创作了朗朗上口的“谣”,流传至今。“谣”在字数上篇幅比较短小,字句为三字句到七字句不等,且在同一首“谣”里节奏整齐规范,声调押韵。颇受老百姓喜欢且能够整首吟唱出来的“谣”属当下这一首无题“谣”:
  这首“谣”之所以在老百姓的印象中颇受欢迎,跟它的特点密不可分。这是一首典型的四字“谣”,篇幅短小,语言精炼,不具有即兴创编性,使人吟唱起来朗朗上口。
  除了上述的固定歌词吟唱的“谣”之外,个别“谣”还具备了即兴创编性的功能特点。同样一首主题的“谣”十个老百姓可以唱出十种歌词,大同小异相差无几。具有即兴创编性“谣”的不同于固定唱段“谣”的是,它比较讲究句与句之间内容的联系,一般呈递进关系,甚至还分为好几段来吟唱,呈多段式特点,但篇幅还是以短小为主,而且经常运用排比的手法。例如:《新娘出门歌》:
  这是一首新娘出嫁当日由锣姨所演唱的“谣”,词中的“新人”即“新娘”的意思。该“谣”一般分为多段体的结构进行,其表现手法为唱段加念白,分别解释了新娘出嫁时所演唱的一种吉利情境。同一韵同一调,吟唱过程中及其押韵。
  (三)“歌”——对称统一
  “歌”也是目前流传于老百姓中最常见到的一种现状。“歌”的具体来源时间跟“谣”一样均无历史记载,笔者田野调查中所搜集的黎话歌本仅有《八才子》与《高文举》2本,录音带共11首。“黎话叙事歌”的特点为:借别人的词本来用自己本民族的方言演唱自己特有的民族曲调,且歌词特点对称统一,不具有即兴创编性。当然,也有本族人民独创的黎话民歌的本土原著歌本《福寿贤孝诗》。
  黎话民歌在结构上一般分为四字句和七字句,结构比“谣”固定统一,比较突出的特征就是以四字句为主的《福寿贤孝诗》从头到尾至始至终都是四字句,旋律统一,一唱到底。“黎话叙事歌”七字句也如此,二者一般不会混搭在一起,不像“谣”一样,时而四字句,时而七字句。但在七字句中,演唱者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句子的起音位置增添一个语气助词,使整句的节奏时值达到最大程度的对等统一,所以“歌”最大的特点是在每一句的开头或者结尾都相对应地加上“啊”“那”等语气助词,来延长它的时值,以求统一。例如:《八才子花笺》:
  从旋律上不难看出,“歌”中整首曲调都是运用12356来完成,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歌五声调式的基本特点。“歌”的音乐特征就是全曲贯穿12356来完成,语气助詞较多,唱法较为抒情、自由,整首“歌”的旋律都围绕开头前四句来演唱。
  综上,黎话民歌的分类如下:
  “谚”语:口语形式,无调性;歌词是言简意赅的短语或韵语;音乐较为单一,无即兴创编。
  固定唱段的“谣”:无明显调性,以念白为主,纯黎话母语声调发声,多数不能依词填音;歌词特点为民间流传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多以三字句、七字句为主,无即兴创编。
  可即兴创编的“谣”:调性显著,旋律明显,可依词填音,采用唱段加念白的结构;歌词特点为民间流传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多以三字句、七字句为主,可即兴创编。
  “歌”:调性显著,传统的民族五声调式;歌词特点叙事歌为七字句、哭丧歌为四句歌,均有语气助词协助,不可即兴创编。
  黎话民歌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如果失传将会是我国地方民歌花园的一大损失,因此,对于黎话民歌的记录和保护非常迫切。
  参考文献
  [1]李创国.电白黎话初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学科),2015.
  [2]黄站.湛江白话民歌语言运用探析[D].广州:暨南大学,2013.
  作者简介:祝晨光,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155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