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膜覆盖技术及残膜回收技术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地膜覆盖是现今中国很多地区发展农业经常使用的方式,而在地膜覆盖年限增长的情况下,土壤当中也具有了更多的地膜残留数量,其在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解,将对土壤的化学以及物理结构造成破坏,在影响到土壤蓄水性以及透气性的情况下对作物的养分、水分吸收造成阻碍,影响到作物生长效果与产量。对此,该问题亟需引起重视,通过机械化回收方式的应用实现残膜的及时回收,保障农业发展效果。
  关键词:地膜覆盖技术;残膜回收技术;思考
  农田地膜覆盖是我国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高产栽培技术。该项技术自1978年从日本引入我国后,发展速度直线上升。目前已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1982—1988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1.5亿亩,应用领域从平原发展到高寒区,应用范围从蔬菜、棉花扩展到玉米等40多种作物。其中,以棉花覆盖起步较早,面积最大,1991年全国棉田覆盖面积达1500万亩,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棉田地膜覆盖国。然而,由于农田的旧残膜的清除和回收工作尚未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以至于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对此,必须引起高度警惕和重视。
  一、我国农用地膜使用现状
  (一)地膜使用目的的南北差异
  南方地区雨量充沛,温度适宜,害虫及杂草成为制约农业增产的主要瓶颈,因此南方地区地膜覆盖的主要目的是除虫除草。南方平原区采用地膜覆盖技术的作物主要有4类,分别是地膜草莓、地膜花生、地膜棉花和地膜蔬菜。最早采用覆膜种植技术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早在1977年便开始覆膜种植地膜蔬菜。由于西北地区的气候条件限制,常年雨量较小,天气干燥,因此,地膜覆盖的主要作用是保水保墒。为“蓄住天上水、保住地里墒”,实现“秋雨春用”,破解农业生产中水分短缺和季节性分布不均的制约瓶颈,近年来,在西北旱作农业区地膜覆盖技术得到广泛推广。新疆是我国最早在大田应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应用于棉花种植上,30多年来已逐步发展应用于玉米、甜菜、瓜类、制酱番茄和蔬菜等20余种作物的栽培种植上。地膜覆盖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的农业生产,特别是近些年来甘肃地区全膜双垄沟技术的大力推广和应用,地膜覆盖面积呈现了大幅度增长的态势。在宁夏地区,地膜覆盖栽培的区域从南往北呈现逐渐减少,地膜覆盖区主要分布于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北部河套灌区没有地膜覆盖。
  (二)地膜用量地区间差异明显
  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区域之间农用地膜覆盖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就地膜使用量而言,2011年山东和新疆的地膜使用量最高,分别是15.6万t和13.8万t,其次是甘肃、河南、云南和河北,其地膜使用分别为7.61万t、7.33万t、7.30万t和6.59万t,地膜使用量较少的地区有海南、宁夏、青海和西藏等地,都不足1万t。就地膜覆盖面积而言,山东和新疆也是居全国之首,分别是250万hm2和242万hm2,远远大于我国其他地区的地膜覆盖面积。我国地膜覆盖作物达40多种,其中蔬菜的覆盖面积最大,达到570.0万hm2,其次是棉花和花生,分别为412.1万hm2和407.4萬hm2。其余如玉米、薯类、西瓜、烟叶等也有较大面积的覆盖。总结我国地膜使用的地区和覆盖的作物,西南烟草及蔬菜产区、西北玉米和棉花产区、东北和华北的花生产区、华北的棉花产区,是地膜使用强度最高的区域。
  二、残膜回收的必要性
  地膜覆盖种植的土地在春耕后往往有大量残膜、残茬等物体遗留在地表,严重影响着铺膜及播种质量。主要表现在:1.残杂物堵塞播种工作部件,使播种机不能正常工作;2.地表的残茬划伤和刺破地膜,使得地膜的保墒增温性能减弱;3.播下的种子落在残茬和残膜中不能与土壤良好的接触,切断土壤孔隙的连续性,水分渗透率减少,影响种子正常发芽生长,烂种率和烂芽率大大增加,从而导致农作物减产。有资料显示,连续3年残膜没有清理的地块,小麦产量下降2%~3%,玉米的产量下降10%左右,棉花的产量下降10%~15%。因此,治理残膜污染已经成为当前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重要问题之一,研制推广先进适用的残膜回收技术和设备势在必行。
  三、地膜覆盖技术及残膜回收技术
  (一)应用配套的喷施机具
  根据生产条件选择适宜的喷施机具,包括简易喷施设备和专业喷施设备。简易喷施设各包括高压机动喷雾机、拖拉机带动的喷雾机等;专业喷施设备是为喷施液态地膜专门设计制造的喷施机具,具有自行加水、自动搅拌、压力喷洒,喷洒之后清水自动洗刷管路和喷头的功能。喷施前,将喷施器具用清水清洗干净,防止残留在喷施容器内的农药或除草剂对作物造成伤害,防止杂质堵塞喷头,影响喷施速度和成膜效果。喷施过程如发生堵塞现象,应即时更换喷头,机具用过之后要用适宜的溶剂全面清洗,以免因液态地膜黏结而损坏设备。
  (二)搞好残膜捡拾
  我国大部分覆膜种植地区使用的地膜厚度大约在0.006~0.008mm,地膜成本低,强度小。多数覆膜地区在作物收获后收膜。由于地膜在田间停留时间较长,已经老化易破碎,影响残膜捡拾率。国家有关部门应提高地膜生产厚度标准,将农用地膜标准增至0.01mm以上,各生产厂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生产符合标准的强度大的地膜,进一步提高残膜回收机的回收效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在地区生产中,需要对0.01mm以上的地膜进行生产,该类地膜具有较长的寿命以及耐老化特点,不仅能够对作物的增温保墒需求进行满足,且能够保证地膜在完整性方面具有更好地表现,在利于回收残膜的情况下对残膜的回收率进行有效提升。同时,需要对合理、科学的残留作业技术规程以及技术标准进行制定,对回收配套机械设备的使用进行规范,通过技术示范基地的建设做好当地农民的培训工作,在对其工作认识、技术水平进行提升的基础上对残膜机械回收的作用与意义进行广泛宣传,以此使当地农业能够向着持续环保的方向发展。
  (三)提高机械利用效率
  我国现阶段的大部分地膜捡拾机具只能实现半机械化作业,即需要人工进行大量的后续处理(收集、卸膜等)。这样势必降低了作业效率。在今后发展中应尽量在机械作业中降低人工作业量,提高机械化作业效率。同时,要生产联合作业机械,生产收获、秸秆粉碎还田及残膜回收一体化机械,提高机械作业效率,减少机械使用成本。
  (四)多方参与配合
  农用残膜回收涉及地膜生产、使用、捡拾、运输、回收加工等多个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农民的共同参与,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各地应该积极争取残膜回收利用示范项目,合理布局残膜回收网点,扩大残膜回收范围;实行“以旧换新”服务,将回收的废旧塑料地膜通过成本核算,按一定的比例,以旧换新;残膜加工企业开展残膜回收加工造粒,实现残膜再利用,推进农用残膜资源利用进程。
  四、结束语
  残膜回收是现今农业发展当中保证生产质量、保证土壤可持续性的重要措施。通过机械设备的科学选择与应用,能够在提升效率的情况下保障工作开展质量。对此,需要能够在实际生产中做好机械技术的应用把握,更好地实现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戚江涛,张涛,蒋德莉,等.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2013,(9):153-155.
  [2]常立荣,裴泽莲,曹磊.残膜回收机研究发展初探[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3,(2):37-38.
  [3]王刚,曹志佳.残膜回收机的类型及应用[J].新农业,2013,(21):58-5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19325.htm